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人,首先要明確你真正想要什麼,自身價值觀很重要

臺灣的林清玄先生曾寫了一個很美的寓言故事:

在一個狹長的山谷裡,住了一群白蝴蝶,它們居住在溪水邊,靠吸食腐木的汁液維生。

有一隻毛毛蟲,每天看著藍天,還有藍天下飛過的多彩多姿的蝴蝶,它心裡總是想著:“為什麼我不能變成一隻藍蝴蝶呢?為什麼我不能像多彩多姿的蝴蝶一樣,以採花維生呢?”

於是吃著樹葉的空檔,別的毛毛蟲都睡了,這隻毛毛蟲就獨自冥想,想著自己生出美麗的藍翅膀,在藍天下飛來飛去,分不清自己是飛在藍天中,或者是藍天印在自己的翼上。

每天每天,毛蟲都這樣深深的冥想。

奇怪的事終於發生了,當所有的毛蟲都長出白翅膀時,那隻毛蟲卻長出一對藍翅膀,藍得像藍天一般。

別的蝴蝶一誕生,就飛下土地,吸食腐木的汁液。只有藍蝴蝶一飛沖天,在藍天下飛舞,從一朵花舞過另一朵花,它心裡想著:“百花是如此的美味,為什麼白蝴蝶都不知道呢?在天空下飛舞是這麼快樂,為什麼白蝴蝶都不願意飛舞呢?”

藍蝴蝶一邊快樂的飛舞,一邊冥想,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能化成藍蝴蝶,都能飛舞在藍天中,吸吮百花的芬芳。

那些聚居在山谷底部的白蝴蝶偶然抬頭,看見和自己長得很像的藍蝴蝶,在空中轉來轉出,都以為自己在做夢,把藍天夢成了翅膀。

許多許多年之後,在那狹長的山谷裡住了一群白蝴蝶和一群藍蝴蝶。

白蝴蝶一出生,便飛到地上,吸食樹木的汁液。

藍蝴蝶一出生,便飛上空中,在藍天飛舞,吸食百花的芬芳,它們藍之又藍,藍得比它們的祖先——第一隻藍蝴蝶——還要藍;它們自由自在,比第一隻藍蝴蝶飛得更高更遠。

讀到一本談生物進化的書,講到進化和動物的嚮往與意志有關。例如同一科目的動物,留在海里變成海象,走上陸地的卻演化成大象。

動物的進化雖然動輒數百萬年,但追溯到最初,除了生存,還有內在的意志。

想起了那次去張家界旅遊,見到路旁茂密的樹木,一株株都筆直地挺拔向上,我問學生物的同伴:“這裡的樹為什麼長得特別直呢?”她告訴我,樹的生長需要陽光,在這茂密的森林中,樹要獲得陽光就必須盡力向上生長,因此這裡的樹就長得特別直。

我想樹因為競爭,因為嚮往陽光,就能長得特別直,人的成長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大自然真的是很恩賜的,它賦予了萬物一種內在的力量,只要內心熱切向往,就能不斷進化,達成嚮往。達爾文的進化論通過上億年間無數的生物進化,不也揭示了這種力量的存在嗎?

你嚮往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大自然已經賦予了你這種力量,你就能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你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或者過上小康生活水平就滿足了的人,那麼,這一節對你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你想做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能真正成功的人,那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價值觀。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很多人探討生命的意義,其實不應該是你詢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生命正向你提出質疑,要求你回答生命的意義。因為生命只是一個載體,她的意義是由你自己賦予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生命的意義。也正因如此,你才必須要對你的生命負責。

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要讓生命更有意義,首先,你就必須確定價值觀,你人生的使命,這樣你才不會在人生中迷失方向,使人生變成一場錯誤。

我看過一位將軍的傳記。他一生崇拜、追隨一位獨裁者,當奪得天下後,他發現這位獨裁者的所作所為都危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他猛然醒悟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原來只是一種錯誤時,卻為時已晚了,他這樣說:“如果我反對他,那也就是在反對我一生的努力。”

韓國前總統全斗煥對韓國的經濟起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他獨裁統治,鎮壓光州學生運動,貪汙受賄,當這些罪行被披露後,全斗煥不得不在電視上就自己在任期間的罪孽向韓國人民“道歉”,隨後攜夫人前往漢城郊外百潭寺求佛贖罪,並自我放逐到山區的一間古廟隱居,過清苦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開始確立的價值觀和人生使命就不正確,或者表面看上去是正確的,但實際效果卻危害了國家和社會。儘管他勤奮努力,矢志不渝,為了目標而奮鬥,但他越努力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到老來醒悟時,他也只有在內心中深深地懺悔了。

所以要讓人生有意義,有價值,首先你就務必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使命。一旦你的價值觀錯了,人生的方向錯了,你越努力,越成功,帶給人類的危害卻會越大,你的人生也只會是一場悲劇。

希特勒也有價值觀,正是他的價值觀,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

希特勒信奉尼采的哲學,他將尼采的哲學觀點加進自己的理解後,形成了他的價值觀。

尼采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種普遍的規律,他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引入到了人類社會中,他說:“猿猴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可笑的動物,但人類就是從猿猴進化來的,那我們對於未來的超人來說又是什麼呢?”

