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今天的文章比较长,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静下心来读一读,为更优秀的孩子,也为更合格的自己。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今年年初,一篇《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父母不明白,为何孩子会变成这样?孩子同样痛苦,谁愿意有家不回,不与父母联系呢?

这篇控诉文让我们看到了“控制—被控制”的亲子关系会给彼此造成多大困扰。很多父母始终将孩子视为弱小的、不自主的、不独立的家庭附属品,以前的用力过猛,导致了日后的无计可施。

在孩子的成长期,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藏着父母难以察觉的问题,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也放弃沟通。但终究会有一个爆发点,将长久的问题暴露出来。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丧偶式”育儿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今年,“丧偶式”育儿颇为流行,它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有一方很少与孩子沟通(一般是父亲),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不管不问,孩子就像活在单亲家庭中一样。

经常有妈妈在朋友圈吐槽爸爸:

“自从生了女儿,我的生活就突变为儿女双全,我老公就是那个大儿子。”

“抱起儿子就说手疼,打起游戏全年无休。”

更有8岁孩子用压岁钱买爸爸一天的陪伴。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有研究显示,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父亲伟岸的形象、坚毅的品格往往影响着下一代的子女。

爸爸们,请不要再错过孩子的前半生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少年说》孩子天台喊话父母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今年,一档名为《少年说》的节目在网上引起热议。在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不乏对家长的“吐槽”。

在这档节目中,有孩子哭诉:“孩子不止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也有孩子对爸爸妈妈说不要再冷战了,还自己一个温馨的氛围。

这些天台喊话,给了很多家长一个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00后表达自我的勇气。

希望这些孩子们鼓足勇气在众人面前讲出的小困扰,能真正被家长听进去,形成有效的沟通。也希望家长能在生活中,主动引导孩子说出问题,让喊话成为一种日常。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感谢贫穷”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高考录取季,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感动了无数人,它出自一名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孩王心仪。

在文章中,王心仪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贫穷值得感谢吗?其实,与其说她在感谢贫穷,不如说是感谢自己摆脱贫穷的决心,以及自己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能力。

而站在父母的角度,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孩子内心有力量、面对逆境也保持前行动力,拥有改变命运的学习能力,内心充满富足感是其一生的财富。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开学三天退出家长群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9月的开学季,一篇《开学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成为网络热点,再一次控诉了家长群这一21世纪版的“宫斗现场”。

不少家长坦言,家长群变身“马屁群”“炫耀群”“攀比群”,成了一种隐形负担。

而要维护一个让人舒服的家长群,想必每个家长都有以下两种意识:

界限意识:界限意识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以及家长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是每个身处家长群的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但对他人而言呢?适可而止,如果用力过猛,就会越过边界,给他人造成困扰。

规则意识:微信群算是一种网络公共场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应该有基本的德行。任何让人感到愉悦的交流背后,都应该怀着基本的尊重,发言之前要思考自己的发言是否对大家造成了困扰,是否带来了隐形的压力?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9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这份在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325个区县的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和班主任的调查显示,学生视“父母”为最崇拜的人生榜样,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温暖的家”,部分家长离孩子眼中的“好父母”还有一段距离:言传身教不完全一致,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

调查报告显示,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高于对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的关注,但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与关注度成正比,有三成四年级学生、近五成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较少卷入自己的学习生活。

对学习的过度关注和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关心不足,导致部分家长不尊重孩子,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

这种情况到八年级更加明显。青春期的孩子更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内心,家长应该更重视亲子沟通。但现实却相反,八年级家长几乎每天花时间和孩子谈心的比例相比于四年级下降了14.5%。

这一错位是导致青春期亲子冲突增加、亲子亲密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班主任表示家校沟通存在困难,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全是学校的责任,仅两成家长与班主任谈论家庭教育,可见家校共育指导服务亟待完善和拓展。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陪写作业综合症”刷屏朋友圈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生活中一大“送命题”就是陪写作业。要不要陪写作业?如何陪写作业?总会引发史诗级的热议。

秋季开学不久,10月的朋友圈先曝出两份“陪孩子写作业,大人急到送医院”的特殊“病历”,某五年级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急到心梗住院做两个支架。

