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原文:[莧羹]:莧須細摘嫩尖,幹炒,加蝦米或蝦仁,更佳。不可見湯。

淸 袁枚《隨園食單》雜素菜單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在江南菜蔬中最為普遍,亦稱為“鳧葵”、“荇菜”、“莕菜”,根據它豐富的營養,也被人們譽為“長壽菜”;有史記載:在古代的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玉篇》中,可以查到“莧”讀“汗”,所以也有稱莧菜為“汗菜”,寓意為夏天流汗吃的菜。初夏嚐鮮有莧菜,每年四五月間上市,長夏長勢最旺,故莧菜為夏令應時佳蔬。端午節吃莧菜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一樣重要,南京端午習俗吃“十二紅”,其中就有炒莧菜。莧菜易長易繁,種起來也十分簡單。在田頭邊、渠道旁、塘埂上、菜園裡,隨便整出一塊地,撒上莧菜種子,澆一遍水,再覆上草木灰,每天清晨和傍晚澆兩遍水,一般播種20天左右就能長出嫩葉,用不了一個月,莧菜就舉著嫩綠或嫣紅的葉子,密密麻麻,等著人來剪割、採擇。民間有“端午莧賽豬肝”,“六月莧金不換”,“七月莧當雞蛋”等說法。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又名米莧、赤莧、綿莧、彩莧、汗莧、雁來紅、青香莧、紅莧菜、刺莧菜、野莧菜、三色莧、野刺莧等。是莧科(Amaranthaceae)莧屬中以嫩莖葉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此物為什麼叫莧菜呢?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莧菜梗直立,分枝少,任其生長,則莖高葉茂,易被看見。所以宋代學者陸佃在《埤雅》中談到,“莧”字的由來是因為:莧之莖葉,皆高大而易見,故其字從見,指事也。另有說,莧實(莧菜籽)“味甘寒,主(治)青盲,明目除疾,利大小便”(《神農本草經》)。中醫學所說的“青盲”是指眼球外觀無異常而視力逐漸減退乃至失明之症。正因莧菜籽的明目功效,清代醫學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談到,古人所造“莧”字,是因為食用莧菜籽之後,能使眼睛看得更清楚,所以“莧”字結構中有“見”字,他深深感嘆古人對取“義”之精。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為莧科一年生草木植物莧的莖葉,其嫩苗和嫩莖葉可食用。學名就叫“莧菜紅”。植株半直立,株高28釐米,葉片葉緣為綠色,內部為鮮紅色,心臟形,葉面微皺,葉柄青綠色,根莖紅色,收穫葉片9片左右,單株重15克左右。耐熱性較強,莧菜最大的特點是顏色多樣,莧菜按其葉片的不同顏色,常見的莧菜為三個類型,有綠莧、紅莧、彩莧等。顏色不同,質地有別,烹飪各異。葉為綠色,稱作綠莧,其質地較硬,耐熱性能好,比較適合烹炒。像蒜蓉炒莧菜、蝦仁炒莧菜都是不錯的做法。彩莧,葉片是綠色,葉脈周圍有紫紅色,這種耐熱性較差,若是製作上湯莧菜,口感柔軟,滑利爽口,菜餚豔麗斑斕,涼拌也是不錯選擇。莧菜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涼拌以本味為主,加上它口感柔順滑利,就酒下飯,都不失為美味佳餚。紅莧,葉片紫紅,中等耐熱程度,質地更為柔軟。更奇特的是,紅莧菜受熱成熟後,其菜和汁液均呈現出一種獨有的紅色,我們叫“莧菜紅”,而且它澆在米、面上均可染紅食物,用莧菜燴饃、熬饃頭、炒餅都能使之成為“莧菜紅”色,既美觀又可促進食慾。做湯更是一絕,配上幾粒黑羊肚菌,加入兩三個草菇,將莧菜入湯一煮即出,既美味又營養,湯汁淺紅,莧菜鮮嫩,天然雕飾,自成一景一味。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葉多質嫩,莖細柔軟,清爽可口,易於消化吸收。以肥而嫩者為良,主要是熟食,幼莧、嫩梢可炒,可用沸水稍燙後涼拌,可作湯,如三鮮莧菜湯、莧菜芙蓉蛋湯、莧菜豆腐腦湯等,可制莧羹、菜泥,可用來煮麵條、蒸麵或蒸肉,亦可作餡食用,味道鮮美,老莖亦可醃漬、蒸食,同樣滑潤爽口,並易消化吸收。