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话?

焱九焱


193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够马上回答的。”同年12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他认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

鲁迅说这些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普通劳苦大众是上不起学的,汉字只能少数人进行文化沟通的工具。不少知识分子开始为中国劳苦大众找出路,当时的国民政府,章士钊是教育部长,他在探索用拼音代替汉字,通过段时间的教授,可以在人民之间进行沟通。

鲁迅是非常支持章士钊的这次文化运动的,尽管这次运动失败了,但是他们探索的行为是应该肯定的,不要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是六七年代,中国还有大批文盲,汉字在民国都是富人基层才可以学,只是少数人沟通的工具,没有大规模的实用价值,所以鲁迅大声疾呼,反对汉字,由拉丁文代替。

当然,鲁迅还有另一层目的,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摆脱文言文,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到,中国人比较保守,折中。比方说,一群人在一个房子里,有人觉得热,要求打开窗户透透风。肯定会有人反对,不过有人提出把房子拆了透透风,肯定会说,不要拆房子,可以打开窗子偷偷风。鲁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可能和别人一样,提倡白话文运动,在《无声的中国》中,他解释过。

现在我们基本都能认识汉字,和当时历史背景是不同的,就象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埔江畔的穷人,天天吃大闸蟹艰难度日一样。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用现代思维,去看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


小楼昨夜有东风98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给大家一个选择题!鲁迅在《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A.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记) B.认为汉字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C.认为汉字无法现代化。从这三个选择题当中,你就知道,鲁迅先生说“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的意思是什么了。鲁迅认为:“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不仅仅是鲁迅这么说,还有很多文学家都这么说。思想家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历史学家傅斯年在《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初步谈》当中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方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粗又笨,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其实,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之所以这么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使得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远远的甩在后面。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八国联军侵华,落后的中国遭遇了种种不幸。这时候,经过开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汉字。比如鲁迅,他就倡导废汉字,推行拉丁字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B、C、D,当时的大文豪们,大多都接触了西方文化。他们认为,汉字由于繁琐,不易普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建议废除汉字。鲁迅先生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口号的提出,显示着当时汉字所遭受的屈辱待遇。

说实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很多方案。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出现了六种拼音方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一种是拉丁字母式,还有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因四种本土方案没有成功,斯拉夫字母又是苏联自创的,没有在国际上打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选择了周边国家通用的拉丁字母作为未来的新文字。因此,在建国初期,广大知识分子提议汉语拼音化,政府同意汉语拼音化,这把汉语放在一个新中国发展建设的重要地位。被简化以后的汉字,没有以前那么繁琐,虽然有他的不足,比起全部拉丁化,简化的汉字也不失其文化底蕴,保留了精髓,中国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

希特勒曾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汉字中国使用了几千年,古人也没有说他很难,反而那些大文豪提了出来。不过,汉字难写是真的,但是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于汉字,并迫不及待的想废除汉字,学习拉丁文字来争取与世界接轨,我觉得不可取。关于新文化运动,其目的是解放思想。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但行为有些不妥。鲁迅先生,那么说,也是为了中国更好的普及知识,让大众受益,所以并没有什么恶意。不仅仅是他认为汉字难学,很多人都那么认为。


谋士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鲁迅先生也只是一介凡人,他说的话当然也有不对的时候,为什么你们总是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呢?相传孔子带众弟子出游,经过河边一片麦田时,突然风雨同行,孔子便随口吟诗到:风吹麦田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旁边的农夫听到后就反驳道:老人家,你说错了。众弟子当然不悦,师尊乃圣人,且是你这凡人能及的?但孔子谦虚的问道:你说我哪里错了?农夫便问:老人家你数过麦浪真的就是千层吗?你数过沙滩上的雨坑刚好只有万个吗?孔子道:我确实没有数过,具体数量我也不知道,那依你看,该怎样说才正确呢?农夫说:你觉得“风吹麦田层层浪,雨打沙滩处处坑。”如何?孔子笑道:你说的没毛病,666!


