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编群飞行有什么好处?二战盟军的轰炸机为什么要这么密集的编群飞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种密集编队的轰炸战术主要是用于战略轰炸,虽然说采用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带来附带损伤甚至误伤,但是这也是当时的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首先就是为了打击效果。二战时期只有普通的航空炸弹可用,而战略轰炸的目标一般都是敌方工厂,城市,交通枢纽等这些大型目标,但是一般在这些地区会有密集的防空火力。因此轰炸机不可能采取精确的俯冲轰炸,只能从高空进行轰炸,这样一来攻击精度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只能通过密集编队,在得到领航机的命令后一起投弹,这样能够提升攻击精度,而且数百架飞机携带的炸弹能够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效果。

然后就是自卫。二战的多数时候,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是没有战斗机护航的,只能依靠本身的自卫火力,而这些火力薄弱而且有射击死角。如果是分散开来的轰炸机编队,轰炸机机动差,射击死角多的缺陷很容易被敌机利用。

而如果采用密集编队,轰炸机之间能够彼此掩护,相互支援,能够有效驱逐敌军战机。比如德国空军拦截盟军轰炸机时,单架战斗机往往要面临百挺机枪的火力网拦截,德军往往只敢在盟军轰炸机编队边缘作战,或者打散其编队后再拦截。因此密集编队的效果还是很好的,有效的保护了轰炸机。


战壕


B-17,你不是号称空中堡垒吗?怎么这么多架堆在一起,飞得这么猥琐?

B-17:臣妾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啊!

其实轰炸机的编队飞行经历过几个阶段,一开始面面撒,铺天盖地跟大网一样,基本毫无立体感可言,炸炸防空实力弱的还行,等到了欧洲战场上碰到了德军。那算是就大了去了!

随后,就有了大家现在经常看到了超密集“箱式”编队。

这个很容易理解,把8架轰炸机分为上下2层,所有轰炸机都卡在这个箱子立方体的4个角上。这样,形成了一个小范围内的轰炸机堡垒,而更多架轰炸机就会组成更大的箱子,这样就可以确保来袭战斗机,无论从整个编队的什么角度来轰炸,都可以被多架轰炸机的防空火力交叉射击,提升拦截效率。

这就是大家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双层轰炸机编队的实际组成,效果上也还可以,一般轰炸机编队的距离会控制在200米左右,这个距离也是经过精确计算,外加无数轰炸机飞行员用生命换来的。只不过,为了保证轰炸机整个大编队的安全,单机必须需要要保证纪律性,甚至人家直接撞上来也不能做机动规避动作。

至于上面的轰炸机把下面轰炸机砸坏这件事,也容易理解多了,只要不按照编队飞行的来,自然会有双机重叠的情况发生。只不过,这是小概率事件,对比整个机队的安全,这点损失算可以承受范围内的。

我是“头条号:无名高地”,长期关注军事装备及相关领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给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无名高地


在二战时期(甚至包括一战早期),轰炸机的作战任务比较单一,就是携带各种类型的航弹飞抵目标区上空,瞄准后进行投放,从而对其形成空中打击。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制导技术还比较落后,也没有飞控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因此轰炸机所投放的弹药基本上都是无制导、以自由落体方式下落的普通航弹。投放这种弹药,虽然轰炸机上的领航员和投弹手事先都经过了几何学的角度计算,但毕竟无法全程对航弹进行控制,一旦离开弹仓,基本上就是自由飞翔了。说白了,这种航弹能否击中目标,更多的是靠概率,而不是精度。

为了提高轰炸效率,二战各国空中作战力量形成了两种技术流派,并且各自分化出了各自典型的轰炸机产品。

第一种,俯冲轰炸机。

既然航弹无法全程控制,那么就让飞机来“带它一程”,依靠飞机携带航弹朝地面目标进行高速俯冲,并不断的调整姿态和角度,接近到较近高度是才投放,这样,航弹的命中率比较高。

这种方式对于飞机要求比较高,不能太重太大,机动性要高,最典型的产品就是德国的Ju-87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说白了,这种轰炸机玩的就是精度。

第二种,大型水平轰炸机。

俯冲轰炸方式虽然精度比较高,但是携弹量有限,航程方面有不足,因此往往承担的都是战术轰炸任务,对于更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就力不从心了。

在战略轰炸中需要对地面大范围区域类的战略目标进行破坏性轰炸,从而彻底摧毁敌方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等目标,为此需要提高轰炸机的载弹量和航程。这样轰炸机的重量就上升了,机体结构就不能像俯冲式轰炸机那样进行机动飞行,因此,为了提高对目标的打击效果,只能采用集中型编队飞行,对地面进行“地毯式”轰炸,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

