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吗?为什么?

笑看江湖唯我独尊


下面我就讲讲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到完全失败,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明朝官绅的叛乱: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对全国士民产生了重大的心理震动。尤其那些官绅地主,他们本来就因为李自成的追赃助饷对大顺政权恨的咬牙切齿,当听说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后,立即露出了反动的真实嘴脸,在大顺政权占领区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叛乱。他们杀害或拘捕大顺政权的地方官员,袭杀大顺军队的士兵,给大顺政权成极其混乱的局面。据史料记载,在山海关之战后的三个月内,明朝官绅的叛乱次数达七十八次。大顺政权既要分兵抗击清军的进攻,还要组织军队对付各地的叛乱,因此,根本无法专心致志的对付强大的清军。

二、平民百姓的失望:李自成很快认识到追脏助饷带来的恶性后果,于是,他亲自出面干预此事,叫停了这项运动,并把拘留在营中的明朝官绅全部释放。然而,当时停止的只是北京一个地方,全国其它地方的追脏助饷仍在继续进行,于是,李自成撤退到西安后,就下令全面停止了这项运动。大顺政权的所的费用都是来自于追脏助饷,一旦停止,必然失去了稳定的财源。于是,李自成决定在占领区推行赋税制度。这样一来,直接得罪了千百万的底层百姓。因为李自成曾提出“不当差,不纳粮

”的口号,如今出尔反尔,自然把全国的老百姓推到了对立面。据史料记载,由于急于解决粮饷的问题,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征收赋税时“追比急如星火”,“初诱百姓以三年免征,后辄百端催科”。这样一来,李自成不仅得罪了那些官绅地主,连普通百姓也对他心生怨恨,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无异于自掘坟墓。

三、山西之役的失败:清军入关后,山西全境都在大顺军的控制之下。但兵败北京的消息传到山西后,原来投降大顺军的明朝降将姜瓖、唐通等立即发生叛乱,投降了清廷,这样一来,整个山西北部遂为清军占领。

镇守山西的大顺军节度使韩文铨、大将陈永福和山西巡抚李若星看到晋北失陷,于是加强了对太原的保守。他们先是处死了明朝宗室千余人,又把大批明朝官绅押往陕西,借以消除内患。清军攻城时,韩、陈、李三人起初是拼死抵抗,但清军很快拉来了红衣大炮,太原失陷。陈永福和李若星投降了清军,韩文铨战死。

镇守晋东南长治地区的大顺军将领刘忠则不战而逃。

四、西安陷落及后续工作的严重失误:公元1644年十月,大顺军主动发起怀庆之役,击毙清军提督金玉和。是自山海关之战后的第一场大胜。清廷看到怀庆失利,于是派多铎率军增援,大顺军兵力不敌,主动撤退。清军随后又击败了大顺军在灵宝城的驻军,随后又攻破了潼关,进入了陕西,当清军进入李自成的老家米脂县时,他们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害,以泄其恨。潼关失利后,西安已无险可守,李自成决定放弃西安,向南发展。在撤退时,李自成令大将田见秀殿后,并让他把带不走的所有粮食全部焚毁。田见秀却以“

秦人饥,留此米活口”为由,没有执行李自成的命令,只是象征性的放了一把火。李自成看到火光冲天,信以为真。然而,田见秀的妇人之仁不仅没有救济了陕西百姓,这些留存的粮食反而被清军抢劫一空,他们饱食一顿后,士气倍增,很快就追上了撤退的李自成大军。

五、九江之战和李自成的轻率牺牲:李自成一路南撤,负责追击的清军阿济格部紧追不舍。公元1645年四月下旬,在距江西九江四十里处时,李自成的老营被清军攻破。大将刘宗敏被俘杀害,宋献策投降了清廷,丞相牛金星也在这前后开了小差,离开了大顺军。这样一来,李自成可以倚仗的主要文臣武将已全部丧失,这对大顺军的前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顺军在九江遭遇重挫后,继续东下的路已被清军截断,不得不掉头向西南进军,转入湖南。五月初,在进入湖南通山县九宫山下时,李自成脱离大部队,带领少数随从出营勘察地形,遭到地主团练武装的袭击,壮烈牺牲。

李自成的牺牲,使大顺军的处境急转直下,大顺军开始陷入分裂,再难形成统一强劲的战斗力,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历史的小学生


