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開|新聞發言人制度15年後 白巖鬆:動車事故發佈會不該王勇平來

走向公開|新聞發言人制度15年後 白巖松:動車事故發佈會不該王勇平來

12月19日,也就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的第二天,國務院新聞辦在舉辦的新年記者招待會,發佈了2019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單,236名新聞發言人集中亮相。自2004年開始,每年年末國務院新聞辦都要發佈新一年新聞發言人的名單,今年已是連續15年發佈。

從2004年首次公佈的75位新聞發言人到今年公佈的236人,新聞發言人隊伍壯大3倍之多。回首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走過的15年,進步巨大,其中也經歷過挫折和教訓。尤其是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第一場新聞發佈會上,當時鐵道部新聞發言人說出“反正我信了”引發輿論譁然,之後再未重返發言人崗位。發言人不發言,新聞發佈工作一度陷入低谷。

事情發生7年後,《新聞週刊》獨家採訪當事人王勇平,當年那場引發輿論譁然的新聞發佈會在召開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在我們在繼續政務公開的路上,不該忘記的慘痛教訓又有哪些?

王勇平:大家都知道我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會有一些深刻的教訓,我知道同志們看著我笑肯定也是記得我那一句話“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在無數堂新聞發言人的培訓課上,王勇平從不忘拿自己開刀,常稱自己是“反面教員”,他覺得自己曾經的表現細節乃至錯誤值得學員反思。2011年,他還是當時的鐵道部新聞發言人,7月23日發生溫州動車事故,人員傷亡慘重。

王勇平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所以他把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目前他的解釋理由是這樣,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次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正是這句“我反正信了”,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也成了他一生中無法抹去的標籤,他從此再也沒有踏上發佈會臺。

王勇平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進入發佈會會場之前,我跟我愛人打了個電話,我告訴她我說今天晚上這場發佈會,可能跟我平常開的發佈會會不一樣,因為這是一次關於災難方面的一次應對,而且我說這次發佈會很可能是現場直播,我說你們就不要看了,我說你們實在要看一定不要讓媽媽看,我的母親80多歲了,我怕她擔心,所以應該說之前我對這個可能會出現的一種嚴重的局面還是有一定的把握。

這一年,微博等新媒體發展迅猛,即便是身處突發事件現場的普通人,也可用手機拍照、錄視頻完成一次直播。如何跑過新媒體傳播、迅速回應公眾對事件被解釋與回應的信息需求,著實考驗著政府信息發佈能力。飛抵溫州的王勇平原本只是去協調媒體,此時事故還處於正在調查的信息空窗期,直到下飛機他才被告知要召開發佈會,準備時間只有半小時。

王勇平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我剛下飛機事故現場也沒去過我沒有把握,後來考慮來考慮去覺得還是由我去可能比較合適一點。所以當時就這樣說,王勇平同志你究竟有把握沒有。大家知道加了同志這兩個字分量不一樣。那是組織上對你的一個要求,有條件你得上沒有條件你得上,有把握你得去沒有把握你也得去。

發佈會上王勇平多次鞠躬致歉。他解釋,動車頭被埋是為了擴展工作面,為了增強信息可信度,他才有了“相信”論;在回答為何救援結束、卻在拆解機體時發現倖存者,他說了“奇蹟”論。十幾個問答中,偏偏這兩句話迅速在網絡引起譁然。輿論風暴中的他不久被外調波蘭。

從2003開始,中國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走過了15年,進步是巨大的,但是誰都知道不可能沒有坎坷,甚至挫折和低谷。說到挫折不能不提到當時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後,他主持了第一場新聞發佈會,之後的直播節目當中我批評了他的一些話。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我非常尊敬的新聞發言人,因為他一直在探索並且敢擔當,因此節目中的批評是對事對話,但不對人,節目播出後幾天,我也跟鐵道部的領導表達過對王勇平的尊敬和支持。因為我知道溫州動車事故的發生,可不該是作為新聞發言人的王勇平來開新聞發佈會。多年以後的2016年,中辦國辦下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其中就明確規定,遇重大突發事件重要社會關切,政府主要負責人要當好第一新聞發言人。有了這個條款,您就明白,當時王勇平的擔當角色。因此經驗要總結,教訓也該記住。但不該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僅僅個人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