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小時代”《摘金奇緣》內地首映撲街

上週六,《摘金奇緣》國內首映,但首日排片不到10%,票房未及300萬。貓眼預測電影總票房或只有三千萬。

美国版“小时代”《摘金奇缘》内地首映扑街

上映時間不對,未能拍出真正亞洲人的文化與內涵的《摘金奇緣》在內地遇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摘金奇緣》於今年8月在北美上映,之後連續三週蟬聯北美票房冠軍寶座,即便由好萊塢著名硬漢傑森·斯坦森與中國女星李冰冰主演的《巨齒鯊》也只能尾隨其後。這部製作成本僅3000萬美元的華納小成本電影,最終逆襲攬下全球超過2億美元的票房。

如此看好的票房表現,無疑使該片在上映之初就備受期待,但很不幸,上映首日就撲街了。

電影《摘金奇緣》的情節被形容為美國版的“小時代”,原著作者是位新加坡籍華裔,因此該片雖標榜“反應亞洲華人文化”,卻更多呈現的是南洋文化,這就不難理解中國觀眾為何對該片難有共鳴。《摘金奇緣》的導演朱浩偉從小在美國長大,因此在電影人物情感以及文化設定上也更多迎合歐美人的口味。

其次,影片的上映時間點也頗為尷尬。

該片並未在北美熱映時引入國內,因此部分獵奇觀眾也已通過其他渠道觀看,在業內人看來影片熱點已過。同時,獲豆瓣高分的國內小成本製作《無名之輩》口碑的持續發酵,也使大部分院線的排片資源向後者傾斜,這也部分影響了該片在國內的票房。而電影本身在演員的挑選上顯然也難以吸引國人買單。除了老牌女星楊紫瓊外,其他一眾主演對國內觀眾而言形同陌路人。

《摘金奇緣》在北美的宣傳噱頭為“全亞裔陣容”,是繼《喜福會》之後的第二部全亞裔演員電影,中間隔了25年。這種討好“亞裔美國人”的營銷策略使其在前期吸引了高達38%的亞裔觀眾。但在國內觀影人眼裡,影片並未拍出真正亞洲人的文化與內涵。"喜歡《摘金奇緣》的觀眾大多為標準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一位在美留學生解釋,“他們是從小接受美國教育,在美國文化薰陶里長大的黃皮膚美國人。”因此,《摘金奇緣》在美國的成功或許只是精準營銷的又一案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