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仗反而更有钱吗?为何二战战败的德国和日本等都是发达国家?

静夜史


  • 打败仗通常会伴随着战争赔款等不平等压迫。经济,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甚至领土会被割让灭国等。但日本和德国曾发动侵略世界各国的战争不应当有复兴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会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成为发达家呢,这并不意味着打败仗会更有钱。在战争中日本,德国不仅倾尽所有的资源,还使得大量的劳动力死亡,基础设施建设停滞和被摧毁这并不是有钱的象征。战后世界彻底改变了,最强的帝国易位,各国力争在短期内回复国计民生,此时的人们向往的是和平不是战争。


就如美国最终不选择直接攻占日本本土,而是选择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因为要使日本灭国美军至少应当付出100万的伤亡。原子弹生产周期在当时不适合大规模使用,既然投降,战后给日本德国加以限制而不以牙还牙大规模屠杀就很正常了。日本在投降后也是背负了许多战争债的,最大债主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基本取消了对日本战争赔款的要求。不管是不是朝鲜战争给日本谋发展带来了契机,总之只要美国等不放松对他的压制日本,德国根本不可能复兴成为发达国家。换作清政府,奥斯曼土耳其结果只能说太可怜了特别是我们国家晚清政府的保守懦弱,连自卫失败都要赔款。当时的世界是美国的,他要怎么做苏联也不容易阻止。还是朝鲜战争,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任然纠集了多国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联合国他是发起国之一,但他违背了他制定的规则我们能怎么办。

杜鲁门政府在欧洲逐渐同苏联的对抗加剧,当时苏联拥有整个欧洲无法抵御的钢铁洪流,把战争缓冲区尽量往东欧扩展就很有必要,德国是美苏英法四国占领,但又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有分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占领国。西德在美国主导下“马歇尔”计划中恢复了几乎所有工业体系,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德的发展速度一直在全世界最前位置之一,欧洲第一。当然这也是美国允许才有的结果,西德是美国对抗社会主义的欧洲防线。

在远东,蒋介石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美国同苏联的的焦点就集中在朝鲜半岛,如果美国的资本主义势力被赶到太平洋则对美国本土在未来可受打击的可能大大增加,日本是继美国之后靠战争兴起的国家,朝鲜战争中相对于美国的其他军事基地,日本更近,又加上日本是美国的占领区,这种便利不用白不用。日本靠为美军生产武器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越南战争也是如此,日本此时已经是美国信赖的补给基地了。

日本和德国能成为发达国家与他们的作为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德国信誉非常高,不仅在战后主动还清战争赔款,具有原谅价值的当属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者纪念碑前的下跪,加上直到现在对刻意为纳粹平反和鼓动纳粹主义的人采取坚定的打压,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还有德国的工业底子不错,战争失败不仅仅在于方向错误(侵略他国)物资匮乏也是其重要原因。战后的和平发展使得这项优势为复兴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单靠生产军火为美国提供服务只是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基础设施还要日本人自己解决,日本大力的发展教育是成为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科技立国”政策在80年代后成为在科技领域颇有建树的国家,战争服务者三菱等企业也重新树立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索尼等直到现在也是该领域的巨头之一。

他们是诞生于两大社会意识形态对抗的产物,没有这种对抗,这两个民族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刷新在世界人民中的形象。虽是如此,与日本的仇恨我们绝对得用一种方式要回来。这是他们欠下的。


客观评论的爱国者7


打败仗的结果通常是割地赔款,因此没有那个国家愿意打败仗。二战后的德国、日本能快速恢复经济并成为发达国家,并不是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是因为他们都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加上他们国家自身工业基础良好,因此恢复得快,发展得更快。如果德国与日本如同清朝一样,战败后就割土赔款,那么现在的德国与日本是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

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二战过后美国与苏联的矛盾开始上升,最终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两个阵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局部战争还是比较多,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双方的对抗集中在政治经济领域,故称之为冷战。美国为为对抗苏联,自然希望自己的小伙伴们比较强大,从1947年开始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了经济援助,旨在恢复西欧国家的基础设施,恢复各国的经济水平,避免苏联的渗透。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共投入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可以说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投入很无私了。德国政府共接受了美国14.48亿美元的援助,这为西德恢复基础设施,恢复经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虽然没有享受到马歇尔计划,但是美国对其减免了债务与处罚,且在朝鲜战争时向日本订购了36亿美元的军火,帮助日本恢复了经济。