如果我说,根源在于李自成的小农意识所限制,估计会被喷死。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明末的统治也的确够腐败,偏偏加上天灾,祸不单行,以致百姓民不聊生。王二、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从全国各地揭竿而起,这一行为无疑在当时是顺天应人之举。其中闯王李自成,算的上是当时的传奇人物。他自幼受地主压迫,后因打伤地主逃至甘州投军。最初在高迎祥手下做闯将,高迎祥死后,便自身凭借实力领导农民起义,并与张献忠形成了南北两股较大的农民军势力 。随着明朝腐败日甚,农民军势如破竹,最终逼近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闯王李自成入主北京城。

然而,李自成进京后,并没有实施严密的部署,也没有统一全国这一全盘的计划。而是耽于享乐,沉溺于自己胜利的果实之中,实际上仍是占山为王的姿态。以致放纵手下将兵,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时也并未拉拢地主阶级,而是一味的镇压,以致连吴三桂的家也被抄的一干二净。惹恼了把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于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当时手握十几万大军。实际上并不比清吴联军的兵力少。但仍旧战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自成兵力虽多,但皆不精锐,而是由农民组成的散兵游勇,很难招架清军的铁骑,当时在山海关之战时,农民军一见清军来袭,顿时仓皇而逃,可以说,他们从心底里对于清军的精锐部队是恐惧的。

其次,李自成在山海关战役前后的失策所致。当时吴三桂为争取时间,一面向李自成诈降,一面请清军入关,李自成当时却信以为真,沾沾自喜,并未有察觉问题的严重性,直至李自成率领军队进驻山海关之前,还幻想吴三桂称臣,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入山海关便遭到吴三桂的当头棒喝,方知中计。可以说李自成实在是有勇无谋,在策略上便失算了。

最后,李自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军事布防。以致面对清军突袭,无法镇定自若,而是连连败退,哪怕当时抵死一搏,可能也不会如最终的一盘散沙。农民军没有形成一股核心力量,这是他们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夕阳下的晚枫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进北京,可以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公元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军从西安出发,席卷整个黄河流域,攻克北京。4月,被清军和吴三桂联手击败并遭到追杀。第二年5月,就死于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普遍认为的原因:1、大顺军进北京后骄傲自满,腐化堕落;2、李自成及属下将领耽于享乐,骄傲轻敌;3、八旗骑兵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都是天下雄兵,精锐无匹。但这只能解释大顺军为何山海关会战失败,无法解释为何败的那么快,那么彻底。

实际上,大顺军闪赢闪输的关键,还是在于他的经济政策,尤其是“三年免征”和“追赃助饷银”,前者争取了广大贫苦农民支持,帮助他征集百万大军,定鼎天下;后者把当时依然实力强大的官绅地主阶层推向了清军一边,导致自己迅速败亡。

崇祯十六年初,李自成在襄阳制定了“三年免征”赋税的政策,贫苦农民高唱“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加上当时大顺军处于游动状态,政权机构也比较少,粮饷费用尚不难筹措,大多数官绅地主阶层的利益没有收到根本触动。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三边总督孙传庭统率的陕西官军在汝州(河南郏县)兵败被歼,大明朝廷能够依靠的唯一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覆灭(吴三桂不敢调,左良玉调不动)。李自成起义军重新发展到百万规模,随时可以东下南京,或是北取燕京。

当时,明眼人心目中,明王朝必将灭亡。各地方派系、地主官绅阶层不愿为明朝殉葬,开始倒向李自成政权。随后进攻陕西时,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等相继投降,陕西全省数月平定;进攻北京路上,更是畅通无阻,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甚至开城迎接大顺军主力入城。

但进入北京掌握政权后,李自成及其将领开始推行“追赃助饷”,要求归顺的官绅地主们拿钱供养大军,供养已经初具规模的大顺政权,加上追赃过程中牵连亲属,刑拷相加,官绅体面随同他们的金钱扫地以尽,导致他们对大顺政权心生怨恨、离心离德。

但慑于大顺政权的百万雄兵,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反抗。随后的山海关决战中,大顺军主力受重创,各地的官绅地主纷纷开始反叛,加上清廷不仅首先公布了保护汉族官绅利益的政策,而且指使已经投降的汉族官员通过种种渠道招徕尚在大顺政权之下的官绅,使得原先归附了大顺政权的明朝武将几乎全部降清。

大顺政权在各地的力量几乎同时倒戈,最终一举推倒了这个昙花一现的政权。

 

