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一個知道如何將鉛變成黃金的人是不會為每年100美元的報酬而把這個秘密告訴你的。——約翰·特雷恩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坤鵬論曾在《為什麼人們都愛相信陰謀論》談到過,人類天性中總會對未知產生不安全感,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恐懼,於是人類總會膜拜那些他們認為可以對未知進行解釋或預言的先知,比如:遠古的巫師。

即使是今天,人類的天性並沒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有所改變,對於未來依然渴望有人可以預言,如果這個未來關乎金錢,渴望程度會更加變本加利,甚至智商都可以直線拉低。

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美國股市中曾經如火如荼的先知和預言家們。

1929年的那個夏天,8月23日,《華爾街日報》告訴讀者,他們可以在股票市場上大賺一筆。

該報專有的“水晶球”,一直宣傳預測未來的技巧——道氏理論(泛指查爾斯·道對股票市場的看法)透露說,“一個重大的上升趨勢”已經在股票市場被確立,“秋季的展望看起來比任何時候更輝煌”。

但是,幾個月後,每個聽信了這一預測的人都在陰溝裡徹底翻了船。

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萊維特曾說過:“做一個預言家很容易,你做25次預測,然後只談論其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預測。”

沒有多少預言家像他那樣坦率,不過所有人都同意萊維特提出的模式,因為他本人就是這樣獲得成功的。

經濟學家、市場顧問、政治預言家和有洞察力的人都打心底裡認同這條基本規則:如果你的預測不準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經常預測。

1983年,按照《紐約時報》的估計,3/5的高薪投資專家對未來的推測非常不準,以至於他們比一個靠骰子來選擇股票的投機新手賺得還少。

曾經的幾十年間,美國股市的週期一般在4年左右。

例如,1962年、1966年、1970年、1974年、1978年和1982年都曾出現過大級別的熊市低點。

一個完整的市場週期一般上升期為2.5~3年,下跌期為1~1.5年。

幾乎每一次大級別的市場週期都會湧現出一位新的預言大師,也就是說每4年美國股市必會出一位先知。

在美國,每位大師走紅的時間正好是市場出現一輪大級別牛市的時候。

預言大師會預測所有重大的上升和下跌,每次正確預測都會提高他們的聲譽,並且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在他們下次發出預測後聽從他們的判斷入市買賣。

一、巴布森突變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坤鵬論今天要介紹的第一位股市先知是隻要談美國股市歷史就必會提到的羅傑·沃德·巴布森,而1929年那場股災因他的預言起始,所以史稱“巴布森突變”。

巴布森1875年生於馬薩諸塞州。

高中畢業後,他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其實他對工科一點都沒興趣,本想進入商校學習,但他的父親堅信工程學更為實用,並迫使他去了MIT。

巴布森對工科沒有任何興趣,於是滿心積怨地直接選了課程目錄上的第一門課——正是喬治·斯溫教授的鐵路工程。

這一純屬偶然的行為反倒讓他幸運地接受到了商科教育。

可以說,斯溫教授改變了巴布森的一生,是他的未來引路人。

雖然教的是鐵路工程,但斯溫教授還是位經濟學狂熱分子,他認為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中“每個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這個說法對於經濟週期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可以解釋經濟在高峰和低谷之間波動趨向。

斯溫說,一次較小的經濟繁榮之後總會伴隨著規模相當的衰落,而一次明顯的經濟增長後也會接著出現規模較大的經濟蕭條。

只要他在課上沒講鐵路,那麼他一定在推廣他的“牛頓經濟學理論”,並配上圖表加以闡述。

1899年巴布森以工學院學生身份畢業後,並沒有從事工科的職業,而是循著自己的夢想當了一名證券經紀商。

幾年後,他不幸感染肺結核,到哪兒都被拒之門外,沒辦法,他就自己開了家露天公司。

1902年,他的巴布森統計組織正式成立,其主要職能就是金融分析。

因為是露天公司,所以冬天的時候,巴布森會身穿一件特製大衣,大衣背部裝有電加熱器,他的秘書必須戴上拳擊手套,使用小橡皮榔頭打字。

坤鵬論在網上還看到一段這樣的趣聞:

醫生建議他到高海拔地區,呼吸清潔的空氣來幫助康復。為什麼要高海拔呢?醫生的答案令他抓狂:重力。乾燥的空氣對他的肺更加有益,但因為重力作用,在低海拔地區別想呼吸到乾燥的空氣。

巴布森後來在一篇題為《重力——我們的頭號敵人》的文章中寫道:“醫生說,在沿海地區,重力使潮溼的空氣積聚在山谷和低窪地區。所以,為了抵抗重力作用所帶來的影響,我決定去西部休養。”

當初斯溫教授的言傳身教,還有自己遭遇的病魔纏身,牛頓的重力使巴布森刻骨銘心,巴布森發展出了自己版本的牛頓股市理論。

1904年,他將其應用起來,推出了美國第一份金融通訊。

當時華爾街上的公司都要花大價錢僱傭專家來分析股票和債券。而巴布森憑藉他的牛頓式分析得到了一批付費用戶。

銀行、房地產商以及各種金融公司都來搶訂他的金融通訊。

不到10年光景,巴布森憑此獲得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100萬美元。

伴隨著財富的積累,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他在《星期六晚報》和《紐約時報》上寫專欄,還為1901年至1945年之間的每位總統建言獻策。

1907年,巴布森身體康復,此時市場籠罩在一片恐慌中,受此影響,他開始進行專項分析,利用他自稱的巴布森圖形,比較了國民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價格變化的規律,他認為,股市可以提前反映經濟,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此觀點的人。

1910年他的第一本書《積累財富用經濟晴雨表》出版,其中總結了股市和經濟走勢的關係:

“事實上,如果不是人為操縱,商人們幾乎可以完全利用股票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晴雨表,而讓這個大市場的管理者承擔收集必要數據確定基本條件的一切費用。”

巴布森表示,如果把股市中所有公司加在一起,整個股市就能準確預測總體經濟發展,只要沒有人能夠操縱股市,這個宏觀經濟晴雨表將會非常有用。

據《金融心理學》一書介紹,早在1929年大崩盤的前兩年,巴布森的諮詢機構就堅持不停地建議股民賣出手中的股票。

但因為股市一直在飆升,他的建議被視為迂腐可笑,在當時所有專家學者都極度樂觀,對國家和股市充滿信心,所以他找不到一個知音。

預言家的重要品質之一就是堅持己見,儘管沒有朋友,巴布森還一直堅持唱衰。

1929年9月5日,當市場剛剛低於才創下的歷史新高後,巴布森就在“國家年度經濟大會”上發表演講:

“我認為一場股市崩盤將會來臨。工廠將會倒閉,工人將會失業,惡性循環將週而復始,結果將是嚴重的商業蕭條。”

歷史認為,這番話標誌著華爾街崩盤的開始,這就是幾乎延續了整個30年代的大蕭條的起始點。

下午2點,巴布森的講話出現在了新聞顯示板上,美國股市開始跳水,當天下跌10個點,於是“巴布森突變”的說法就此出現。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投資者的信心動搖了,政府官員和銀行家開始宣傳遊說,沒什麼太不了的,不要恐慌。

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也亮出了讓他一輩子難以洗刷的愚蠢觀點:

“即使以現在的價格來衡量,股市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其內在實際價值。”

許多報紙積極刊登正面股評,以抵消負面批評。

《巴倫週刊》還在9月9日那期的封面上公開取笑巴布森,將他描述為“來自威爾斯利山的預言家”。

幾天後,受到各方利好信息的刺激,買家重新入市。

但是,股票價格再也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成交量與前次下跌相比,大幅萎縮。

進入10月後,美國股市的下跌一發不可收拾,壞消息一個連一個,暴跌接著暴跌,黑色接著黑色,市場似乎永遠無底,美國股市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崩潰。