二、德国与日本的工业基础


德国与日本都是工业基础十分发达的国家,两国国民文化素质较高,在恢复经济的时候不缺人才。尽管工业设施在战争中大部分被摧毁,但是技术人员并没有大量战死,有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德国与日本两国的技术人才可以很快恢复工业设施,并投入生产。钱离开了人只是废纸,有了人钱就有了无穷力量,而人才则能充分发挥钱的力量。

最后一点,德国与日本都十分重视教育,战后就开始普通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日本投降后第二周,所有孩子就开始上学,并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大力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国民的技术知识,日本在教育的投入上占到GDP的4%~17%左右,拥有大学文化的人群比列为45%。德国对教育的投入就更不用说了,约占GDP的5.1%以上,国内大学数量多,教学水平高,德国人技术水平和工匠精神为世界所公认。





大秦铁鹰剑士


德国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与他们在二战中是否战败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看战后的发展方式和路线,因为经历过二战的国家,除了美国苏联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破败不堪。

由于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大轰炸,二战之后的日本与大多数国家一样,重要城市化为废墟,轻重工业损失殆尽,人民流离失所。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与日本政府的决策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因为日本遇到了发展良机。

第一,重视教育。尽管战后的日本穷困潦倒,但是仍旧咬紧牙关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让所有的适龄孩子上学,这为日本日后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购买技术。日本资源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日本必须尽可能节省材料,用同样的物资生产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日本的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于是花高价钱从国际上购买别人的科研成果,利用专利技术进行高速发展。


第三,战争机遇,上世纪50年代,东亚爆发了另一场重要的战争,战争的主角分别是中国和美国,这场战争虽然美军最终战败,但是日本作为战时美国最重要的物资供给基地,给日本提供了经济复苏的机会。

总得来说,教育是日本发展迅速的根本,21世纪初日本提出了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到了2017年,日本得到了17个,这种能力确实厉害。

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但凡是大力发展教育的国家,没有一个发展落后的。


视野新观



猪晓侠


四十年内两次被群殴。还能不老实吗?

何况二战后基本是亡国状态了。再加上投降书当中明确规定不得有军队,不得有重武器等。如此条件下,已经是心灰意冷,只好埋头发展经济。

这就好比一个普通商贩一样,只求每天有钱赚,无需考虑社会地位和学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然后在扩大经营,由倒卖转变为研发和再生产。其经济发展速度,每年都是成倍或几倍增长。

看似不起眼的小打小闹,却酝酿着巨额收益。都说日本经济比德国强,我看未必如此。只是日本仍然持有一颗暴发户心态。自以为经济很发达。其结局是多次被主子剪了羊毛。

而德国则不同,用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从其政府对国民待遇上,就不难看出该国的富有。


历山耕夫569


首先: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既然能挑起世界大战,说明国家很富裕,工业很发达,大国根基很牢固。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二战时GDP欧洲排第一,世界排第二,仅次于美国。德国因为工业发达,综合国力比英法要强。比如造车、造船、石油开采等技术先进。同时,德国还向其他国家输送技术设备和军事武器,聚集财富,发展国内经济。

日本的DGP在当时的亚洲,应该是排名第一。虽说他们的技术全部来自欧洲,但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工业机器已经开动,一直没有停息。加上满清政府时期的巨额赔款和掠夺中国东三省的资源,足够支持他们打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其次:德国和日本打了那么多年,从其他国家掠夺那么多资源。每次打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资源就会被洗劫一空,尤其掠夺来的黄金、矿产、文物,都运回了国内。所以,通过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使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富有。

最后:德国和日本战败后,国家虽然遭到毁坏,但是战后需要重建。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战胜国向其贷款,并向这些国家进行工业设备输出。本国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对方的经济,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不过德国和日本之所以,经济恢复这么快,主要还是工业基础好。德国和日本都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发展起来自然很快。


谋士说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战争只是政治经济矛盾解决的最残酷形式,而解决的目的只是主动强制调整国际经济秩序(被动调整的手段是经济危机),所以当经济秩序调整到对更多国家有利时,这种调整的手段就会停止。

