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住房變遷」從“有住的”到“住得好”,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樂

「热词·住房变迁」从“有住的”到“住得好”,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乐

改革開放40載,雅安的城鄉面貌發生了鉅變,老百姓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從單位分房到集資建房再到購買商品房,老百姓的購房方式發生了變化,住房形態也從“筒子樓”到“單元樓”再到“商品房”,不斷升級換代,居民住房完成由住房緊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華麗蛻變。

「热词·住房变迁」从“有住的”到“住得好”,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乐

四次住房變遷

住房形態不斷升級換代

1965年出生的張友明,是“老雅安人”。1989年,張友明剛到單位工作,“當時剛剛參加工作,是由單位安排的住房,住的房子一層樓有一條長走廊串聯著許多個單間,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公用的,空間十分緊張。”回憶起那個時候的住房,他還歷歷在目。

「热词·住房变迁」从“有住的”到“住得好”,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乐

雨城區錦繡華庭小區,是災後城房重建項目,也為公租房提供了部分房源。(張毅 攝)

1992年,他和愛人結婚,單位分給他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兩居室。“獲得單位福利分房的機會後,根據工齡、單位優惠政策等,我花8000元左右‘買’下了這套房子,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張友明說。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我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住房分配完全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房屋、房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雅安老百姓的購房方式慢慢發生改變。

“21世紀初期,單位開始集資建房,我們一家的住房條件也得到再度改善。”張友明回憶,他們一家搬到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裡,有三個臥室,廚房、衛生間的設計也更寬敞,小區有一些基本設施;這類房屋的樓層普遍不高,和現在的老小區商品房比較接近,“感覺這樣的住房條件已經非常不錯了,居住空間得到較大的擴展。”

時代在變遷,城市在發展,商品房市場不斷壯大,全面提升人們的“居住體驗”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新使命。而隨著我市城市不斷東拓,商品房建設規模也越來越大,樓盤也越建越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再次得到較大的提升。

去年,張友明經歷了第四次住房變遷。他和妻子用多年積蓄付了首付,並申請公積金貸款,在姚橋新區購買了一套商品房。房子擁有電梯,小區有綠化、游泳池、籃球場、地下停車場等設施,有專業的物業管理和安保服務,一家人住進了現代化的標準小區。

從住單間到電梯公寓,一路走來,張友明切實享受到雅安城市經濟發展的紅利,享受到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他說:“過去從未想過會有這麼好的條件。改革開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鼓起錢袋子,幸福已經成為百姓生活的主旋律。”

住有所居居有所樂

多元供應體系逐漸完善

改革開放後,住房制度開始推行市場化改革,1998年後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商品住房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對於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也一直是政府的民生工程。

自2007年實施住房保障工作以來,我市已累計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共計12438套,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分配惠及9835戶家庭。2009年至今,全市共改造各類棚戶區37450戶。

昔日的連片破舊棚戶區正在消失,一批批搬遷群眾住進規範化管理的住宅小區;公租房分配政策,減輕新就業職工、低保低收入等群體生活壓力,老百姓日子更有盼頭。

市區某單位新就業職工張淼是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一室一廳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要300多元。房租減少了,經濟負擔也相應減少。”張淼表示,她所在的公租房小區,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房租比市面上便宜,生活開支小了,生活質量也有所提升。

在市區雅州大道旁的魏家崗棚改房小區,昔日連片破舊的棚戶區如今呈現出高端住宅小區的形態,小區擁有綠化、地下停車庫、羽毛球場等設施,安保和物業服務也一應俱全。

“幾年前,不敢想象能夠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魏家崗小區住戶郭明說,他家過去是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老式房屋,一家5口擠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憑他和妻子的微薄工資,根本買不起商品房,“遇到棚改政策,讓我們這些買不起房的家庭也有機會住上新房子。”

改革開放40載,從雅安老百姓的購房方式和住房變遷中也能感受到發展的偉大成果,也能感受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遷。40年春風化雨,40年跨越騰飛,在改革開放的助推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日新月異,走向美好。

記者:柳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