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之后永辉也入局了 后拼多多时代社交电商三大趋势

李成东做了一个《2018最佳TOP10电商投资机构评选排行榜》的榜单,这个榜单由几百名投资人和企业家共同投票评选所出。

苏宁之后永辉也入局了 后拼多多时代社交电商三大趋势

对投资机构的排名我不感兴趣,倒是透过这份榜单,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入选这份榜单的投资项目,超过一半都是社交电商(或者涉及了社交电商项目),比如享物说、贝贝网、每日优鲜、拼多多、美菜网、云集、良品铺子、有赞等。

这说明即将过去的2018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交电商之年,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几十家社交电商平台,这一年频频的刷屏我们的社交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引起多方关注。

无独有偶,2018年12月27日下午,我赶赴苏宁北京总部,参加苏宁的2019年货节活动,也注意到苏宁给了旗下社交电商业务---拼购,一个单独的分享时间,并且宣布苏宁生态中8大核心业务联手赋能拼购,支持拼购的发展。

苏宁之后永辉也入局了 后拼多多时代社交电商三大趋势

有意思的是,苏宁的社交电商业务因为有线下店的支持,玩出了新花样。比如从明年1月18日开始,苏宁小店也将加入这个赛道,上线社区拼团服务,全国招募100000个团长。苏宁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店虽在行业“后发”,但凭借社区场景的布局优势,必将“先至”。

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几乎在同时,永辉超市也宣布进军社交电商。永辉的玩法和苏宁旗下苏宁小店类似,前期主要在深圳、广州等地试水。其社区团购目前正主推一款车厘子单品,团购价为299元,两人即可成团,预售团购时间从12月24日持续到1月10日。对团长的基本要求是附近要有永辉超市,系统会给团长生成专属链接。

再加上京东的拼购,阿里的微淘,以及宠宠欲动的抖音.... 社交电商一年之内在中国大地全面开花,各类表现形式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并且我自己这一年走访了很多农村地区,深刻的感受到,各大电商巨头觊觎多年但死活深入不进去的农村市场,也被社交电商们在短短几个月内“攻陷”。

总结2018年的社交电商发展情况已经意义不大,我更想和大家探讨2019年的社交电商几大趋势,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效率大于规范到规范大于效率

2018年,我的文章中有很多篇分析了社交电商,在我看来,社交电商能够爆发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从受众(看客),升级成了变革的参与者。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后,成为了使用者和参与者,通过社交网络,他们的主动性被发挥了出来。

社交电商的成交方法论其实很好理解,我之前也讲过:我们的用户以自然状态分享购物信息到社交网络,引发自然、真实的互动,引起好友的点击、阅读、购买兴趣,从而产生口碑传播、产生流量、购买等结果,潜在消费者从社交网络中流转到电商。

当然今天我们不讲社交电商的爆发和其存在的科学合理性,而是爆发过后呢,将会迎来一个什么变化?我认为之前效率大于规范的时代已经结束,转而进入规范大于效率的时代。

这两年社交电商的发展速度简直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同样频发的问题也可以用“爆炸”来形容。货不对版、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山寨侵权.....等等层出不穷。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口碑的表现,走出了相反的曲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在于各家都在拼命的扩充规模,忽视了品控,或者将品控至于发展之后。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好不容易迎来的良好局面将会迅速的被葬送。

社交电商除了“低价地质”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涉嫌传销”。今年以来,我的每篇关乎社交电商的文章发表之后,总有人告诫我“不要为传销站台哦”,一开始我会耐心的给他们解释社交电商的模式和传销的区别。

后来我也发现的确有不少涉嫌传销的项目,打着社交电商的旗号,招摇过市。对此二者,我们要区分来看,既不要因为恶意揣测伤害了真正给用户提供价值的平台,也不要因为放松警惕而让那些不法项目进入媒体版面。

总之,效率大于规范到规范大于效率,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调整趋势。等到调整结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规范即效率”的阶段。这,是我们以后要分析的话题。

两手都要硬抓:商业实现+践行社会责任

零售的本质在高效的流通,然后盈利;社交电商的本质在于调动群众参与流通,然后盈利。

社交电商由于其天然的属性(非标准化、非强品牌化商品为主),成为了各地农特产品的上行渠道,随着规模的扩大,扶贫效应就凸显出来。可以预计,新的一年,在商业实现之外,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扶贫将成为社交电商的主旋律。这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而且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拼多多、贝店、每日一淘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我之前的文章已经阐述多次,这里篇幅有限,不再叙述。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从拼多多到贝店:社交电商裂变式爆发的因素何在?》、《每日一淘的另一面:助力农产品上行包村到户精准扶贫》等文章。

而且相比传统电商的帮扶模式,社交电商探索出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新模式。比如贝贝集团旗下的贝店很显然看到了此节,近一年来,贝店先后与陕西杨凌、河南三门峡、河北故城、湖北恩施、贵州黔东南等多个区县展开合作,发挥社交电商的网络和资源优势,实践出了一条“社交电商+技术培训+消费扶贫”的电商助农新模式。

还有云集打造新“农民企业家”也很有意思,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1000名新农人,打造100个乡村振兴新农人扶持样本,将农村最稀缺的人才和品牌资源留在当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

由大到小一轮回 终将回归巨头的棋局

中国最早做社交电商,或者说中国最早大规模做社交电商的平台是哪家?不是别的,正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做了一个淘江湖。2009年,淘宝网推出社交平台淘江湖,运行了两年后正式将淘江湖和淘宝融合,轰轰烈烈的开启了社交电商的布局。然而很多年过去了,“社交的归社交,电商的归电商”,淘江湖一直没有帮助阿里完善社交电商的闭环,逐渐成为了鸡肋般的存在,被阿里从战略上放弃。

10年前在中国互联网兴盛一时的社交电商概念,就此陷入了多年的疲软期。

此后的参与者不再是阿里这样的巨头,而是我们从业者都未必听过的中小创业者,直到这两年拼多多的异军突起并且大获成功,社交电商又重归大众视野。

到了今天,拼多多之外,还有贝店、云集、每日一淘、小红书、美家优享等“小平台”,又通过社交电商的发力,短期内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一批年交易额百亿级的平台短短一两年内诞生。

拼多多以及上述平台的成功,又让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睡觉不踏实,于是乎这些巨头们纷纷推出自有的社交电商平台,和这批曾经不起眼的后起之秀们同台竞技,比如京东和苏宁的拼购业务。

如此,我们可以做一个论述:从大公司到小公司,再到大公司。社交电商在中国发展10年,正好走了一个轮回。

那轮回之后呢,是继续轮回还是有新的变化。我认为有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2018年密集的爆发过后,到了2019年,社交电商不大有新的机会了(这里说的是继续诞生百亿以上新交易平台的机会),这两年发力取得一定成绩的拼多多和贝店、云集、每日一淘、小红书、美家优享等,再加上阿里、京东、苏宁、美团等巨头,共同组成了棋局的玩家,新的创业公司丧失了参与核心竞争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