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证券敲钟,老牌券商靠什么开启新征程

长城证券敲钟,老牌券商靠什么开启新征程

2018年10月26日,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码:002939。这家成立二十三年的老牌券商,终于完成了自己的IPO。

根据长城证券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共计发行股票约3.10亿股,每股发行价为6.31元,合计募集资金19.58亿元。本次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长城证券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发展主营业务。

二十三年积淀一朝勃发

长城证券于1995年11月在深圳组建,是一家拥有二十三年历史的老牌证券公司,股东涵盖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截至上市之前,长城证券的股东有23家,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参股,可以称得上具有较为均衡多元的股东结构。

2002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入主长城证券。目前,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为长城证券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老牌综合类证券公司,长城证券经营范围覆盖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代销金融产品等,形成了多功能协调发展的金融业务体系。

据资料,截至2017年12月31日,长城证券总资产435.10亿元,净资产144.71亿元,净资本110.86亿元。目前,长城证券拥有员工3000多人,拥有12家分公司、109家证券营业部,旗下控股宝城期货、长城投资、长城长富等多家子公司,同时是长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两家基金公司的主要股东。

宏观调整期的稳健发展

整体来说,长城证券的业务经营风格属稳健型,创新业务的开展也相对保守。在如今中国资本市场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长城证券平稳甚至称得上优异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长城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3.7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亿元。

长城证券敲钟,老牌券商靠什么开启新征程

(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益致辞)

显然,这个成绩难言惊艳,但是放眼目前宏观经济进入调整阶段,金融监管日趋加强、金融行业整体普遍低迷的大环境,长城证券这样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已经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再极端一点说,在行业普遍不景气甚至被“寒冬说”充斥外部环境的时刻,稳健,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此外,据长城证券公告,仅2018年公司就分别在三个资深机构评选中,获得8个奖项,获奖内容包含中国最佳券商分公司、中国区十佳资产证券化投行、2018最佳ABS产品等。

招股书显示,长城证券各项经营资质齐全,拥有良好的业务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长城证券以稳健的经营风格,脚踏实地的发展传统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资本中介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

行业洗牌下的转型挑战

长城证券表示,募资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将重点用在加大资本中介业务的资金配置规模;扩大资本型业务的投资规模;增加和优化网点布局、建设非现场服务平台,提升经纪业务整体实力;增强投资银行承销能力;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加大对子公司布局,积极拓展境外业务;培育其他创新型业务;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后台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

显然,上市仅仅是个小目标。“募资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将业务做大做强,成为行业执牛耳者,才是长城证券的最终目的。

在招股书中,长城证券坦陈,其融资渠道受到了限制,导致目前长城证券的净资本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需要。

而这背后不得不被重视的是,目前国内券商的主要传统业务依旧是证券经纪业务,长城证券也不例外。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其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高达62.86%、51.83%、58.3%及57.9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长城证券稳健发展策略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在牛市时,这样的收入结构对券商来说无疑是“躺着赚钱”,而当熊市来临,在佣金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证券公司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的吸金能力已经开始呈现出下滑态势。

长城证券就是典型的案例。长期以来,长城证券的平均佣金费率也呈下降趋势,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长城证券平均佣金费率分别为0.0392%、0.0294%、0.0274%和0.0277%,行业平均佣金率分别为0.0497%、0.0379%、0.0336%和0.0316%。

在这样的情势下,以长城证券为代表的中型券商通过低佣金去获得客户资源的状况将难以为继,在未来,如果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开发新的盈利点。而随着金融开放的持续推进,诸如“沪伦通”、CDR等都可能为券商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这些也将是国内券商以及外资控股券商未来主要的争夺战场。

长城证券敲钟,老牌券商靠什么开启新征程

本次IPO,如若真如长城证券所言,能够“拓展融资渠道”,继而积极拓展经纪业务之外的各项业务,则将成为其在当下转型关口上的有力助推,以及推动公司发展的集团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良好契机。长城证券能否顺利抓住这一契机完成业务的转型跨越,还需静待市场给出答案。

全面挑战中的机遇缝隙

国内金融机构业务迈出国门,积极发展国际业务,已经是整个行业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龙头券商引领行业开展拓展海外、直投、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展现出迅猛的势头。如2017年海通证券的海外业务收入已高达48.73亿元,占比已达到17%。相比之下,中小型券商还在对传统经纪业务的依赖中度日。

长城证券此次IPO中指出的一点,已经在为摆脱这种“依赖”给出了一丝决绝的勇气: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全新机遇,长城证券将优化投资银行业务结构、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资产管理平台等九大规划列入公司战略,积极响应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同时配合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列用金融改革开放的新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本、两个市场,加快开展和逐步拓展公司的国际业务。”

诚然,随着近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中国金融业的出海步伐愈发加快。而当下最佳的出海机会,就在粤港澳大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点之一。据数据显示,2017年末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额突破了10万亿人民币大关。而随着最近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上达到前所未有的互通,大湾区一体化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不难想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产值更将加快速的增长。出色的经济基础,不仅给未来大湾区的金融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的扎实基础,也给大湾区的金融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当下券商的转型压力来看,立足于深圳的长城证券在“走出去”这件事上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表示,未来其将成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立足深圳、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的国际化金融企业。“深化产融结合,为实体经济不断输送弹药。”

不得不说,如果这样的“走出去”战略能够顺利实践,莫不是为当下处于转型挑战中的行业尤其是中小型券商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和借鉴的新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