坤鵬論查了相當多的資料和圖書,人們對於巴布森的評價譭譽參半,靠90%心理學支撐的技術派對他讚譽有加,價值投資派則認為他就是個純忽悠。

國內某大學經濟學教授直接將其定義為:非著名雜家。

不過,巴布森確實涉獵挺雜,他是教育工作者、哲學愛好者、教徒、統計工作者、占星術愛好者、經濟學愛好者和萬有引力定律的支持者。

對於巴布森的預言,我們要客觀分析,如果你仔細看了前面的介紹,就會發現,他在1929年前已經堅持了兩年唱跌,甚至建議股民拋空股票,這和準確預測簡直搭不上邊。

另外,當時巴布森預言股市會跌去20%;並沒有料到股市會跌80%~90%,也沒能測準崩潰何時發生。

如果有人有幸遇見並接受了他的預測,在成功躲過了股市大跌20%之後出手接盤,也無異於抓住天上掉下的利刃,同樣避免不了重創的命運。

二、艾德森·古爾德

第二位走紅的預言大師叫艾德森·古爾德,他成名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

他根據美聯儲政策的變化來進行預測,比如美聯儲利率政策的變化。

古爾德的著名原則是“三步一停”,意思是說,如果美聯儲利率上調3次,就表明銀根緊縮,熊市將要來臨。相反,利率下調3次就表明銀根放鬆,牛市將至。

古爾德還設計了一種最早的圖形分析技術,名為速度阻擋線,其角度反映趨勢變化的速度和市場響應深度。

古爾德在1973~1974年的熊市期間開始走紅。

在準確預測到1974年的底部後,他的知名度迅速上升,當時道瓊斯工業指數跌到了500點附近。隨後市場快速反彈,古爾德利用速度線準確地預測出這一重要轉折點,他的名聲因此提高。

但不久美國流動性氾濫,通脹惡化,古爾德方法所適用的貨幣環境已經改變,不再有效。

到1976年,他的絕大多數追隨者都跑光了,現在還能記起他的人不多了。

三、約瑟夫·格蘭維爾

第三位預言大師是80年代的約瑟夫·格蘭維爾,他崛起於70年代末,具體時間可以考證為1978年,當時被稱為市場週期大師。

他提出股市成交量的變化是價格變化的先行指標。

他將這一理論生動地描述為:“成交量就是推動火車前進的蒸汽。”

並根據均線與股價運行的關係提出了八種出入市法則。

坤鵬論驚奇地發現,這八大法則至今居然還被許多投資者追捧,特別是移動平均線使用者無不視其為贏家法寶。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格蘭維爾是在華爾街一家主流經紀公司工作時形成了這套理論。

他在自傳中寫道,自己是坐在洗手間裡考慮地板磚的設計時靈光乍現突然想到這一點的。

格蘭維爾把這一想法從浴室帶到了行情室,但市場拒絕聽從他的預測。

他破產了,離婚了,慘到了只能睡在朋友辦公室的地板上。

20世紀70年代末期,市場走勢開始和格蘭維爾的預測相吻合,於是人們也開始漸漸關注他。

一般人很容易被一個成功的預言所迷惑,因為在窺探未來的過程中,有一種催眠式的誘惑,尤其在金錢領域中更是如此。

一個連續幾年都有過正確預言的預言家,將會吸引一大批追隨者,在某些情況下,追隨的人是那麼多,以至於預言者的預言有時候真的會實現。

進入80年代後,格蘭維爾更是牛到了不行不行的,成為了當時影響最為深遠的股市預言家,甚至可以左右整個市場。

1981年1月6日,下午6點30分,格蘭維爾向他遍佈世界的3000信徒發出只有八個字的昭告:拋棄市場,拋棄一切!

