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成销售能手

第一书记成销售能手

10月17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在京揭晓,共有99人和40个单位获奖。其中,有11名驻村第一书记登台领奖。

最近3年,全国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5.9万人,现有20.6万人奋战在扶贫一线。随着脱贫攻坚步入深水区,扶贫难度更大,对一线扶贫干部的要求也更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登上脱贫攻坚最高领奖台的贵州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第一书记杨端明是怎么干的。

第一书记成销售能手

图为杨端明为贫困户谋划脱贫路

2015年9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办公室干部杨端明,被选派到贵州省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担任第一书记。

“京城里来的官,到我们这山村苗寨,只怕是不习惯吧。”杨端明刚住到龙池村委会,就连村两委的班子成员也觉得让“北京来的领导”长住在村里“有点悬”。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组织派我来,是来带大家脱贫的,不是来享福的。”见面会上,杨端明的一番表态,老党员们很满意,纷纷主动献计献策,“老杨,给村里修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呗。”“老杨,村里水果卖不出好价钱,请你帮忙想想办法。”……村民的称呼由“杨书记”变“老杨”,杨端明觉得自己迈出了驻村帮扶“第一步”。

龙池村水果种植面积4600多亩,主要销往周边县市,价格低,且难卖。杨端明觉得,为龙池水果找到新销路,是头等大事。到村3个月,板凳没坐热,他就带着村干部们,背上水果袋子,当起“货郎”,四处跑市场,找销路。

2015年12月13日,一车封装整齐的水果从龙池村驶往北京。在北京,杨端明盯商场,找客户,短短几天时间,一车33吨水果全卖光了,为村集体创收5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北京之行,叫响了龙池水果的品牌,村里先后与北京、上海、广西等10多个省区市客商达成了长期供货协议。如今,仅水果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创收千万元。“老杨刚来的时候,村里账上只有300块钱。通过两年积累,现在村集体账上已有50多万了!”村主任龙绍海兴奋地告诉记者。

2016年初,杨端明又争取到国家农发行支持,在龙池村建起了“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60余人,把全村100多户贫困户全部吸纳到合作社,先后发展精品葡萄、莲藕、中药材及养殖产业,一条携手抱团创业的路子在龙池村基本形成。

杨端明先后为村里协调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修通了龙池村所有的通组公路,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完成了河道整治工程等。除了村里的事他要管,他和同事还为锦屏县申请了重点项目建设贷款,启动了3万亩山地观光农业、三江六岸、隆里古城等项目建设,引进全球最大羽毛球生产商等企业到锦屏投资,帮助锦屏1.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到任时,杨端明和村民们约定:“大家不脱贫,我的帮扶就不脱钩”。为了村里的事,他拼尽全力。去年春节,他组织村里的“脱贫攻坚新春恳谈会”未能回家,于是,妻子和儿子就从北京赶到村里来陪他过年;贫困户龙立潮的女儿长期患病,杨端明把龙家父女带到北京去治病,来回接送、帮忙找专家、排队取号,吃住都在他家里;2017年9月,两年扶贫到期,他主动申请再干一年。

他说:“群众还未脱贫,我得留下来当好‘留守村干部’,和大家一起继续干。”

如今,龙池村的扶贫形势有了根本性改变,杨端明又奔赴新的战场,到敦寨镇罗丹村担任第一书记。

  • 他说,干好基层工作没什么大诀窍,只要带着真情,让群众得实惠鼓腰包,就是好干部。

编 辑 | 刘 琼

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创办

第一书记成销售能手

网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报纸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