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有哪些名勝古蹟?

連雲港新鮮事


我是土生土長當地人,在七十多年生涯中有五十年在海州度過,對歷史不懂,但仍覚得具有兩千多年建城史的海州應該有很多古蹟,很需要專家學者有深度地挖掘。我説幾處不知是否,簡述如下:

一、海州古樓:海州古城有兩千多年曆史,古樓即是兩千多年前古城的西門。因戰爭古樓被毀,現在看到的是明朝建的。九十年代海州政府進行了修繕,並由學者撰寫碑文對古樓作了介紹,現在古樓是海州市民遊玩休閒重要場所。

二、雙龍井:雙龍井位於古樓西南約三百米處,是四百五十年前明朝修建的一座石井,井底兩壁各有一龍頭吐水,水質清澈、甘甜,水量充沛,即使乾旱時節雙龍井裡水也從不幹枯,是海州老百姓的主要生活用水。其實雙龍井為兩井,因水源不同一個甘甜,一個微鹹。從雙龍井的建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三、塔山古道:塔山古道位於青龍山西麓,歷史久遠,是金朝軍隊和當時政府及百姓共建。因海州是經濟、政治中心,板浦是鹽集散地,急需有一條路將板浦與海州相連,因此建了這條運輸道。雖歷經近千年滄桑,從遺存的古道上仍能看到馬蹄印、被踩過光滑的石頭、為行走方便鑿出的窩坑。來這裡真能感受歷史的厚重。

以上三處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全面正確表述,只是想説他是海州古老的其中之一,僅此而已。


夕陽銀輝


連雲港集“海”、“古”、“神”、“幽”、“奇”、“泉”,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

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擁有江蘇省大面積濱海溼地、海洋灘塗,境內通榆運河、生態漁業發達,自古以來就享有“魚米之鄉”之稱。

說起連雲港的名勝古蹟,下面是我參考資料整理的部分,歡迎網友補充!

雲臺山在江蘇連雲港市。原為黃海中一列孤島,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後成陸。主峰海拔625米。山上多奇峰異石,因石取名的峰巒有一百三十多座,加玉女峰、文筆峰、猴嘴、虎口嶺等,尤以《西遊記》裡的花果山、水簾洞出名。每到春天,繁花爛漫。登山遠眺,東海蒼茫,風帆雲集,別有景色。

花果山舊稱青峰頂、蒼梧山。為雲臺山諸峰之一。其上玉女峰,海拔625米,是江蘇最高峰。唐、宋、明、清諸代先後在這裡築塔建廟。曲洞幽深,花果飄香,有“東海勝境”之譽。《西遊記》裡的花果山就以此山為背景。許多名勝和《西遊記》故事緊密關聯,如孫悟空降生之女媧遺石、棲息之地水簾洞,三無家廟團圓官,天工巧成的八戒石,勾倚參差的七十二洞,古剎三元宮,以及照海亭、一線天、小蟠龍、九龍橋、南天門等,各具特色,神奇迷人。位於海拔400米的三元宮建築群,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山上有著名的鬱林觀石刻。宋文學家蘇拭有詩讚曰:“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問;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寰。”

水簾洞在雲臺山花果山巔、三元家廟團圓宮東側。洞中宛如堂奧,清泉紛掛,洞口崖縫滴水,點點墜落,恰似冰晶玉球,串以成簾。洞外石壁上有“水簾洞”、“靈泉”等題刻。再上有明代“神泉普潤”、“高山流水”二石勒,筆勢雄渾而豪放。水簾洞在和吳承恩同時代人張朝瑞寫的碑記裡已有記載,《西遊記》裡寫成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外西側尚有清道光帝為兩江總督陶澍寫的“印心石屋”真書題勒。現水簾洞已經整修,供人遊覽。

鬱林觀石刻

在雲臺山花果山上。石刻鐫於鬱林觀旁東巖壁上,因而得名。鬱林觀建於隋開皇年間,舊址無存。志書稱該地為“東海雲臺第一勝境”。摩崖題刻有十二則,出於唐、宋、明、清請代,其中以“唐隸”、“宋篆”兩刻最為珍貴。唐隸,即《鬱林觀東崖壁紀》,系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海州司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並書,書刻音無款。此刻淨面高2米,寬3.8米,共三百五十六字。宋篆,即《祖無擇三言詩勒》,在《鬱林觀東崖壁紀》的西斜對面,高約5米,寬約6米,共一百零二字。由祖無擇撰,蘇唐卿書,王君章鐫刻,集此三人文、書、刻之擅長,尤為精妙。此刻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七月鐫,筆力蒼勁,結體嚴謹。唐隸,被宋代金石家趙明誠和夫人李清照收入《金石錄·今存碑目》內,1978年,葉聖陶為鬱林觀石刻書寫了“唐隸宋篆”的榜額,已鐫於古刻之右。