動物是在不斷的生存競爭中,優勝劣汰,使物種不斷進化,那種不能進化而適應不了環境的物種,其必然的後果就是滅絕。所以尼采認為人類也需要不斷進化,才能不斷進步。而人類要發展、要進化,就必須汰弱存強,淘汰弱點,發展優點,這樣未來的人類才能更強大、更聰明、更高級,所以弱者就要被淘汰,這是人類進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不要同情、不要憐憫,因為同情弱者,就是對人類缺點的忍讓,會阻礙人類的進化。

尼采說:上帝也有自己的地獄,那便是他對人的愛。因為上帝拿不起,放不下。

希特勒接受了這種理論,並將它更極端化,他認為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應該統治、治理全世界,而猶太民族是最低劣的民族,應該被消滅。

正是這樣的價值觀導致了希特勒的瘋狂行為,所以也正是價值觀導致了一個人行為的好壞。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的名言是:“當紅色的薔薇含苞欲放時,惟有剪除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綻放成豔麗的花朵。”洛克菲勒靠他劊子手般的壟斷手法斂積了大量財富,建成了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但美國人都恨他,稱他為劊子手。

在他54歲那年,美國實施反托拉斯法,為了避免壟斷公司太強大了影響競爭,要肢解他的公司。那段時間他整天生活在焦慮之中,頭髮掉了,人也越來越神經質,失眠,焦慮,活著感覺不到一絲快樂。醫生告訴他,再這樣下去他會活不了多久。但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公司,那是他一生的心血。

一天他遇見了一位牧師。牧師跟他講:“你認為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什麼?你用盡心血將企業辦得這麼大,但美國人還是恨你,你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

洛克菲勒聽了後,思想上發生了變化,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幫助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於是他決定提前退休。此後他開始大量做善事,隨著他慈善事業的進行,“愛”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心中,他的心胸也開始寬闊起來,活著也越來越有滋味。洛克菲勒終於明白了“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洛克菲勒後來又活了41年,95歲才去世,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慈善家。他在傳記中說,他的後半生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因為他又贏得了美國人的尊敬。

洛克菲勒改變了他的價值觀,於是就改變了他的人生。

做一個人,首先要明確你真正想要什麼,什麼才能讓你的人生真正快樂,找到自己內心中真正的需要,否則你就會迷失。所以,價值觀正是人內心的舵。

其實價值觀也正是能幫助你取得人生成功的法寶。

毛澤東為什麼能取得天下?在黑暗的舊中國,當他接觸到馬列主義思想後,他認為找到了拯救中國的惟一道路,於是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正是因為有了價值觀,他才能和一批有共同價值取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走到了一起,並用他們的價值觀去感召大眾,喚醒大眾。當大眾接受了他們的價值觀時,他們便贏得了民心,於是最終也就贏得了中國。

這個世界上很多偉人的成功,其實正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觀帶來的成功。

那麼你有價值觀嗎?你有人生的終極目標嗎?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你有沒有試著去尋找答案?

一個人如果不能認識自己,不瞭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他就會缺乏生命的目標,找不準人生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真正的快樂;他就會喪失對自己的愛,對生命的愛,最終必然導致對人生的茫然、空虛、厭煩和無所適從。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也證明了這點。不是常有報道某某搖滾超級巨星吸毒嗎?他們在沒有成名的時候,苦苦追求,為不能成名而痛苦;突然間一夜成名,其後名利雙收,成為了超級巨星,這時錢和名再也構不成對他們的刺激,他們不知道在人生中還有什麼追求,於是只得靠吸毒來尋求刺激,最終毀了自己。

我也有一些朋友,在創業初期,勤奮努力,積極上進,但在賺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后,一生衣食無憂,就失去動力,再也沒有了原來的奮鬥精神。他們也感覺自己頹廢了,生活得沒有意義了,但卻始終找不到再次奮進的動力。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痛苦。人都被各種慾望左右,達不到慾望,人會痛苦;當達成了慾望時,人又會無聊;而且達成了一種慾望,又會有新的慾望產生,於是又會有新的痛苦。蕭伯納精煉了叔本華的理論,他說人生的痛苦有二:一是慾望沒有被滿足,二是它得到了滿足。

人的慾望不論是滿足了還是未被滿足,人生都是痛苦,那我們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循環論式的痛苦?如何才能在人生中不迷失呢?