1月7日清晨,華爾街幾乎所有經紀人的房間被堆積如山的賣出指令淹沒。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遭到重創,400億美元瞬間蒸發得無影無蹤,這次損失是1929年黑色星期四損失的3倍還多。

8個月後,也就是1981年9月,格蘭維爾看空的聲音再次迴盪在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又一次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格蘭維爾正式成神,股市的預言之神。

人們瘋狂了,比現在追星狂熱多了,他的巡迴研討會總是座無虛席,場場爆滿。

他幾乎走遍美國,那些年他不是在演講臺上,就是在通往演講臺的路上。

他給湧動的人群做股評報告,發佈預測,罵那些不認可其理論的“揹包人”。

他在臺上彈鋼琴、唱歌,甚至有一次研討會上,有人問到他如何在巡迴各地期間仍能做到洞察市場先機時,格蘭維爾竟然當場脫掉長褲,於是人們看到了他的短褲上居然印著每隻股票。

那時候,他的預測極為準確,開始被大眾媒體廣為引用,整個華爾街都在側耳傾聽他的教誨,格蘭維爾的強勢就像前面所說足以影響股市,當他宣稱看空時,道指一天就能下跌40多點,這個幅度在那時這已經是很大的跌幅了。

如日中天是對格蘭維爾的最好評價。

但好景不長,大牛市開始後,格蘭維爾預言的準確性開始日暮西山。

整個80年代,他關於股災的警示時時籠罩著市場的每一個角落。

1982年股市急劇上漲,但他還是看得很空,並建議追隨者們賣空。

屢屢預言失效,再加上看空與市場真實表現完全背離,他的追隨者開始逐漸減少。

市場一路飆升到1983年,當道瓊斯指數位於800點時,格蘭維爾告訴他的信徒們,“我們正處於崩潰的邊緣”,他認為投資者應該拋售股票。

然而,市場卻以勁升400點回應了這位可憐的先知。

啪啪打臉,打的還是預言之神的臉。

1984年,格蘭維爾再次預言:“牛市一直就是一個泡沫。”並繼續告誡為數不多的信徒,不要買進,災難就在眼前。

然而,結果卻是格蘭維爾的聆聽者眼睜睜地看著洶湧澎湃的大牛市和他們擦肩而過。

從此,股市的先知和主宰——格蘭威爾走下神探,失去了昔日的所有榮耀。

從流派上講,格蘭維爾是萬能技術主義的擁躉,每當他測市失誤,他都會辨解說,那是因為他在圖表分析上精力投入不足。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親自使用萬能圖表投資股市?

他會道貌岸然地宣稱,他的使命在於點撥他人致富。

厲害了Word哥,這使命絕對算是聖人級別的。

格蘭維爾最終被大牛市從空中擊落。

四、羅伯特·普利特

80年代中後期,接過格蘭維爾最能影響市場的先知權杖的是羅伯特·普利特。

他就是今天介紹的第四位美國股市先知。

普利特還在耶魯讀研究生時,就對社會心理學和股市的對比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

大學畢業後,格蘭維爾正在打造自己的神聖光環,普利特卻花了4年時間在一個搖滾樂隊中擔當鼓手。

結束了浪漫的音樂生涯後,普利特加入了美林公司,成為了一名高級技術分析員。

在這裡,普利特遇到了自己人生轉折的引路人——R.N.艾略特,一位默默無聞的會計師,此人後來創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艾略特波浪理論。

坤鵬論先大致說說這個波浪理論,它的前提是,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可以預測,而正是這種心理變化在推動市場以潮起潮落的方式不斷地跌宕起伏。

艾略特認為,股市總是五浪上升,三浪下跌,每一浪又可以分為更多子浪,通過觀察股價的波浪,他相信投資者能夠把握住市場中的大趨勢。

可以說,普利特徹底被艾略特的波浪理論征服了,如痴如醉,以至於在1979年毅然離開美林,並在看似不可能贏的喬治亞的格尼斯維爾寫起了投資者新聞通訊。

在坤鵬論看來,普利特這一步走得漂亮,要想通過預言獲勝,必須要有一個表演的舞臺,媒體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起初,普利特的預言神準,在80年代早期,他就預測道瓊斯指數將迎來一個大牛市,並認為在2700點大盤會稍作停留,然後就一路高歌猛進直衝3600點高位。

