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代工走向新分水嶺

全球晶圓代工走向新分水嶺

source:paixin.com正版圖片庫

晶圓代工廠商的先進製程競賽如火如荼來到7nm,但也有晶圓代工廠商就此打住,聯電將止於12nm製程研發,GlobalFoundries宣告無限期停止7nm及以下先進製程發展。一直以來,半導體產業為延續摩爾定律每隔18~24個月集成電路便為晶體管數目和性能將翻倍提升而努力,10nm及以下先進製程成本有多高?讓晶圓代工老二、老三的GlobalFoundries和聯電紛紛打消發展念頭。

一直以來半導體產業奉摩爾定律為圭臬,努力將線寬縮小,以便在芯片上塞入更多晶體管,雖然晶圓代工價格也因製程微縮而隨之上升,但越精細的製程技術除了能切割出更多芯片外,也能提升產品效能和降低功耗,在良率控制得宜下,往往還是能獲得追求極致產品表現的客戶採用,且隨著經驗累積和設備攤提,將會讓現下先進製程技術成本持續下探,進而吸引更多新產品和新應用導入;但在物理極限下,先進製程微縮變得越來越困難,技術難度提高讓晶圓代工廠的資本支出跟著增加,關鍵的微影製程為持續微縮瓶頸所在,相關設備成本也最為高昂,使得投入的晶圓代工廠商與客戶減少。

晶圓代工廠商的最大難關-微影技術

微影技術透過紫外光當光源,將繪製在光罩上的電路圖形微縮投影至塗布光阻的晶圓上,再經過曝光顯影蝕刻去除光阻等過程,在晶圓產生集成電路。隨著製程微縮線寬縮小,光罩也變得更為精細,光源波長也需變短,以避免繞射效應產生。

過去紫外光波長一路從365nm進展到目前以ArF氣體雷射達到193nm,ArF 193nm曝光機原理上可製作的最小線寬為48nm,加上浸潤式微影與多重曝光的搭配,眾晶圓代工廠的製程辛苦走到7nm節點,採用多重曝光技術僅能做單一方向微縮,無法做2個方向的微縮,影響單位面積下所能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加以所需光罩數與製程數大幅增加,以往隨著製程微縮,每芯片成本隨之下降情況已不復見。

當製程微縮圖形變得複雜,曝光次數需增加,光罩成本也就跟著飆高;根據eBeam Initiative調查,廠商到7~10nm節點光罩層數平均來到76層,甚至有廠商來到逾100層,這也代表光罩成本激增,到7nm製程節點已非一般中小型IC設計廠商所能負擔。

波長更短的極紫外光(EUV)成為7nm以下製程的另一解方,以Samsung已導入EUV 的7nm LPP製程為例,光罩模塊總數減少約20%。

昂貴的解方EUV

EUV雖能減少光罩,並能降低生產週期(Cycle Time)和晶圓缺陷問題,但EUV設備所費不貲,ArF浸潤式曝光機價格已要價約5,600~6,200萬美元,EUV曝光機價格1臺更是上看1.2億美元,大幅墊高晶圓代工廠商資本支出,而EUV波長極短,能量很容易被材料吸收,光罩須重新設計為反射式,成本也較為昂貴,EUV光源要達到250W和每小時單位產出125片(WPH),才能達到半導體廠商量產最低要求,目前ASML已突破此要求,但相較目前浸潤式曝光機可達每小時250片(WPH)的產出而言,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EUV本身也還有光罩薄膜和光阻劑等挑戰待突破,因此臺積電目前7nm製程仍使用193i進行四重曝光(4P4E),預估第二代7nm製程才會在部分Layer使用EUV。

IC設計與品牌商同樣面對的成本高牆

除了光罩,IP授權與人事研發成本隨著最先進製程導入,成本更是節節升高,綜合EETAsia與Semico估計,一般SoC IP授權與人事費用約1.5億美元,而7nm將較10nm多出23%來到1.84億美元,5nm節點更將來到2~2.5億美元。

對IC製造與IC設計商而言,7nm以下製程越來越少有廠商玩得起。

從終端芯片來看,可能對芯片成本的提升更有感,以每年搭載最先進製程芯片的Apple iPhone為例,2018年新機iPhone XS Max搭載7nm製程A12 Bionic處理器,成本來到72美元,較2017年搭載10nm製程的A11 Bionic再貴上8%;而光芯片成本已直逼中階智能型手機80~120美元整體BOM Cost。

智能型手機的行動運算、服務器、繪圖與資料中心等領域,仍受益於芯片微縮計算機運算效能提升與耗電降低的好處,但當成本也節節升高,並不是所有廠商都奮不顧身投入,目前宣告產品採用7nm的廠商Apple、Samsung、華為、NVIDIA與AMD等廠商若非前幾大智能型手機品牌就是CPU/GPU重要大廠,為了產業上的領先地位,價格敏感度也較低,也有較大生產量,才能分攤光罩、設計與製造等成本;當客戶群集中在少數,對非前幾大晶圓代工廠商而言,持續進行先進製程的投資,後續產能若無法填補,將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這也是為何聯電和GlobalFoundries紛紛在這場奈米競賽停止腳步,以獲利為優先。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