經過精心醃製的黴莧菜梗,色澤亮麗,鮮美入味,助消化,增食慾,最適合下飯了,可與紹興黴乾菜和臭豆腐相媲美。家庭對莧菜烹調,一般多作炒食,但若以熱鍋沸油炒制,既失鮮嫩,又有異味,比較科學的炒食法,應以冷鍋冷油放入莧菜,旺火炒熟並撒上蒜泥,或先將莧菜入冷鍋不放油,置於火上炒熟盛出,隨即將鍋洗淨入油煉熟離火,再倒入炒熟的莧菜同蒜泥一起充分拌和食用,其味極鮮美。至於野莧菜的烹調,涼拌或熱炒均可,其味比家莧更美。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的嫩莖葉食之鮮美,老熟之後莖稈又可醃食,醃成之後具有獨特臭味,汁非常稠,呈黏糊狀,是江浙一帶的民間小菜,還能蒸雞蛋、豆腐之類的菜品,聞著臭吃著香,生著是臭味,熟了就香美。大千世界就是這樣,“臭”本來就是我們烹調且食的一味,臭豆腐、臭鱖魚、臭榴蓮酥,都是“遺臭萬年”,食之香甜。你若好這一口不妨一試。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五味》中說,他們家鄉高郵有許多人家都有臭醃菜罈子,醃雪裡蕻擠下的汁放幾天即成臭滷,用來醃臭莧菜杆,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也是極好的開胃菜。醃臭莧菜杆的臭滷汁,是泡製臭豆腐乾子極好的材料,不僅環保,而且沒有毒副作用。俺家鄉的臭豆腐、臭乾子也是這種最原始的方法制作的。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不僅是蔬菜中的瑰寶,而且可作為藥材,莖葉、果實、根和種子均可藥用,以紅、紫莧為好,可謂藥食兼用、周身是寶,具有清熱解毒,促進生長髮育,明目,減肥瘦身,通利二便,凝血補血,防治糖尿病,維護心血管健康,防治神經衰弱和失眠,防治食慾不振、厭食等症,及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等功效。中醫認為,莧菜性涼,味甘,入肝、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明 目、通利二便、收斂消腫、解毒止痢、抗炎止血等功效。可治療尿血、內痔出血、痔瘡發炎、小便頻數、扁桃腺炎、急性腸炎、尿道炎、咽喉炎、子宮頸炎、癰、 癤、毒蛇咬傷等病症。其中莧莖葉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瀉、利竅助產之功,可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等疾病。莧果實能清肝明目、通利二便,主治青盲翳障、目霧不清、乳糜血尿、二便不利。莧根可治陰囊腫痛、痔瘡、牙痛、跌打損傷、崩漏、帶下。《隨息居飲食譜》記載: “莧亟九竅。其實主青盲明目,而莧子從見。”《本草衍義補遺》指出:“莧,下血而入血,且善走,與馬齒莧同服下胎。臨產時者食,易產。”《滇南本草》曰: “莧,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淤血。”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我國是莧菜的原產地之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莧”字。先秦時期的經典書籍中對“莧菜”都有提及和論述。成書於兩千年前的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書《爾雅》就載有“蕢(kuai)”,其註釋為“赤莧”,“赤莧,一名蕢,今莧菜之赤莖者也。”唐代藥聖孫思邈《千金食治》、元代忽思慧《食療方》、宋代陶谷《清異錄》、明代姚子成《食物本草》、清朝醫學家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等古代典籍中都有關於“莧”的明確記載。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食用莧菜,宋朝有書記載:“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清代的蕭雄也在《西疆雜述詩園蔬》中說道:“幾畦蔬菜不成行,白韭者蔥著意嘗。