德日在一战、二战前的崛起是有其合理性的。

比如,德国之前以康德为代表的新世纪大批哲学家,在哲学/教育等基础领域里,为日耳曼民族积累了大量的精神/文化积累和自信,所以借工业革命的浪潮,更能吃苦耐劳(相对英法)且自律更强(相对东欧民族)的日耳曼民族才能更团结的反复崛起。

同样,日本被开放门户后,成为亚洲最早接受工业文明的国家,其可以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借侵略朝鲜中国的获利、以及对国内民众的封建式压榨,也可以实现快速崛起。

二战从政治经济局势上看,是这样的快速崛起国家严重打乱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及发展节奏,其自身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军工强+民生弱)被经济危机损害更大,于是新旧帝国之间都有借战争重新划分势力调整秩序的需求。

当二战结束,德日只能被迫接受新秩序安排后,对其生产能力的保护在冷战的政治需求下成为比压制其民族主义更重要的需求,所以,对德有马歇尔计划的柏林空运,对日有朝鲜战争军需供给的大力扶持,这是德日战败后能在经济上快速复苏的重要保障。

能从经济等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去看待国际问题,远比单从国内、从政治角度去看,会丰富多彩和有趣的多。


理得心安


谁打败仗谁就发达简直就是一个笑话理论,如果按这样说以前春秋诸侯争霸时期统一的应该不是秦,而是其他战败诸侯,如果按照这样说战败富有,那以前匈奴单于就会比汉朝更富有,但事实是什么战败国肯定不比战胜国。

但很多人看到今天德国和日本已战败但他们却很富有,其实这个跟今天最后他们战败一点关系没有,首先我们看日本和德国他们为什么能发动战争,本身他们能去打别人说明他们在军事包括各方面都很强才会去打别人,一个弱小的人是不会主动去挑战别人的,打仗看的是国力,军队科技先进程度,还有一个国家的信仰精神等,虽然德国和日本是东西两个不同的国家,虽然崛起的方式不一样,但有一样就是他们都很认真,他们做事都非常精益求精,所以因为他们的做事风格和信仰相同而才使自己国家发生的变化,而战争他们之所以败是因为对他国的地形和天气情况不熟悉,挑战的国家太多,杀的人太多,所以反抗的人越多永远都杀不完,最后把自己给耗死了,德国和日本打仗本来一个一个国家打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能打赢,而最后同时挑战太多,耗费自己国力太多导致了失败,虽然他们战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战争年代由于没有约束好自己野心,把自己的优势放在了侵犯别人上面,但战后受到约束使之不能战争,但一个民族的野心必须得到释放才符合性情,所以不能打仗那就把那种做事认真的精神放在了发展经济上,所以德国和日本经济好坏跟其战败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本身的做事精益求精和精神才是他们的财富,这跟一个家族的影响力是一样的,一个通过打拼成功的人无论今天财富有没有了,明天依然能够东山再起,这跟他是否失败成功没有关系,而是他本身的精神和思维模式有关系,所以说德国和日本的富有跟战败有关系那就是一个笑话,看事不能看结果,而要全方位的看。


文武双全1458


利益需求,日本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基地,也是后来封锁和对抗中国的前沿阵地,美国对他原来是有大量的援助,而且监管放松太多。德国是对抗苏联的前沿,也是苏联和欧洲的战略缓冲区,德国坦克都是适合在欧洲平原地区作战的,部队也是防御为主,而且德国政府在战后认错积极,也最早放弃报复对手的决心,所以美国也是最早援助德国,而且作为急先锋,美国也需要德国有基础工业来进行支持初期的冲突。


蛋糕香喷喷


是啊,明显不合理也很危险——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再次发动战争!当初罗斯福漏掉了考虑这种可能,而更多的是关照了犯罪国家的人民的生存权!德国和日本,发动战争,不单单是统治集团的过错,当时这两个国家都是民主国家,几乎全体国民都是拥护其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的,对于这样的国家及其国民,就不能有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而要保证其不能再次发动战争,就不能让其工业能力太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限制他们的用电量!按照国际上平均用电量为上限,这些国家就再也不可能有能力再次威胁其他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