正當格蘭維爾的預言被證明錯得離譜時,普利特卻成了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的金色騎士。

至少在1987年10月他指引追隨者投資失敗前確實如此。

1987年10月,普利特遭遇了自己的滑鐵盧,終結了所向披靡的步伐。

普利特在道瓊斯指數穩穩站在2600點之上時,他曾說過:“在1987年10月5日,大盤下挫10%的概率是一半對一半”,他建議做市商和投資者應當暫時離場觀望。

然後,與此同時,他卻建議機構投資者堅守倉位,直到最終目標位3680點的到來。

結果,老天往往不能遂人願,股災發生了,道瓊斯指數逼近2000點,普利特又改了預測,認為大熊市就此展開,並建議投資者耐心持有國債。

他還堅定地指出,大牛市已接近尾聲,甚至還做出了更為聳人聽聞的預言:

到90年代初,道瓊斯指數將跌至400點以下。

由於堅決反對回補,也就是把之前拋出的股票買回來或追加投資,普利特喪失了捕捉藍籌股重振雄風的最後機會。

此後的兩年,在藍籌股的帶領下,道瓊斯指數一舉衝破了前期高點。

金色騎士遭受致命一擊,諮詢生意日漸萎縮,最終不得不退出江湖。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五、伊蓮·高薩雷麗

普利特“隕落”後,萊曼兄弟投資公司的執行副總裁伊蓮·高薩雷麗接手股市先知這一光榮稱號。

她並不是某一種技術指標的信奉者,她喜歡將自己沉浸在金融數據的海洋中,使用不少於13種風格迥異的技術指標來預測股市的動向。

此外,高薩雷麗還喜歡研究重要的細枝末節,她深信,從微末中可以發現未來的預示。

她是1987年股災的巴布森,在8月大盤初顯疲態的時候,她果斷建議自己的客戶在9月1日之前將手中的股票悉數拋光,徹底離場。

而就在10月11日股災爆發前夕,高薩雷麗強烈地預感到一場災難就要降臨。

兩天後,她的預言震驚了整個華爾街,10月13日,她告訴《今日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將要跌去至少500點。

不幸的是,一週之後,她那可怕的預言成真。

但是,高薩雷麗在先知這個位置呆的時間並不長,1987年股災的預測是其最輝煌也是最後的輝煌表演。

災難過後,金融媒體將其稱為“黑色星期一的預言家”,各種雜誌對她讚不絕口。

她絕對一位極其善於經營自己的人,只用了短短几年,就將自己的名聲轉化成了一筆龐大的財富。

在盛名鵲起之時,高薩雷麗順勢建了一個互助基金,因為有大預言家的光環加持,“傻子”資金蜂擁而至,不到一年該基金的規模就達到了7億美元,也就是說,光靠1%的管理費,她一年的收入就有700萬美元。

同時,高薩雷麗非常懂傳媒的力量,讓韭菜交錢,必須先洗腦,所以她同時還發行了投資業務通訊,訂閱者很快就超過了10萬+。

可能是嚐到了黑色光環的甜頭,發現預言大跌絕對比預言大漲更易出風頭,又或者她從許多數據、指標和細枝末節中嗅到了危險。

坤鵬論發現,人們似乎更容易追捧預言下跌的先知,這主要源於人類對於失去的痛苦往往比獲得的幸福更加刻骨銘心。

高薩雷麗表示,自己不會貿然入場,因為道瓊斯指數還要再下跌200~400點。

結果,高薩雷麗和她前任先知們一樣,白白浪費了反彈的良機,而那些把資金放心地交給她管理的投資者,一個個黯然神傷。

這隻在1987年夏天憑藉她個人聲望和才能組建的共同基金,第一仗就鎩羽而歸了。

然而,噩夢並沒有結束,從1988年開始,她不盡人意的表現使得該基金幾乎年年輸給大盤,這也是醉了,能做到這樣的業績也是相當相當不容易。

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94年她被迫離開經理寶座才告結束。

儘管基金失敗了,業務通訊也停發了,但高薩雷麗一直紅了17年,權威和媒體寵兒雙重地位竟然能夠保持不失。

她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其中一招就是預測兩頭堵,比如:1996年7月21日,道瓊斯指數達到5452點時,她預測“可以衝到6400點”,但只過了兩天,她又宣傳“股市可能下跌15%~25%”。

不管漲還是跌,總有一款適合你!

