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1978年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後來國家將農村成功的經驗移植到企業中,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同時對企業放權讓利,企業對新增收益的部分擁有支配權。我們就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國家政策推進企業改革,1984年創造了400萬元利潤,拿到了全國供銷系統第一名!”

36年前,位於當時還是惠民地區(現濱州市的前身)偏遠鄉鎮魏橋鎮的鄒平第五油棉廠,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激發企業發展的內外力,創造了當時的一個“傳奇”。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一個傳奇續寫出更多傳奇,成為山東省第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

廠裡的第一桶金

誰也想不到當年的廠房裡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工人紀律渙散到在車間裡大小便,這種狀態下的工廠效益和效率可想而知。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影視作品《一年又一年》中反映出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廠的情況和部分工人的想法。不難看出,那時想

1981年,被任命為鄒平縣第五油棉廠廠長的張士平,一上任就制定了嚴苛的“25字”治廠管理方針,其中第一項就是從嚴治廠。他用“鐵腕手段”一舉治理了工廠“亂象”。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1981年任鄒平縣第五油棉廠廠長時的張士平。

這一年,中國放開糧油收購,張士平就帶領員工抓住這個機遇,到山東各地,到周邊的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收購棉籽、大豆、花生,搞油料加工,想盡一切辦法擴大生產。在張士平的內心:“第一位的是抓住這個機會,把季節性的生產變為全年常幹,讓工人常年都有活幹有錢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效益和職工收入猛增,職工的幹勁和開拓業務的積極性也猛增。張士平帶領員工把收益轉身集資購置更多的榨油機械擴大生產,到1984年,鄒平第五油棉廠實現利潤400萬元,奪得全國供銷系統工業利潤第一名。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絕了油棉廠的“跑冒滴漏”,職工的聰明才智極盡發揮,簡陋的榨油設備得以精緻地改造,從而創造出企業的原始“第一桶金”。

職工集資上毛巾項目

“魏橋創業集團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是在磕磕碰碰中,用改革的辦法不斷解決問題中發展起來的!”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1985年秋,新的問題擺在張士平面前——當年山東棉花大豐收,“賣棉難”隨之而來。在鄒平縣第五油棉廠,儲棉倉庫被全部佔滿,廠區也堆滿了棉花,附近的菜地也經簡單處理堆上了高高的棉垛。怎麼消化大豐收的棉花?當時棉紗價格國家控制,棉紗染色織成毛巾後的價格卻是放開的。張士平當機決斷上毛巾設備!全廠200多名職工集資89萬元,上了52臺毛巾織機,晝夜不停到1986年5月毛巾廠建成,半年後實現盈利25萬元。1987年贏利近200萬元。3年下來,毛巾項目為企業積累下600萬元利潤資金。

毛巾廠運行中新的問題又顯而易見了:織毛巾需要棉紗,而全國範圍內棉紗非常緊張。鄒平縣第五油棉廠通過多給濱州一棉棉花換取棉紗支持,但這仍是權宜之策。張士平腦海裡萌生了企業上棉紗項目的念頭。

600萬元換來1萬紗錠

1988年5月,張士平在北京參加全國商業系統組織的管理幹部培訓,並去參加了惠民地區在北京舉行的招商會。會上得到國家有1萬紗錠指標的消息,令張士平和當時的地區領導董鳳基、王道玉都喜出望外。

兩位領導當即就鼓勵張士平趕緊上棉紗項目。張士平說道:“織毛巾辛辛苦苦積攢的600萬元剛剛夠1萬紗錠的各項投資。”項目1988年下半年籌建,1989年實現投產。由於一開始檢測手段先進、標準化程度高,魏橋棉紗在1990年順利實現出口。在日本,伊藤忠公司、日棉公司指名要魏橋的棉紗。由此打開了魏橋紡織的海外市場。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乘勝追擊,張士平又籌備上5萬紗錠項目。到1997年魏橋紡織達到33萬紗錠,此後又投資將紗錠從33萬枚增加到700萬枚。到2005年,實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壽終正寢,先是美國三次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入數量,接著歐盟設限威脅接踵而至。然而,面對如此動盪的國際市場,張士平帶領的魏橋創業集團不僅沒有收縮陣線,反而逆勢而上,出人意料地投入70億元巨資,擴建紡織印染服裝系列項目。

