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武漢人均期望壽命將達83.5歲

從1978年的69.43歲,上升至2017年的81.09歲,改革開放40年,武漢人均期望壽命增長了11.66歲,居於全國前列。26日,武漢市召開衛生與健康工作會議,宣佈建設“健康武漢2035”全面啟航。會議提出,到2035年實現武漢人均期望壽命83.5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35年,武漢人均期望壽命將達83.5歲

《“健康武漢2035”規劃》(簡稱《規劃》)提出,在五大領域統籌謀劃“五大工程”,全面推進健康武漢建設。為了穩步前進,《規劃》將分三個階段達成目標,其中2020年市民人均期望壽命為81.6歲,2030年為83歲,2035年為83.5歲。

40年來武漢人均期望壽命增長11.66歲

人均期望壽命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衡量人群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龔潔介紹,武漢市人均期望壽命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解放初期全國人均期望壽命為35.0歲,武漢市從1978年的69.43歲,上升至2017年的81.09歲。記錄顯示,2009年武漢城區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8.83歲,2013年為79.8歲,2015年為80.55歲。

2017年全國平均期望壽命是76.7歲,武漢為81.09歲,居於全國前列,低於北京、上海、天津1—2歲。

據瞭解,世界上高收入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約為79.2歲,日本是公認的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在2014年就達到創紀錄的87歲。

“健康武漢2035”建設全面啟動

根據《規劃》,到2030年,武漢人均期望壽命將實現為83歲,2035年將實現為83.5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人均期望壽命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三大核心指標之一,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整體健康水平,每0.5歲、1歲的增長都依賴於社會的全面進步。

2017年我市人均期望壽命為81.09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得益於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醫療服務的提升和環境質量的支持,也與疾病造成的過早死亡概率不斷降低不無關係。《規劃》的最終目標,是全面建成健康促進型社會,到2035年力爭把武漢建成國家健康城市示範市。

會議要求武漢各級部門,以2020年、2030年、2035年為三個時間節點,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規劃》目標,明確職責任務,定期接受評估和督查。具體內容包括:

到2020年

建成覆蓋全體市民的較高質量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人享有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體育健身服務,主要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到2030年

保持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等稱號,基本建成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健康發展和諧統一的健康促進型社會。

到2035年

健康優先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高水平建成健康促進型社會,主要健康指標位居副省級以上城市前列,力爭建成國家健康城市示範市。

釋疑>>>

人均期望壽命不等於實際壽命

記者街頭詢問發現,不少市民對人均期望壽命存在誤解。家住江岸區的李先生誤以為2017年武漢人平均活到81.09歲。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龔潔長期研究武漢市人均期望壽命,26日她給出了規範化的解釋:雖然個人壽命的長短難以預測,但可以通過數學方法計算,每個人出生後平均可存活的預期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她舉例說,比如2017年人均期望壽命是81.09歲,指的是這一年出生的嬰兒如果沒有發生意外,應該活到的年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