上面這兩個兩頭堵預測佔了她在1987年~1996年所做的14次預測中的兩次,據統計,高薩雷麗一共只有5次正確,預測成功率36%,信她還不如直接拋硬幣算了。

在解釋自己為什麼沒能續寫神話的原因時,高薩雷麗語重心長、後悔莫及地說:“我輸就輸在太相信自己的圖表啦!”

六、貝雅斯城的老奶奶們

當然,股市先知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還是90年代中期,來自貝雅斯城的幾位奶奶級的淳樸老婦人(平均年齡70歲),她們被稱為擁有“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投資思想”。

結果,這幾位老奶奶就是純騙子,她們虛構了自己的投資利潤,並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騙局,目的是賣掉她們的投資指南——《貝雅斯城老婦人常識投資指南》,據說銷量真不賴,賣出了100萬多本。

她們還在全國性的電視節目和報刊上頻頻亮相,可謂宣傳手段無不用其極。

她們在1995年的投資指南中宣稱,自己過去的10年中獲得了年均23.9%的收益率,這遠遠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年均14.9%的回報率。

她們還宣稱,只要遵循書中的操作建議,普通投資者也可以做得和她們一樣好。

最終,騙局在《芝加哥》一篇《吹出來的牛市》文章中被戳破了,普華會計師事務所奉命介入此事進行調查,經過計算,老婦人們的真實年均投資收益率只有9.1%,幾乎比大盤年均收益率還要低6個百分點。


坤鵬論:股市“先知”們


七、股市從來沒有長勝的先知

歷史上有人作出預測,也有人研究預測,有個考利斯經濟學研究委員會,分析了從1929年到1944年6904個預測,最終的結果是:“沒有人有能力成功地預測股市趨勢。”

倫敦經濟學院統計學教授莫里斯·肯德爾認為,不存在任何價格模式或結構能讓人做出準備的預測。

前美國財政大臣勞倫斯·薩姆斯研究了100例最大股市變動的情況,最終只找到其中40%的情況和有新聞價值的事件聯繫得上,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股市大變動是在沒有相應信息來源時發生的。

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說:“如果說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麼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

總結下來,股市的預測大師會存在以下共同特點:

1.靠的是短期運氣

股市先知的成功更多取決於短期運氣,他們對於市場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如果沒有這個必備條件,很難成為預測大師。

有句很俗的話這麼說過,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沒有理論基礎根本就成不了大師,唯有著書立說,才能稱之為大師。

當然,這些理論真的不是垃圾,也是經過不斷摸索驗證的,大師們一般在走紅前會有至少幾年的錘鍊和完善,也一樣要臥薪嚐膽,不斷堅持。

他們雖然在開始的市場並不被市場認可,只要連續幾年走勢都和該理論相符,不認理只認錢的市場就會迅速湧上來,將其花團錦簇,先知大師冉冉升起,迅速躥紅。

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不少所謂的預測大師,他們在成名之前都已經做了好幾年的預測諮詢工作。

股市的先知大師不需要太久經考驗,只要幾年,甚至一兩年,只要善於運作,大概率可以紅,時間點最好選擇牛市尾巴,唱衰唱跌絕對比唱榮唱漲更容易揚名立萬。

2.大師往往來自場外

先知大師常常從市場外圍湧出,出名前幾乎籍籍無名,也沒有自己的分析師團隊,但這個世界上,越神秘,越引人注目,因為人類是種好奇心極重的生物,而且還特別善於腦補幫神秘加持神秘。