这种类型的轰炸机以美国的B-17、B-29等大型四发轰炸机最为典型,说白了,这种轰炸方式玩的就是概率。

这种类型的轰炸机往往配置了多门自卫防空火力,以大口径机枪或者机炮为主,密集编队飞行也能形成团队防空的效果,但是也会出现被自己人误伤的可能。

但是总体而言,二战时期的战术轰炸以俯冲式轰炸机为主,战略轰炸还是以密集式大编队的水平轰炸机为主。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部分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见过鱼群,鸟群吗?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鱼在觅食或洄游的时候很容易被捕食,没办法只有靠数量在一起才能生存下来,鸟也是如此,因此轰炸机在一起也是为了提高生存率,和对目标的大规模打击能力,才能完全摧毁目标,由于飞机多,防止互相碰触,就得有一定的队形,就得编队,不管是什么飞机只要超过两架,你就得编队,否则不堪设想,现在的飞机也是如此作战飞机编队飞行的目的是保证飞行中能够相互联系又不至于发生碰撞,最主要的是方便指挥控制,作战中的编队还能够保证战机间相互配合,相互掩护,轰炸机一般都配备极强的自卫火力,形同刺猬一般,密集的编队,最大限度的确保了自身安全。飞机技术不是很成熟和现进之前,轰炸机编队早先是为了利用尾流节省燃料和方便集结,后来是为了战术需要,轰炸机在精确弹药还没有诞生之前是为了使炸弹形成合理散布以覆盖目标,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目标和削弱兵工厂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了造成敌国人员心理上的震慑


冯国强0508


作战飞机编队飞行的目的是保证飞行中能够相互联系又不至于发生碰撞,最主要的是方便指挥控制,作战中的编队还能够保证战机间相互配合,相互掩护,轰炸机一般都配备极强的自卫火力,形同刺猬一般,密集的编队,最大限度的确保了自身安全。飞机技术不是很成熟和现进之前,轰炸机编队早先是为了利用尾流节省燃料和方便集结,后来是为了战术需要,轰炸机在精确弹药还没有诞生之前是为了使炸弹形成合理散布以覆盖目标,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目标和削弱兵工厂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了造成敌国人员心理上的震慑。


csw的号


二战时期,盟军的B-17轰炸机群是没有战斗机做护航而单独执行轰炸任务的,为了应对德国的战斗机拦截,盟军轰炸机只能全凭自身火力跟德国战机空中格斗。但是因为轰炸机自重问题,自然在目标过大和机动性上吃了大亏,损失惨重。

后来盟军经过实战总结经验,认为B-17轰炸机呈密集状编群飞行,可以集中火力形成弹幕,能瞬间将德国来犯的战斗机逐一秒杀,这就是盟军著名的“空中堡垒”战法。一时间把德国战机都打蒙圈了,德军战机连再想靠近盟军轰炸机群都成了难事。但是好景不长,德国空军又改用近炸引信火箭弹进行高空投弹,专挑盟军轰炸机群的中间开花,庞大的载满弹药的轰炸机在爆炸的瞬间,不是引爆了伙伴轰炸机,就是驱散了轰炸机群,让损失率又暴涨了起来。

经过如此几番较量之后,终于让盟军突然醒悟,拿轰炸机跟敌方战斗机格斗本来就是一个亏本买卖。从此以后,用战斗机去夺取制空权之后,再让轰炸机登场就成了各国公认的战术,一直延续至今。


老兵带我学军武


因为早期的轰炸机没有精确制导,投弹命中率很低,只有大约2%左右,所以需要通过增加投弹数量来抵消命中率不足。这种轰炸方式直到海湾战争时候还在使用,美军就是用b52编队执行地毯式战略轰炸,使用这种轰炸方式可以直接摧毁一个特定区域,而不至于漏过一处地方。

在早期轰炸中有两种轰炸机,一种是类似于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这种战机有点类似于前线支援战机,功能类似现代武装直升机,这种战机载弹不多,航程短,但是由于俯冲轰炸,投弹距离只有大约50米左右,命中率很高。这种机型可以编队出击,直接参与大规模轰炸;也可以单机出击,作为陆航战机使用,支援前线部队。

另外一种是平飞轰炸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轰炸机!这种战机由于载弹量大,航程远,机体很大,机动能力差,在低飞状态下很容易成为地面轻重武器的靶子。所以这种战机的飞行高度很高,投弹高度很高,往往投弹之后炸弹还要往前飞好几公里,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命中目标,有2%的命中率已经很高了,基本上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所以才要使用地毯式轰炸,地毯式轰炸要算准投弹密度就得编队飞行跟算准投弹时间间隔。


优己


见过鱼群,鸟群吗?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鱼在觅食或洄游的时候很容易被捕食,没办法只有靠数量在一起才能生存下来,鸟也是如此,因此轰炸机在一起也是为了提高生存率,和对目标的大规模打击能力,才能完全摧毁目标,由于飞机多,防止互相碰触,就得有一定的队形,就得编队,不管是什么飞机只要超过两架,你就得编队,否则不堪设想,现在的飞机也是如此


善子75


当时自卫火力编队更强。。!


军统60


过去没有大型轰炸机,小型轰炸机集群可进行地毯式轰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