这对大批归附大顺政权的官绅地主来说确实是非始料之所及,他们内心的追悔和愤恨不难想见。

所以已经洞若观火,没有多大疑问了。地主阶级官绅眼见大厦将倾,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寻求一个新的保护者。在当时各种社会势力当中,他们选中的是李自成。从崇祯十六年冬到十七年春、夏之交,李自成和以他为首的政权确实成了众望所归。就是说,不仅农民们竭诚拥护,绝大多数地主官绅也急于攀龙附凤。这样,在整个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一种奇迹般的场面,除了个别的武将和方面大员出于对明王朝的愚忠进行抵抗或自尽以外,到处都是望风迎降。在西北地区,除了榆林和甘州顽抗了一下,同李自成有宿怨的叛徒高杰拼命逃跑外,各镇总兵几乎全部解甲归诚。甲申正月,大顺军渡河东征,除了在山西宁武和河北保定交锋以外,简直像千里行军一样,短短三个月里就接管了山西、河北、山东三个全省和河南未下州县以及江苏北部。这样的进军速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其原因在军事上看是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从政治上说就是得到各阶层的拥护。过去常说大顺军是在贫苦农民“迎闯王,不纳粮”的颂歌声中顺利进军的,这只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地主阶级的归附。我们可以说,大顺农民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广大农民的拥护,而胜利得那样快则同地主阶级的归附密切相关。下面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动向。

 

 

 

 





snpi1234


首先要明确的是,李自成是迅速失败,失去了北方控制权,但“迅速”不代表兵败如山倒,双方多次发生了相当激烈的战斗,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李自成迅速失败,并不像前面有些回答所说的农民军战五渣,连明军都不如,主要是作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前清军入关时,没有长期占领内地的打算,只是为了掠夺财富和人口。由于没有携带大炮,明军只要敢于坚守,较大的城池还是不容易被攻破的,清军也就能打下县城和个别府城。

大多数满清贵族依然当这次入关是一次劫掠行动,而清王朝摄政王多尔衮力排众议,决心争夺天下,全力以赴

但是这次清军入关,已经定下了占领全国的战略,全力以赴,这是其一。

大顺军得罪了整个士绅阶层,失去了“人和”,所以才叛乱处处,站不稳脚

由于大顺军视前明官吏为寇仇的态度,大顺军占领区的汉族士绅地主群起攻击大顺军,并与清军合作,本来投降大顺军的大部分前明降将叛变,使大顺军迅速丧失了关内北方的统治基础,清军则获得了前明时期的统治基础。这是其二。

清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一支军队,论正面战斗力也要强于大顺军一筹

清军本身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武装,野战时大顺军很难取胜,守城时又挡不住红衣大炮,这是其三。

现在我们来看看清军入关后与大顺军的交战情况。

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后,大顺军北伐精锐损失大半,已经无力控制整个河北。但李自成一开始仍然试图固守北京,紧急拆除城外羊马墙和房屋,并在城外连营十八座。后来可能是仔细分析后,觉得固守北京并无把握(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周围府县又都叛乱了),于是在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撤往山西。

五月一日,大顺军退至河北涿州,冯铨(前明大学士)地主武装叛乱控制该城。涿州到北京只有四十里,可见当时河北叛乱形势十分严重。大顺军仓促攻城半日不克,只得继续南撤。

五月二日,大顺军撤至河北保定,吴三桂追兵至,与谷英、左光先率领的断后部队多次交战。战斗持续到初三,一路得不到补给、饥疲过度的大顺军在河北定州溃败,谷英以下数千人战死。

四日,李自成率骑兵北上还击吴三桂,未胜。五日,谭泰、准塔率领的八旗兵赶到,与吴三桂合击,李自成中箭坠马,大顺军撤回营垒。李自成认识到野战难以获胜,下决心烧毁辎重(从北京带走的财物),迅速撤往山西。清军也因为没有粮食,人马困瘦,撤回北京。