李嘉誠現在80多歲了,賺的錢幾輩子也用不完,但他為什麼還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呢?鄧小平等一批偉人,為什麼能生存不息,就工作不止呢?他們的動力來自哪裡?

其實正是來自於他們的價值觀。因為他們有人生的價值觀,所以他們才能有無止境的人生追求。

以前我也沒有價值觀,只是渴望成功,但當有錢、有名後,我卻突然覺得沒有動力了,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讓我真正開心、快樂,我變得懶散,沒有上進心。那天當我看了杏林子的故事後,我才猛醒,我應該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我的價值觀是: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能更有尊嚴、更自信地生活著。

當我有了價值觀後,我就有了人生的方向,也就有了無窮的動力。

價值觀能將工作變成你人生的使命,會讓你在人生中動力無窮。沒有價值觀你就會覺得人生不全,沒有意義。價值觀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方式,可以這樣說: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決定了你有怎樣的人生方式。

價值觀是人判斷是非黑白的信念體系,引導我們追求人生中所想要的東西,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於實現我們的價值觀。因為它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所以是永遠無法完全達到的,我們只能在我們的人生中努力接近它,也正因如此,我們才不會陷於蕭伯納所說的那種循環論式的痛苦中。

所以有了價值觀的人生才是有方向的人生,永遠能進取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快樂的人生。

我一直認為中國最大的危機:一個是信仰的危機;一個就是價值觀體系的崩潰。

記得小時候,培養價值觀是我們教育體系中一項最重要的任務,通過樹典型,歌頌英雄,讓我們樹立了無產階級的價值觀,要消滅階級,要走向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其實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怎麼可能做到按需分配?於是全國人民都有了無產階級的價值觀,但人生活著就要追求快樂,不能總是“無產”啊!所以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一些運動,讓大家在瘋狂中覺醒了,大家感到被愚弄被欺騙了,人們認清了早先價值觀的空洞,但這時儒學、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又都已被極大地摧殘了,於是人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徹底喪失了價值觀,認為價值觀只不過是虛偽、空洞、騙人的東西。

但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大多數人都喪失了自己的價值觀,人們就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失去了人生中的追求,那麼人的劣根性就會被極度地放大,人們就會為所欲為,這樣的後果,會導致人心越來越敗壞,這樣的民族沒有希望。

西方現在不強調以人為本,而要以神為本。因為以人為本,人有很多的劣根性,是不能作為價值標準的;而以神為本,神是人們理想的化身,是人道德的化身,以神為本就是給人樹立了道德的規範。

尼采說:“上帝已死,人們可以為所欲為。”如果單從解放人的生命力而言,這句話解除了人的束縛,但從道德規範的意義上說,神是不能死的,因為神就是道德規範的化身。人是需要管束的,沒有了管束的人,將最終毀滅自己。

中國現在有很多的問題,貪汙、腐敗,假冒偽劣產品,信用危機,人心不古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不正是因為人們價值觀的喪失嗎?人們喪失了愛心,喪失了對人的尊重,喪失了個人的尊嚴,喪失了對生命的敬畏。

中國的問題是有很多人的人心敗壞了,而人心的敗壞正來源於價值觀的喪失。

那我們應該樹立一些怎樣的價值觀呢?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在一次喪禮上,有人問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遺產?”

對方回答:“他什麼也沒能帶走。”

人終究是什麼也不能帶走的,你只能留下。你留下得越多,你的生命才越有價值;你對社會貢獻得越多,你的生命才越有意義。生命的價值不取決於你得到了多少,只取決於你留下了多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生使命和意義,他人無法替代,你的人生使命早已存在那裡,你只是要去找到它罷了。

就像蘇菲教大師路米的《桌上談話》一書中說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絕對不能忘記的。如果你忘記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沒忘記,你就不用擔心;反之,如果你記得、參與並完成其他事情,卻忘記那件事,那你就等於什麼也沒做。這就好像國王派遣你到一個國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你去了,也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但如果沒有完成你的任務,你就是什麼事也沒做。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人生目標。如果他沒有做那件事,就等於什麼事都沒有做。

這個人生目標指的是你的人生使命和生存的意義,也就是你的價值觀。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須有明確的價值觀和人生使命,這是生命意義的所在。

平等、自由、博愛、和平、和諧發展,這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凡是有助於實現這些理念的人生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凡是不利於實現這些理念的人生價值觀就是不正確的。這就是恆量你價值觀是否正確的準繩。

人死後希望別人給予的評價,才是內心中真實想要的,籍此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觀。

做一個人,首先要明確你真正想要什麼,自身價值觀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