蘿菔兒情秋色老,蔓薔縹貯隔年香。”清翰林院侍讀學士薛寶辰在他所著的《素食說略》中也有莧菜做法的描述,“莧菜有紅、綠兩種,以香油炒過,加高湯煨之”,先炒再煨更能使之香濃,看來薛大學士對做莧菜還是有獨到心得的。清人顧仲在他的《養小錄》蔬之屬中講述“野莧、馬齒莧,灰莧菜”的製作方法,還特別說:“灰莧菜,熟食,炒、拌俱可,勝家莧,火證者宜之。”這絕對是一種去火的食療之菜。《調鼎集》上也記載了莧菜湯、莧菜餅等九種做法。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本是一種野菜,後來才成田園清蔬,但野莧菜味道更加,現在市場上的莧菜基本都是人工種植的,因為沒人有那麼多功夫去田間採摘野莧菜。莧菜富含鈣質,可以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生長。它還富含鐵,適合於貧血患者。莧菜可以長吃,但不易一次吃得過多。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此外脾胃虛弱也要少吃。俗話講“莧菜不要油,全靠三把揉”,常言道油多不壞菜,炒莧菜多放油當然好吃,若是豬油炒就更加美味。然而揉洗莧菜也的確是炒莧菜之秘訣,掐去莧菜的老莖,漂洗,在細篾籃子裡慢慢揉搓,直到細嫩的莧菜揉成一團,再衝洗,莧菜淡紅的水泛著滑溜的細細的泡沫,鍋裡放油,油燒至七、八分熱,放入剁碎的蒜米,煸出香味後立馬倒入莧菜,大火炒倒莧菜出鍋,莧菜香氣瀰漫,按照“甄環體”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是江南西南一帶常見的青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都有出名的菜式,比如“狀元飯“是蘇州一個吉祥飯,它是由炒熟的紅莧菜加豬油與白米飯拌勻而成,它的顏色紅豔,味道鮮美。狀元飯裡用的莧菜,做熟後濃如胭脂的顏色,因為它含有叫一種叫“莧菜紅“的天然色素。此外川菜中有一道“紅柿綠莧”,是用釀有肉的西紅柿配莧菜做湯;粵菜中有一道“蟹蓉燴莧菜”,具體做法是把莧菜洗淨,用熱水汆熟,蟹肉洗淨,加一點牛奶和蛋清調成蟹蓉,油鍋烹入料酒後,下胡椒、鹽,下莧菜、蟹蓉、勾芡,同時下牛奶,盛碗後再灑上灑上火腿末成菜。淮揚菜裡還有一道“胭脂湯丸”:紅莧菜煮湯撈起,湯瀝清後再用;將莧菜剁細與肉末或魚末同拌,加芡粉搓成小丸子。莧菜湯放葷油鍋中煮沸,遂將小丸子傾入、上下兜轉數回,即以瓢兜起上碗,為食客所意想不到之佳饌。莧菜除做菜之外,還可以羹。把它的做的羹,澆在米飯上。把飯染得通紅,色香俱美。南宋陸游有詩:“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莧紅。何人萬錢筋,一笑對西風。” 袁枚對莧菜也情有獨鍾,《隨園食單》雜素菜單上就有莧羹製作之法:“莧須細摘嫩尖幹炒,加蝦米或蝦仁更佳,不可見湯。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莧菜能上“隨園食單”,足可見也是個有文化品位的蔬菜。不過從袁枚記載的方法而言,此莧羹名羹卻非羹也,製法實為幹炒,不知何故?也許勢大概是筆誤吧。而老白認為即為羹須有此湯為妙,如按現在常見的上湯類菜品製做則更為好吃,如上湯莧菜莧菜去根洗淨,火腿切丁,皮蛋入清水煮10分鐘,冷後去殼切小丁鍋中倒入清水,調入少許鹽和油,水開後放入莧菜汆燙10秒鐘後撈出,瀝乾水分後盛入碗中,熱鍋入油,放入大蒜頭小火煸香,再放入火腿丁煸炒,放入一小碗高湯或清水煮開,放入皮蛋丁大火煮3分鐘至湯色變白,調入鹽和雞精,攪拌均勻後倒在盛好的莧菜上即可。莧菜亦可炒,蒸來也好吃,如炒蒸莧菜:將莧菜擇淨淘洗,加麵粉、澱粉各一半拌勻,粉不要掛太厚,上籠大火蒸三分鐘即可下籠。然後將鍋燒熱,加入少許底油,放些蒜蓉、乾紅辣椒段,煸炒出香味,下入蒸好的莧菜,放入鹽調好味翻炒幾下,出鍋即可食用,香味濃郁、軟糯鮮香。不過說歸說,做歸做,下面咱們還是按袁枚記載的原始製法,製作隨園菜莧羹:將河蝦去皮殼,剝出蝦仁,莧菜取嫩尖冼淨,鍋燒熱先炒蝦仁熟後盛出,用蒜熗鍋,下莧菜熱油旺火速炒,菜變軟後放蝦仁,加鹽調味一起炒勻即可,此菜蝦仁白莧菜紅,以不出湯為妙。


隨園莧羹,雖名羹卻非羹,實為幹炒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