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个公案:孔子见南子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什么人呢?南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据史书记载,南子“美而淫”,南子原本是宋国公族之女,出阁前就与宋国美男子公子朝私通作欢,孔子也有所耳闻,有一次他借题发挥说道:“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

历史上的一个公案:孔子见南子

孔子与南子,一个是圣人,一个是艳妇,原本两人风马牛不相及,却因一段“子见南子”的记载,惹得后世凭空遐想两千多年。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记载得比较详细,可以帮助孔子澄清“绯闻”。

一是孔子此前曾在卫国住过十个月,卫灵公当时待他不薄,给他提供了“粟六万”的供奉,后因受人谗害,他不得不离开卫国。孔子离开卫国后,先后去了匡、蒲等地,凄凄惶惶、四处碰壁,甚至被人拘禁,差点儿丢了性命。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从者去给卫大夫宁武子当侍从,才得以返回卫国安身。寄人篱下,就不得不看人脸色。

二是南子有宠于卫灵公,她的话可以决定孔子的去留。卫大夫王孙贾曾对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论语·八佾》)”这里的“奥”是奥神,暗指高高在上的卫灵公,“灶”则是灶神,暗指能给人带来实惠的南子。王孙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如果想在卫国受到重用、有所发展,就必须主动与深受恩宠的南子搞好关系。

三是孔子客居他邦,按照礼数,理应主动去拜见“寡小君”,否则就是失礼。综合上述原因,孔子即使一万个不情愿,但是为了自己和弟子们的生计,他也不得不强迫自己放下身架,前往拜见南子。

两人见面后说了什么?干了什么?各种推断,极尽想象。

孔子拜见南子的情景,《史记》记载得很生动: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历史上的一个公案:孔子见南子

孔子见南子

但后人推论,孔子肯定禁不住南子这个风骚女人的诱惑,和她干了伤风败俗的苟且之事。二是面对弟子的诘难,孔子情急之中竟然发出“天厌之!天厌之!”的毒誓。发下如此毒誓,说明孔子心虚!

这里有三个细节:一是孔子“北面稽首”,那么南子必定是南面而坐,双方行的是君臣主宾之礼,因此不可能如后人所臆测的那样乱来;二是南子“自帷中”还礼,隔着帷帐,自然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三是在孔子见南子的整个过程中,书中未对南子的容貌身段作任何描绘,而是巧妙地用了“环佩玉声璆然”六个字,通过听觉,极其传神地表现出南子灵巧、娇艳的形象,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南子在与孔子见面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走出帷帐。

“子见南子”是一桩千年积讼,孔子见南子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无据可靠。历代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让人不由得产生很多遐想,“子见南子”遂成为史上有名的公案。

按常理推断,此时孔子对南子虽未产生爱慕之情,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只是后来卫灵公和南子拉着他一起乘车招摇过市,孔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不久他便惆怅离开卫国。

历史上的一个公案:孔子见南子

孔子离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