如果是身在業內分析師,大家知根知底,相親相輕,真不好忽悠,弄不好就會有人因為嫉妒揭其老底,並且,各機構的分析師觀點相對中庸,因為大家所採取的分析方法基本類似,所以不會取得令人矚目的結果。

如果在場外就不一樣了,對於這些擁有自己獨特理論的人士,就跟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一般,神秘中透著神秘,因為之前根本沒有任何名氣,總有種橫空出世的氣勢逼人,讓人不自覺得產生,不一般,是高手的直覺。

3.大師都愛寫簡訊、出圖書、搞諮詢

大師特別擅於利用筆桿子,嘴皮子,不管是文字還是語言,都是思想的載體,要想讓人膜拜,必須先從思想入手。

改變人,一定要從人的認知入手,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文字更厲害的改變認知的工具。

因此,他們往往會發行簡訊,還會出版圖書,比如前面介紹的巴布森,一生寫了50本書,在出名後,他們並不會親自投身股市,而是搞投資諮詢,靠收智商稅致富。

坤鵬論為什麼不信任何預言,因為我們一直堅信,發財都是悶聲的,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人生而自私,如果天天喊話,除了騙子就是莊家呼喚韭菜。

同時,寫太多書的大師也別太相信,寫書賺版稅哪裡比得上在股市中叱詫風雲賺得多?!

4.大師的理論會管用

股市的先知大部分還是有真材實料的,只不過保質期並不長,坤鵬論在前面講過,美國股市之前的週期是4年,所以大師持續走紅的時間也超不過4年。

如果你想跟隨大師賺錢,最好是在他們剛剛開始紅的時候,聽從他們的建議,會有利可圖。

股市相當現實,只有靈驗的預測才有人追捧。

但是,在某個時點,市場會改變,開始按不同的節奏行進,而大師還在用過去曾經十分有效的老套路,結果預測自然失靈,而人們因為損失的是真金白銀,所以對他就會立即由崇拜轉向憎恨。

一般來說,大師一旦名聲被搞壞就不可能東山再起。

群體心理就是這樣,新的大師肯定會出現。原來的大師一旦摔了跟頭,擁戴就會變成嘲笑和憎恨。

這就好比一個珍貴的花瓶一旦碎了,就再也無法復原一樣。

所以,千萬不要給別人支招如何賺錢,這就是要和人家的錢結仇,一旦虧了,即使前面因為你的建議賺再多錢,人家一樣翻臉如翻書,前一刻還叫你小甜甜,下一刻可以將你打翻在地,嘴裡罵著傻逼,腳還要狠狠地踹過來。

5.當媒體關注時,預示著他們的光環快要褪散了

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大師達到了他的頂峰。

所有大師都會隕落,確切地講,他們是從最紅的時候開始隕落的。

當大眾媒體開始認同一位大師時,就表明他已紅得發紫了。

當好大眾媒體們都在開始介紹同一位炙手可熱的大師時,就表明他離走下坡路已經不遠了。

在前二三十年,還有個大師就要隕落的信號,那就是當美國最大商業週刊《巴倫週刊》採訪他時,這既說明該大師已經達到了其事業巔峰,同時也預示著他馬上就要跌下神壇。

每年1月,《巴倫週刊》都會邀請幾位著名的分析師展望來年行情。

這些分析師通常都是關注市盈率、行業增長之類的“安全”的分析師。

而《巴倫週刊》還會邀請一位擁有獨特理論的熱門大師來參與討論,只有當公眾擁護一位大師時,他才會被《巴倫週刊》邀請,因為不邀請他就會降低雜誌的權威性。

格蘭維爾和普利特都是在他們紅到極點時應邀參會的,兩人都是在參會幾個月後開始隕落。

拉·羅切法考德說過:“人類總喜歡吹噓自己的豐功偉績,但機會之神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她精心安排的結果。”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