哩哩呐


鲁迅: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拿我这句话说事儿,如果你们仅就拿这句话来说,我就再给你们解释解释,免得你们再胡思乱想。

第一句:汉字不灭。当年许多人崇尚西学,拟将我华夏包括文字在内全盘西化,我一看这套路不对呀,中华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承载和表达着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如果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了,还怎么称得上文明古国,于是我就奋笔疾书写下了“汉字不灭”,意思是汉字不可灭,仅此而已。

第二句:中华必亡。这句话是在1935年说的,当时小鬼子已侵占我东北三省,筹建了伪满洲国,中华民国政府继《塘沽协定》后又搞出一个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放弃了华北主权,在军事上实行不抵抗政策,在政治上又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样的政府岂能不亡,于是我审时度势大胆预言了“中华必亡”,主要是指中华民国必亡,意思是说一个旧时代的灭亡,仅此而已。果不其然,我们在1949年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已是名存实亡,看到现在国富民强,我在下边也很欣慰。

这两句话仅此一解,别无他意,如有不明,三味书屋茶已备好,请下来一叙!


清风聆雨


1,别拿现在观点看过去。

2,我要是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会想消灭汉字,打倒孔子。

3,鲁迅的目的是为了救中国,而不是仅仅为了毁灭汉字而毁灭汉字。

4,鲁迅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其实是矫枉过正。

5,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你要想救中国,根本没办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能做是或者否的选择题。

6,所以,鲁迅说这个话,如果非要在正确与否定两个里面选一个,我觉得做的是对的。


小深刻的旧书


一定要把这句话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其一,当时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字形相近的字很多(简化后的演变过程不再赘述),非常难以辩识,发音也变化多端;其二,当时的书写使用的是软笔即毛笔,从练习到熟练需要很长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毛笔写繁体字,实在是非常艰辛的事。对于80%文盲的国家,要快速提高文化普及程度,几无可能;其三,汉语的逻辑性极其复杂,在表述和翻译西方文献时,精确的表达很困难,即便是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也存在语言的障碍;综上,当我们国家不能迅速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能全面吸取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希望吗?所以,鲁迅当时说的这句话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的,他思考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只不过,他没有考虑汉字的简化和硬笔的普及,得出的结论当然很悲观。以上是我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深以为然10


鲁迅先生,说出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那是因为民国社会,乃至中国古代,所学的、所用的,皆是繁体字,难学、难写、难认、难记,对于老百姓的普及文化知识,存在着极大的阻碍,自然也就影响中国的进步与文化的改良。(注意:民国时期,还没有如今的简化字与汉语拼音。而当今社会的我们,学汉字则是挺方便的,毕竟有拼音嘛,不过,这当然也要感谢“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他发明了拼音,来帮助国人更方便的学习。而民国时期的先人前辈们,相对来说,就困难多了,没有拼音与简化字。故而,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大师巨匠们,才会发出这样激愤的感慨,才说出这么容易让人误解的话来。)

鲁迅先生、陈独秀先生、梁启超先生…这些文坛泰斗、学界大师们,都是非常爱国的民族脊梁。他们为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忧思深远,用心良苦,急切地盼望着中国人民的进步,尤其是思想上的改变。

我们这些新一代的中华儿女,不能以最坏的恶意去诬蔑诽谤这些逝去的先贤,不能用肤浅的认知去妄加揣度大师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大师已去,浩气永存。

怀念鲁迅先生,也怀念民国的那些大师泰斗们…








湛云居士朱晓风


鲁迅说的这句话,本身具有迎合某种势力,是对祖国的叛逆,爱国的作家不会这么说。世界上汉字是最优秀的,中华民族5000年一直就这样传承,怎么到了鲁迅这里,就想灭亡汉字?如果中国人不说自己的语言和书写自己的文字,请问中华民族在那里?中国历史在那里?罪人啊。


笑着看西方


为什么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没能在国家里好好度完余生,就是在解放后也没能发扬提倡鲁迅文化和精神呢?因为他的思想就是代表穷人,摒弃剥削阶级。与统治阶级格格不入。中国的汉子历经几千年发展,只为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汉子最最基本的初衷。贪污腐败当今如此盛行就是得益于中国这种封建文化的影响。


隐慧淘心杨杰伟


没有鲁迅这样的大文豪来批判汉字的难,哪来的汉字拼音化?

现在上过学的都享受现在学习汉字拼音的便利的好处了。以前没拼音学汉字,一个字的发音,就天南海北的,遇到不认识的字,立刻懵逼,而现在查一下字典,看一下拼音就知道了。而过去的人只要认字就是门手艺,就是很牛B了。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关闭着门窗的屋子里有很多人,一部分人感觉很闷,想提议打开窗子,但肯定有人会反对开窗子,那想开窗子的人该怎么办?那只有提出把房顶掀开透透气,那么大家各让一步,就把窗子打开了,想开窗子的人就达到了目的。所以说,鲁迅说的汉字不灭就是他的掀屋顶达到开窗子的理论。

这是不学无术的又不爱学习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