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80、90幾乎都有被打的經歷,在家被父母打,在校被老師打,打罵被認為是最簡單通用的教育方式,“不打不成00才”,“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父母的教育箴言。只是一味的打罵孩子真的可以讓孩子變好嗎?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90後小軒談起自己童年經歷,現在還是心有餘悸,甚至對父母會產生怨念,小軒說,我有孩子一定不會打他,我們那一代人有太多的痛苦,特別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那父母下手簡直就是沒有輕重的。

只要犯錯就會被打,小時候家裡裝了一臺電話,這東西當時在農村算得上高科技了,有次心血來潮,趁爸媽不在家時,胡亂撥了幾個電話,被父母知道後,拿了一根皮帶,皮帶都被抽斷了。自己身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叢那以後家裡有電話,不管自己有沒有聽到,都會跑的遠遠的。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鄰居小凌,有次甚至被爺爺直接吊起來,脫掉上衣晾在家門口,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路過都會看幾眼,小孩哭的撕心裂肺但是爺爺還是無動於衷,知道後來小凌哭的沒聲時,爺爺才把孩子放下來,穿好衣服。

爺爺問他下次還敢不敢把自行車借給別人,小凌連忙搖頭說“不敢了,不敢了”。只是他再也不敢隨便把東西借給別人了。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小時候經歷的事,隨便一件放到現在,估計都可以上熱搜,那時候的孩子都盼望著長大,擺脫父母的束縛,其實越是沒有本事的父母,越是喜歡用家庭暴力,以恐嚇的方式讓孩子馴服。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知乎上有網友匿名:

從4歲到12歲,平均一個星期挨兩頓打。捱打的原因很多,上廁所時間長了、回家晚了半個小時,分別的時候沒有和父親的同事阿姨說再見、成績考差了、反駁父親的觀點了。都可能成為捱打的原因。父親出手最重的一次,是我12歲的時候,當時我開始用冷暴力的反抗父親,於是父親為了緩和關係,承諾以後不再打我,我就開始有點得瑟了,一次父親心血來潮,給我批改家庭作業,錯的題他直接用紅筆劃叉,並且要求我用紅筆來改錯,我不想讓老師看見,仗著父親發過誓不再打我,就堅決要求用藍筆來改正錯誤,我大概堅持了5分鐘,父親忍不了了,拿電線在我身上抽了幾十道血印。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打罵孩子,不是因為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而是控制不住的情緒,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而已。

只是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嚴重的還會讓孩子抑鬱,我們都是喜歡健康開朗的孩子,這類孩子更容易養成自信活潑的性格,經常打罵孩子,不僅不助於孩子養成健康人格,對孩子今後的社交,以及未來的交友發展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在父母看來打罵孩子只是件小事,打完之後。哄一下就好了,但是如此反覆,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孩子身上的傷可以好,但是心理上的傷卻很難癒合,甚至會跟隨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說起為什麼打孩子,原因還是因為愛,不打怕他再犯,怕他走上不好的路,只是每次打孩子的時候,自己心理還是會很內疚。只是如果父母一直採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會從心裡拒絕和自己的父母交流,他會選擇封閉自己離你越來越遠,到最後只會與父母想法背道而馳。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越長大越明顯!

每打一次孩子就像是往牆上釘一個釘子,你道歉了,孩子原諒了,就像把釘子拔出來了,只是釘子拔出來了,但是釘孔還在木板上,這些傷痛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是一生。希望愛孩子的家長,能夠不要打罵孩子,不要讓自責後悔。

你同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說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