能源機遇悄然而降

在魏橋紡織大規模擴張發展之時,熱能、電能嚴重供應不足。1998年,機遇悄然而降:國家出臺政策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發展熱電聯產的企業自備電廠。張士平在當地政府支持的5000萬元公債支持下,又自籌資金5000萬建起了企業的第一家電廠。緊隨其後又上了印染項目,第二家電廠又開工。後來是自建電廠多餘的電倒逼著張士平幾經考察決定上電解鋁項目。

“從紡織到電廠,到印染,再到擴建電廠,最後到電解鋁項目,我們就像和麵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後發展到現在的局面。”而他始終是瞅準了市場,由市場決定“加水的量、加面的量”。人類總要穿衣服,紡織業不是“夕陽產業”!

2017年7月《財富》發佈世界500強排行榜,山東魏橋創業集團以561.7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159位,比2016年躍升了4個位次。這是自2012年首次跨入世界500強後,連續6年入圍榜單。

張士平自述:我是這樣把紡織企業幹成世界五百強!

到目前,在魏橋創業集團就業職工達十幾萬人。“這十幾萬人在企業買了房子安家,結婚生子,把老人從農村帶出來照看孩子,帶動近三十萬人的生活質量提升!”談到今天在魏橋創業集團就業的員工,張士平由衷地釋懷和滿足。

“魏橋創業集團能走到今天,是我和大家抓住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機遇,充分用好了改革開放政策,每個節點都跑在前面!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魏橋創業集團!

張士平是什麼樣的企業家?

1.治廠鐵腕卻又充滿溫情

魏橋早期的治理中出現過“員工因為偷吃三粒花生米被開除”真實的嚴厲治廠故事。被開除的員工在一年後被召回廠繼續上班,這件事永遠地印在張士平的記憶裡:“誰都有年輕的時候,我年輕時看著一屋子花生也可能會偷吃。那是個好青年,處罰他是為了警示全廠工人,如果大家都吃都拿,企業就沒法幹了!”

2.有勇有謀成首富卻無心做首富

2012年起,魏橋創業集團進入世界五百強行列,並且名次逐年前移,張士平也成為“山東首富”。艱苦奮鬥起家的他生活始終簡樸,住在位於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魏橋創業集團宿舍區,當地人也不曾見他豪車過街。每次電話響起,他從兜裡掏出的依然是200多元的小手機。

3.年過七旬卻走在時代前沿

如今,年過七旬的張士平依然緊跟時代潮流,他心繫新舊動能轉換,他支持兒子、魏橋創業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宏橋集團總裁張波搞高端鋁應用研發:“這種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投入了未必見回報,但是總得有人去做。”

4.精於經營卻不屑算計

有人向他提議現在國家有各種優惠政策,魏橋創業集團可以申請減免部分稅收,張士平卻堅定地說:“改革開放給予魏橋創業集團的第一紅利就是放寬搞活的政策紅利,企業在用工等各方面處於相對自由的狀態,這就是最大的紅利,魏橋創業集團不會在減免稅收上做任何文章。魏橋創業集團安得是中國人、繳得是中國稅。”2017年,企業上繳各級稅金96.4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5.農民情結,家國情懷

張士平解釋從鄒平第五油棉廠到魏橋紡織到魏橋創業集團的擴張發展真正內因:“源於我自身的農民情結!”每每想到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幾次人山人海的招工場面,他的內心總是難以平靜:“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看到那麼多農民渴望工作,都會全力擴大生產擴大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