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他們知道,需要“一個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人來幫助公司構畫藍圖”。在找錢的過程中,QQ飛速增長的用戶量是基礎,但真正找到第一筆錢是和人的因素密切相關的。其實,找錢和找人是一件事。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對於創業者來說,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

今天的主題是:找人,找錢。

印象深刻的是馬化騰從來不是坐等機會。在機會來臨之前,他好像都有準備。

在翻開資料之前,先提了幾個問題。

找人:找什麼樣的人?怎麼設計股權?憑什麼能找到?

找錢:啟動資金哪裡來?在什麼時機融資?融資的關鍵點?


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找人:創始團隊、融資運作人員、外部力量

首先說找人。關鍵詞:創始團隊、融資運作人員、外部力量。

創始團隊:熟人、互補、架構

創始團隊5個人: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都是中學和大學同學,曾李青是他姐姐的前同事。

為什麼選擇這些人呢?

從馬化騰找人的軌跡來看,其創始團隊符合兩個原則:熟人、互補,並且做了很好的架構設計

熟人:熟人的好處在於知根知底,有很強的信任度,可以一起熬過創業的艱難時期。

並且,對彼此的長處也非常瞭解,溝通成本低。

互補:前期的兩個人中,技術高手張志東是馬化騰第一個找到的,既然要做互聯網企業,技術是基礎。

馬化騰深知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他明白自己更擅長應用。

所以,沉迷技術、追求完美的張志東就是最好的選擇。

曾李青的到來更是彌補了團隊的一大空缺:銷售和市場人員。

在當時馬化騰最熟悉最能信任的人裡面,他們的專業度是最高的。

架構:CEO馬化騰,CTO張志東,COO曾李青,CIO許晨曄,CAO陳一丹。

除了分工明確之外,馬化騰對初期的股權架構設計也有規劃。

最開始的50萬元大部分馬化騰出的,但他並沒有因此佔據絕大部分的股份,而是將自己的股份定為47.5%,其他人各自按出資比例得到原始股權。

除了創始團隊,在騰訊發展早期,還有關鍵的3個人:林建煌、劉曉松、丁磊。

提前佈局: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人

林建煌:1999年4月開始找錢之前,騰訊公司就吸納了林建煌加入,因為清楚公司發展需要“一個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人來幫助公司構畫藍圖”。

他們知道,把懂技術開發、公司管理和融資運作的人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效的圈子是融資的基礎。

劉曉松:開始融資之後,曾李青找到了好友劉曉松,劉曉松和張志東曾是黎明電腦公司同事,劉曉松向IDG的熊曉鴿推薦了騰訊。

外部力量:惠多網站長的緣分

丁磊:在騰訊早期的很多關鍵節點上,丁磊都至關重要。

馬化騰辭職創業受過丁磊啟發;融資過程丁磊的評價給了投資人信心。

騰訊第一個成功的盈利模式“QQ秀”也是網易丁磊最先在國內採用的。

而這一切,都緣起於最初惠多網站長的網友見面。

創始團隊、融資運作的人(林建煌、劉曉松)、外部力量的整合(丁磊),這就是騰訊創業初期馬化騰找來的人。

那麼,憑什麼馬化騰能找到這些人,吸引這些人呢?

這跟他自身的優秀、識人用人的能力和結構設計能力是分不開的。

在做股霸卡的時候,馬化騰是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還不斷為朋友的公司解決軟件方面的問題。

這使他不僅在圈內小有名氣,而且也有了相當的原始積累。

惠多網站長的身份和毫無保留為網友提供幫助的習慣,也讓他結識大佬,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這正是付出即回報的最佳例子。


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找錢:第一桶金(找準方向就投入)、風險投資(你能為投資人提供什麼)

再來說找錢。關鍵詞:第一桶金(找準方向就投入)、風險投資(你能為投資人提供什麼)。

第一桶金:找準方向就投入

馬化騰的第一桶金是在股市上賺取的,當時將10萬元炒到70萬元,都投入了這次創業中。

和之前建立惠多網深圳站時一樣,馬化騰顯示出了很大的魄力和決心。

風險投資:投資人的訴求

具體找錢的過程很多文章都分析得很細緻了,我簡要概述一下。

高交會帶來了機會,通過劉曉松等熟人找到了IDG,曾李青也託人找到了香港盈科,第一筆投資由IDG和香港盈科合投。

在查閱找錢過程的資料時,我最深的一點體會就是:你要知道投資人的訴求。

所有資料都顯示,當時騰訊修改過6次,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是比較暗淡的。

因為關於如何盈利的問題寫得很模糊,提到更多的是會員費和網絡廣告,這在當時並沒有獨特的亮點。

打動投資人的是這樣一句話:“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馬化騰把騰訊的用戶和ICQ的用戶作了對比,有此評估出騰訊的價值,後來IDG表示他們當初正是因為馬化騰的這句話才決定投資的。

在這裡,是ICQ的價格和騰訊飛速增長的用戶量給了投資人信心。

資料中提到,融資後香港盈科一直觀察騰訊的變現價值,想要將迅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和電影業結合。

雖然沒有什麼結果,但這裡給出的啟示是:如果公司的某些價值正好符合投資人的訴求,會對融資有極大的幫助。

後來進入的MIH也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財大氣粗的MIH當時正在尋找機會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業務副總裁網大為無意中發現了QQ。

網大為注意到,中國的互聯網都是通過這個小軟件來連接起來的,並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互聯網上最核心的資源。

因此,MIH成為了當時接盤的人,並且為騰訊帶來了穩定了股權結構。

在找錢的過程中,飛速增長的用戶量是基礎,但真正找到第一筆錢是和人的因素密切相關的。

其實,找錢和找人是一件事。

活下來,是最大的情懷:“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