阿育王塔在雲臺山下大村水庫之濱。北宋天聖無年(1023年)建。  為仿樓閣式磚塔,八面九層,高40.58米。原塔剎己毀,塔外壁每層系磚迭腰簷,上築磚制斗栱和平座。四面為拱形塔門,有磚砌直欞窗形。塔內除迴廊外,正中一至八層建八邊形塔心磚柱,柱上有半圓形佛龕四個,塔心柱與內壁之間的迴廊樓板用迭澀磚承託。第九層內無塔心住和迴廊,壁上置磚斗栱,構成八角形藻井。各層樓梯設在塔心柱內,上下銜接,交錯組成。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東鄭城8.5級大地震時,對連雲港市影響很大,據《海州志》記載,“城傾十之二三”,“屋字多圮”,但此塔巍然不動。該塔在修復時,從塔心柱下發現了石函、金棺、銀棺、佛牙等三十餘件文物,對研究北宋佛教藝術和工藝美術,都有重要價值。

孔望山漢代摩崖造像在江蘇連雲港市南孔望山。山上古刻最為珍貴的是漢代摩崖畫像石刻,依山岩的自然形勢鑿成。畫面東西長17米,高8米。造像一百餘尊,最大的人物畫像1.54米,最小的頭像僅10釐米。內容有涅槃圖、捨身施虎圖以及立佛像、坐佛像、供養人、宴飲論道圖等,是我國最早的佛教藝術雕刻。摩崖畫像東有一石雕大象,略大於真象,長鼻巨牙,卷尾粗足。上刻了字形髻的象奴,手持鉤,腳帶鐐銬,右書“象石”二字。整個摩崖畫像的雕刻手法大部分屬漢畫像石中“擬浮雕”的一類,以平面浮雕為主,也有一部分弧面浮雕,造型生動,風格古樸。方石槽內的宴飲像屬於“擬繪畫”的一類,精鏤細鑿的手法使線條飄逸有致,堪稱後世白描繪畫的楷模。

龍洞石刻在江蘇連雲港市南孔望山下。龍洞內外,滿鐫宋、元、明、清諸代石刻題勒,計二十四則。篆隸草行,書體各異。北宋御史蔣之奇,於熙寧五年(1072年)被貶任淮東轉運副使來孔望山登臨留款,鐫於龍洞內壁。龍洞西內壁上方鐫“忠玉遊”三字。龍洞外壁上有明代的“歸雲洞”和”歸雲飛鳥”兩則大字勒石,字徑達1米以上,結筆濃秀、渾實而奔放。西25米處的一塊石壁上,有王同的篆書六言詩刻:“龍洞良宵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觴一詠情長。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其篆法懸針勁健,斂藏合宜。龍洞的門楣上還有清代書法家錢泳的隸書石刻。

石棚山在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多生怪石,狀如象、蟾、牛、羊,各具神態。山腳繞以長澗,有棲風崖、迭翠崖、萬花巖、畏崖、天香洞、芙蓉洞、風洞諸名勝,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山東崖有一巨石如棚覆蓋,下可客十數人,故有石棚、石室之稱,山亦因以得名。北宋詩人石曼卿通判海州時,曾在此讀書,“石曼卿讀書處”的隸書刻石勒于山南側。明人王同讚頌石曼卿所題“高行清風”的榜額大書也鐫於石棚之楣。蘇軾曾攜家遊此,他在《答蔡景繁帖》裡說:“胸山臨海石室信如所諭,前某嘗攜家一遊,時有胡琴婢就室中。。凜然有冰車鐵馬之聲”,並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

將軍崖巖畫在江蘇連雲港市西南郊錦屏山馬耳峰南麓將軍崖海拔20米處。這裡山巒峻秀,景色宜人。1979年在這裡發現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唯一的桃花澗舊石器晚期遺址。巖畫用敲鑿、磨刻手法刻於長22米、寬15米的平整黑亮岩石上。分為三組,內容有人面、農作物、鳥獸、日、月、星、雲等圖案以及各種符號,多和圖騰有關,琢痕深約1釐米以上,線條粗率勁直,形象生動。農作物圖案中禾苗種類多達十三種,為我國其他地區巖畫所僅見。是迄今發現唯一反映我國原始農業部落社會生活石刻巖畫。三組巖畫圖案中間堆放一塊大石和二塊小石,大石長4.2米,小石長2.2米,石面分布有對稱圓窩圖案。圖徑在3—7釐米之間。可能為古代東夷民族以大石為神的社把遺址。其時代應與中匝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對我國曆史學、考古學、民族學、藝術史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宿城在江蘇連雲港市東北部。相傳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一宿築城而得名。四面群山環抱,中為坦蕩川原。山上多激流飛瀑、古樹奇峰,山下有水庫。盤山公路可迂迴而上山頂。有船山飛瀑、天然石門、臥龍松等勝景。臥龍松高15米,圍粗1.2米,整個下半身自出土即俯臥在地,至7米餘,忽昂首向上,遍身鱗甲象穿上繡紋蟒衣。相傳為唐代所植。晉隆安年問,陶淵明曾過此,今尚有“陶靖節先生之詞”的匾額。清兩江總督陶澍曾向道光帝描述宿城山水,道光嘆謂“真世外桃園也”。

作者簡介:王訓義,江蘇贛榆人,媒體攝影師、特約通訊員。你可以點擊作者頭像,獲取更多精彩本地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