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後,混的最好的國家算是烏克蘭,然而雖然烏克蘭得到了面子,但是日子卻很不好過,從第聶伯河以東到黑海之濱,再到西部與摩爾瓦多交接地區,可以說是“危機四伏”,按照“牆倒眾人推”的常識來看,為什麼“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呢?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毋庸置疑,基輔是傳統烏克蘭的重心,從地表植被條件看,基輔正好位於北方的密林地帶和南俄草原的交界點上,作為農耕和商業並舉的民族,能夠控制的安全區也就到此為止了,繼續向南,他們將會深入南俄草原的邊緣,在開闊的平地上隨時都有可能成為遊牧民族襲擾的對象。

當地的東斯拉夫人部落,早在公元9世紀初,就已經在這裡建設了全東斯拉夫文明裡的第一座城市,基輔城。只是這座老城的位置在傑斯納河和第聶伯河的交匯處,與今天的新城分別位於第聶伯河的兩岸。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基輔城的索菲婭大教堂索非亞大教堂建於11世紀,坐落於基輔市中心,佔地面積260sq.m,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草原突厥民族的入侵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索菲亞”希臘語為智慧的意思。索非亞大教堂是歐洲拜占庭風格中最經典的建築之一,是東正教教堂。該教堂建成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

當然烏克蘭人內部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即便是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人,對俄國也很感興趣,在沙俄快速擴張,並且表現出願意從波蘭、土耳其等國手中保護烏克蘭的時候,對俄國有很強的歸附心態。

而生活在南方草原的哥薩克人則流動性更大,他們對自己屬於哪個國家並不很重視,相對獨立,而烏克蘭的基輔羅斯對此地的經營時間更長,而且有過抗擊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血淚史,自然不願意輕易放手。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只有第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人則更傾向於向中西歐靠攏,在宗教和文化上與俄羅斯人處處抵抗。

烏克蘭西部,也就是西烏克蘭,的確被立陶宛波蘭王國統治過,期間逐漸被波蘭化,並且在波蘭時期和哈布斯堡時期都享受到了從西邊襲來的工業革命的好處,甚至要比俄羅斯更早而且更徹底的完成了工業化,直到今天,烏克蘭地區的工業化水平都是首屈一指的,西烏克蘭的歷史貢獻無法磨滅。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然而從宗教信仰看,烏克蘭當時主要信奉東正教,而波蘭信奉天主教,改教行動在西烏克蘭比較順利,而度過第聶伯河以後,到了東烏克蘭則舉步維艱,在1648年,烏克蘭東部掀起了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大起義,烏克蘭各地農奴、平民也紛紛響應,整個烏克蘭幾乎全部脫離波蘭。

當時,烏克蘭西面是強敵波蘭,東面是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南面是虎視眈眈的奧斯曼帝國,最終,烏克蘭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東部接受了俄羅斯統治,西部則暫時迴歸了波蘭統治。

此後,隨著波蘭在18世紀被三次瓜分,烏克蘭也全部落入俄國,而一戰後俄國戰敗,作為勝利的一方,波蘭又重新獨立並擁有了西烏克蘭,爾東烏克蘭則加入了蘇聯,緊接著在二戰中波蘭又被瓜分,1939年蘇聯又重佔西烏克蘭,直到蘇聯解體後,統一的烏克蘭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然而經過將近300年的分分合合,烏克蘭東部親近俄羅斯、西部親近中西歐,這種奇特的政治、文化、宗教格局已經基本定型。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然而烏克蘭似乎根本不長記性,剛剛獨立不久的烏克蘭,就再次重蹈歷史覆轍,而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就是“危機四伏”的烏克蘭,只有西烏克蘭固若金湯,其實更準確的說,那不叫“固若金湯”,而是西烏克蘭已經跟東烏克蘭和克里米亞漸行漸遠,甚至可以說離一個完整的烏克蘭也漸行漸遠......

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為什麼只有西烏克蘭始終“固若金湯”?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