从河北的一系列战斗来看,大顺军主力在诸多困难下,仍然在野战中挡住了清军和吴三桂的追击,没有溃败,李自成自己也身先士卒而受伤,已经展现出高于明军的战斗意志和纪律。只是因为河北府县叛乱,大顺军无法站稳脚跟,才不得不放弃河北。实际上如果不是河北士绅主动投靠清军,缺乏粮食的清军也是很难在河北待下去的(因缺乏粮食,多尔衮主动让征发的蒙古部落回关外了)。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士绅纷纷叛乱,大顺军虽然对河北和山东鞭长莫及,但是严厉镇压了山西、河南的叛乱,并将二省士绅大规模迁移到陕西,很多老弱死于途中,这样起到了相反作用,北方地主阶级彻底倒向清王朝。这是李自成又一重大政治错误。

李自成留下马重禧、张天琳、刘忠、袁宗第、陈永福等大将留守山西的固关、大同、长治、临汾、太原等重镇,自己却撤回陕西,并且没有指定统一指挥山西战事的总指挥,导致山西大顺军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这是李自成重大的战略失误。

姜镶先以大顺军镇压士绅而叛,后又因满清歧视汉人而叛,他这种“反复无常”实际上代表了相当部分汉人士绅的心态

五月十日,李自成刚走,投降的前明大同总兵姜镶叛变,暗杀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占领大同降清。这时清军尚未南下,但大顺军却因为没有统一指挥未出兵平叛,这就是李自成上述两个错误的恶果。

唐通是一个趋炎附势之徒,是因为见到大顺军形势不妙才叛变的,这种人也是叛顺降清的相当部分代表

六月十四日,清将叶臣率大军进攻山西,并派前明降官吴惟华(他侄子被大顺军杀了)招安山西。文武并举的策略非常有效,山西北部前明官员纷纷投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偏关守将唐通叛变,袭击了驻防府谷的大顺军李过部,渡黄河攻入陕北。河南怀庆守将董学礼投降,清军对太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太原的大顺军虽然已经完全被包围,仍英勇抵抗,清军束手无策。直到十月三日,红衣大炮运到,轰垮了太原城墙,清军才得以占领太原。大顺军山西节度使韩文铨阵亡,属于前明降官的制将军陈永福和巡抚李若星则投降了。

太原失守的同时,重新集结兵力的李自成终于发动了反攻,大顺军进击河南怀庆府,杀清将金玉和、常鼎以下八旗兵将领22、士卒1755(降军损失未计算),祖可法被包围在府城沁阳。

大顺军这次反攻改变了多尔衮的战略计划,本来多尔衮派阿济格攻打大顺军,多铎攻打南明,在大顺军反攻后,立即命多铎改为西进潼关,与阿济格夹击大顺军。这样 整个清军主力全部用来对付大顺军了,至于南明,完全不知道自己逃过一劫,还在继续看大顺军的笑话。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顺军与多铎在潼关决战。清军明显在野战中吃了亏,坚守不出(当然满清记载是自己获胜,至于为什么获胜却转入防御,我就是不说)。正月四日,大顺军攻清营未破。李自成再次亲自进攻,仍然未破营。五日、六日,大顺军连续夜袭,仍未破营,双方转入相持。

当战斗形式转为阵地战之后,胜利必然属于拥有攻坚优势的一方。那个年代的攻坚优势就是红衣大炮,大顺军没有红衣大炮,所以他们败了

正月十一日,清军利用运到的红衣大炮轰开大顺军壁垒,大顺军反击未奏效,又得到阿济格进攻西安的消息,只得撤离潼关,在带走物资后撤离西安,但是断后的大顺军将领田见秀爱惜百姓,没有按照李自成的命令烧毁带不走的粮食,结果全部落入清军手中,为清军继续追杀大顺军提供了物质基础。

阿济格的主要对手是大顺军李过部,双方在延安大战二十余日,清军损失很大,战死哈尔汉、察玛海、嘉龙阿、折尔特、朔玛等许多八旗将校。最后阿济格也是依靠红衣大炮摧毁了大顺军营垒才获胜。驻守榆林的大顺军高一功部在清军围攻下坚守半个月,因延安失守主动撤离。

从陕西战役来看,大顺军表现得比任何一支明军都要出色。在面对两路清军二十余万人的夹击下,大顺军表现出了值得称道的斗志和战斗力。不过大顺军无力在短期击破两路清军中的任何一路,特别是从潼关之战来看,大顺军虽然野战不落下风,但没有大炮攻坚,长时间以后则必然在腹背受敌下陷入被动。

流寇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大顺军这样遭到所有士绅反对、野战能力较强、攻坚能力不足的部队来说,转入流动作战才是上策

