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前兩天,看了一部國內外各大榜單強烈推薦的,聖誕節必看電影《聖誕精靈》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電影很幼稚,不過也挺符合節日氣氛的。其中,有個鏡頭運用了強行透視(Forced Perspective)的手法,讓威爾·法瑞爾顯得很突兀,有點意思。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其實,這種拍攝手法已經屢見不鮮了,在《指環王》裡面用了很多次。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聯想到之前,網絡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大家都在驚歎黑白默片的年代,導演們如何發揮聰明才智,從而拍出了想要的視覺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其實,上圖中的電影鏡頭,也是用了“強行透視”的手法。出於好奇,便又在網上找了一些素材,看了之後,實在不得不佩服電影開拓者們的智慧。

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1902),運用了很多創新型的拍攝手法,雖然現在看來顯得很幼稚。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如停機再拍,影片中月球人自爆死亡消失,就是運用了這樣的原理。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移動攝影,被拍攝物主動向攝影機移動。其實主要是由於攝影機發明之初,比較笨重的原因。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火燒紅蓮寺》 (1928)

,第一次把各種武俠招式搬上了熒幕,引得萬人空巷。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其實,電影的特效也運用了“停機再拍”和“倒放膠片”等原理,很多“神功”是一幀一幀在膠片上做的一些形狀和劃痕而產生的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電影原片貌似已經找不到了,電影《師父》中有一段模仿的鏡頭。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下面是《安全至下》(1923)中的經典片段。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為了拍攝這段劇情,勞埃德在洛杉磯第一大街到第九大街的樓頂,搭建了很多個同樣的場景。運用“強行透視”的手法,拍了很多組鏡頭,才呈現出了這樣的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也是一樣的原理,只不過他是將一部分電影畫面,畫在了一面透明玻璃上,然後架在攝影機前,在有了這種驚險的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一個有點像灰姑娘的故事》(1926)中有段“翻白眼”的鏡頭,與小龍女的“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有得一拼。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電影是這麼實現的,柯麗恩·摩爾的左右臉分兩次拍攝,用黑板擋住一半鏡頭,先拍一側“翻白眼”,然後倒回去再拍另一側,大功告成。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下面這個厲害了,在《賓虛》(1925)中,著名的電影攝影師Karl Struss發明了一種拍攝手法,就是運用濾色技術來達到換妝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為角色畫上紅色妝容,當用紅色濾光片拍攝,鏡頭中女人臉上的麻風病斑就會消失。用藍色濾光片拍,臉上的病斑就會出現。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化身博士》(1931)中,著名的變妝場景也使用了同樣的技巧,只不過是反過來。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黑海盜》(1926)這組鏡頭讓成龍大哥來的話,應該直接上就行了。但是在電影發明的初期,沒有那麼經驗可以學習,畢竟拍攝技巧不如現在那麼多。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多虧了範朋克的工程師兄弟羅伯特,他把照相機和帆布分別固定在一個地方,然後將電影中的刀與一個隱藏的滑輪和砝碼相連,做成了上面的效果。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小公子特洛男爵》(1921)的拍攝手法,結合了上面《摩登時代》和《一個有點像灰姑娘的故事》的技術,據說這3秒鏡頭用了15個小時才拍好。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最後,話又說回來了,特效技術再好,也是要為劇情服務的,這樣才不至於鬧出下面這種笑話。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Twitter用戶@silentmoviegifs

Reddit用戶@Auir2blaze

沒有電腦的年代,特效是這麼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