11月,南京一位33岁妈妈被孩子写作业“太磨叽”气到“脑梗塞”住院。不少家长在两篇文章下评论说“深感同情”“找到了组织”。

还有爸爸辅导11岁儿子写作业被气到咬伤儿子、一年级女娃的父亲陪孩子写作业时捶桌子捶到右手骨折,甚至有家长开始在朋友圈“抛售”孩子:不要房不要车,礼金嫁妆全都送!只求“亲家”现在就来辅导孩子作业,把未来的儿媳领走!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种种“陪写作业综合征”的诱因,固然有作业过多、过难的客观现实,也与家长期望太高、耐心不够,用大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等家庭教育失误有关。

陪写作业的重点应该是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辅导作业时,应与孩子共同发现学习的乐趣,以鼓励和忠告为主。

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建立一种非监督式的合作方式,孩子每天报告自己的作业情况,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有什么难点,需要什么帮助。家长在约定的时间之后,去检查和辅导。

同时,学生“减负”不该给家长“增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家长提供更多支持。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5岁孩子简历长达15页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11月,网上流传起了一份5岁孩子的简历,这份简历长达15页,有网友调侃,这都是一部“自传”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简历从7个方面展现了“牛娃”的历程。这份简历一出,立马引起了许多人的焦虑。同时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教育值得学习吗?

个体具有差异性,要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而教育具有长久性,好的教育更多的是长期的均衡状态,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照搬什么育儿“模版”或“清单”。

请给予孩子多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精彩的过程才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放烟花庆祝考7分,学渣儿子来报恩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11月,“父亲放烟花庆祝儿子考7分”感动了许多人。因为孩子之前常常考0分,这次考了7分,以资鼓励。通过家庭鼓励,孩子已经从考7分进步到考了57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比起那些被“学渣”孩子气到生病的家长,这位家长可以说是非常“小清新”了。用这种方式给孩子鼓励,仿佛美剧中的温馨氛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来获取认同感,获得前进的动力。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自己跟自己比,多考一分也值得庆祝。

同月,一位985硕士母亲的信《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刷爆全网。

她放下了对孩子成绩不佳的焦虑,看到孩子身上勤劳懂事善良的美好品质,也冷静思考学习的意义。

她在信中暖心地写道:“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这是不对的。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

我们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应该欣然接纳平凡。

若能安于平凡,健康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做人原则,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平安到老。

我想这才是作为父母,最期待孩子拥有的未来吧。“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湖南12岁男孩弑母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12月2日,湖南省某镇一名12岁的男孩吴林,因不满母亲管束自己抽烟,持刀将母亲砍了20多刀,残忍杀害。

事后,小吴将菜刀扔到鱼塘里,换下有血迹的衣服,淡定地和两岁的弟弟在一起,还假借母亲的名义向班主任请假。因小吴不满14岁,没有被拘留。

一个12岁的孩子置亲情和伦理于不顾,残忍杀害亲生母亲,之后也没有任何难过或悔罪的表现,甚至还认为“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我就是恨她”。

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和反思,有人认为国家立法应当调整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有人指出他有反社会人格。

的确,小吴的残忍和事后的从容,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说地狱之路,必有撒旦指引,那么小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罪恶的呢?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我们注意到“小吴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他母亲是这两年回老家生二儿子才开始带他”“这孩子习惯不好,喜欢偷别人钱物”“他经常找他妈妈要钱”“不高兴就打他妈妈”“他平时不怎么爱和别人交流,比较沉默”等细节。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在成长中的缺席,尤其是父爱缺失,让天性本善的孩子最终将手伸向了罪恶之果。

他曾写过一篇作文《爸爸,我想对您说》:

我一想起自己在家的那一天,泪水就糊了双眼。那天妈妈上夜班了,走的时候特别交代您:“不要让孩子一人在家。”

妈妈上班以后,您就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铃、铃、铃”,电话铃响了,您三步并作两步奔到(电话前),电话里传来令我厌恶的声音:“哎,三缺一,就差你了。”

那时候我恨不得把电线剪短,恨不得把电话砸碎,可您的脸上却满是笑容,三两口把饭吃完了,把碗筷一扔说:“我走了,你洗碗吧!”我对您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您就别出去了,就这一次。”

您满脸的笑容不见了,说:“小孩子懂什么!”

等了一会儿,“吱”的一声门开了,您终于回来了,您疲惫地躺在沙发上,这时电话又响了,您穿上大衣,又走了。

爸爸我想对您说:“您少打麻将吧!我失去的爱太少(多)了。”

小吴的悲剧让我们有种不可承受之痛。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就从父母依法履行监护人职责开始,从自己陪伴、养育孩子开始。

这一年,你和孩子相处得如何?2018年中国家庭教育10大热点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