其实大顺军这时的最好战略是重新进入流动作战,进入清王朝兵力薄弱的河南、山东,分散、消灭清军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陕西,与拥有大炮的清军打阵地战。

大顺军得到贫苦农民的拥护,但他们没有发动和组织农民控制地方的能力

大顺军迅速失去北方,主要是失去了民心。大顺军虽然维护农民的利益(免税,杀官),但是这个时代的民心不是掌握在个体的农民手中,而是在士绅阶层手中,只有他们才拥有财富人脉,才能组织发动农民。如果不是大顺军的政策失误的话,即使在山海关战败,只要得到河北士绅的支持,也能够守住北京,迫使缺乏物资的清军最终撤回关外。


海军史研究会员


1644年四月清军入山海关,大败大顺军于一片石。十月,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迅速分崩离析,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清军消灭。到1645年,建立仅1年的大顺政权便走向了灭亡。

为什么李自成会败的如此之快?时间要调回1644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并拉开了东征北京的军事行动。在东征的路上,各地州县望风而降,仅三个月时间,整个华北中原的地盘都为李自成所得。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李自成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多出来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以及百万之多的降军。李自成一个义军领袖管得过来吗?管不过来。

就造成李自成不能有效的调动人力物力,与清军作战。加之许多新附部众本来就是“墙头草”他们能投降李自成,当然能投降清军。这就是后来清军在进攻李自成时,李自成兵败如山倒的原因。

至于李自成的精锐,早在一片石被清军消灭。


胡说运道


闯贼战力大渣,李闯能进京,是九边的30万边军(野战军),全部被八旗消灭,李闯再没遇见边军。明朝灭亡和李闯没半毛钱关系。

大明以蒙古军镇国,不但九边的边军一堆蒙古人,皇帝禁军三大营之一,还精选三千蒙古勇士,此营号:三千营。其独特的军户制,保证了其建朝到灭亡,军队战力没出现下降,华夏五千年罕见。明朝南征北战,只要出动边军,几乎没打过败仗,唯独遇见八旗例外。(边军也是蒙古习俗,开战前犒饷)

李闯和他师父高闯,屡次号称40万、50万大军,朝廷最多只出动两万边军,少的只一万,就反复把闯贼杀成渣,最后一次李闯被杀的只剩10来人,躲进大山时已心灰意冷,南下遁世时被一股流贼裹挟,才被迫再反,结果这次再没遇见边军,这个时候李闯还不知道,30万边军已全部被八旗消灭,不敢北上,南下去打开封,开封的周王,被“福鹿宴”吓毁了,舍得犒劳开封守军,开封也就凭着一些地方警备军、丁壮这类垃圾,牢牢守住,最后闯贼放水淹城,都打不下来,闯贼战力渣的出奇

后、闯贼知道边军被八旗消灭,才敢北上,京城是主动开的城门,闯贼进城后得意忘形,以为自己能打,跑到山海关给八旗送人头,山海关之战和吴三桂没关系,八旗冲阵不到一个时辰,闯贼全军大溃,三桂才出城捡的人头

李闯不可能成事,没八旗,早就被边军杀光了。当时明朝各地大军阀不剿灭他,是灭了李闯没用,八旗在虎视眈眈呢,明朝的存亡,在八旗进不进关的一念之间,所以都在观望,果然,八旗进关瞬灭李闯


绿巨人的life


清军入关后,为什么李自成兵败如山倒,连连败退,是因为前有满清,后有南明,再加上一个吴三桂,很多士兵又感染了鼠疫没有战斗力,所以闯王李自成败给了清军,但他也结束了明朝的统冶。


自由凌飘


明朝百分之七十的精力都在镇压异族,从不缺饷的关宁铁骑战力也很惊人。满人入关也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头阵。农民军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的计策直扑京城,各地勤王的军队都没反映过来崇祯就自尽了。紧接着南明成立,吴三桂入关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横扫中原为满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全村的骄傲刘兵


李自成的起义军本来就战斗力不强,根本打不过明军的,经常性的大败。主要是明朝实在腹背受敌,财尽粮绝、官吏腐败……才有机会生存壮大的,真正综合实力不如明军的。而当时的清八旗军战斗力非常强悍,李自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一接触就兵败如山倒!


AK突击步枪47


哈哈哈哈笑死人类!当时在满清的屠杀下,中原千里无鸡呜,一将功成万骷髅,有大量的土地可耕种!农民军个个成了地主。还要战争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