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是漢武帝上臺後就為自己找的一條超級後路——修建大型陵墓。這座大型陵墓的修建直到漢武帝死才宣告結束,其規模之大、氣勢之宏偉,唯秦始皇的驪山陵墓可以相媲美。但修建之初,這裡位置偏僻,交通不太發達,是全國人口密度較低的地方。漢武帝把自己的茂陵選擇在這塊風水寶地後,便一心一意想把茂陵地區建設成“富強、民主、獨立、自強”的一座“小香港”似的城市,主父偃的建議正和漢武帝對茂陵進行“招商引資”的戰略目標不謀而合。於是,主父偃的建議一出,漢武帝便下了一道詔書,各郡各戶,凡個人私有財產達到三百萬以上的“富翁”,限期搬到茂陵,留頭不留家,留家不留頭。

漢武帝在茂陵建自己的陵墓,而全國的大大小小的富豪們卻舉家千里大遷徙地到荒涼陌生的茂陵來為自己建“別墅”。自然有很多人心裡不樂意了,但大多數富豪卻敢怒不敢言,畢竟誰都不敢拿自己的腦袋來開玩笑。
眾人都不敢,但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這個人的名字叫郭解。
郭解之所以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因為他大有來頭。郭解,河內軹縣(今河南濟源縣南)人,世代都是“大地主”,有錢有勢,人稱“關東大俠”,是方圓數百里有名的重量級人物。家裡的錢據說可以用屋來堆,手中的權勢也不容小視,據說跟朝中的衛青“交往甚密”。
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南,突然要搬到茂陵去,郭解當然不樂意了。於是他便找到衛青,請求衛青幫他說說情。

衛青得了好處,自然要為人家辦事了,於是就請漢武帝通融一下,並且給漢武帝的話是郭解家裡很窮,不屬於搬遷之類的人。
衛青原本以為這樣可以“矇混過關”,但不料漢武帝不是那麼好含糊的,他幽幽地反問了一句:“能請得大將軍為他說話的人,難道會是貧窮寒酸之輩嗎?”
就這樣,衛青的求情失敗後,郭解一千個不心甘、一萬個不樂意地上路了,到了茂陵,也不知是出於對上級政策的不滿,還是為了打擊報復,總之郭解搖身一變,由富翁變成了了黑幫的老大,把“為富不仁”四個字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鑑於茂陵搬遷過來的都是“大腕”級別的人物,再加上又是漢武帝直接管轄的“直治區”,郭解縱有三頭六臂也沒敢“造次”,他敢“造次”的地方是他的老家軹縣。郭解人搬到了茂陵,但手下的人卻在軹縣,但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身在茂陵心在軹縣”。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 目無王法,想殺就殺;
2. 武力辦事,明搶暗奪;
3. 強佔民女,司空見慣;
4. 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隨後郭解的惡名遠播,漢武帝也不斷接到有人舉報郭解的罪行。漢武帝就令縣官下達了八個字的指示:“嚴加調查、嚴肅處理。”但調查來調查去,處理前和處理後都一個樣,縣官給漢武帝的回覆更加簡單明瞭,四個字:郭解無罪。
OK,連管郭解的“父母官”都說郭解無罪,郭解是個好人了,漢武帝也沒話說了,只好對郭解狀告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事情到這裡,眼看就沒有什麼波瀾可言了,漢武帝在長安做他的大漢皇帝,郭解在軹縣做他的“土皇帝”,咱們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都相安無事。但囂張的郭解不會想到,他的一次“無意”之舉,卻使得他的“井水”犯了漢武帝的“河水”,從而引來了漢武帝“龍顏大怒”的殺身之禍。
事情的起因是郭解無意中殺了一個人,如果在平時,他這個土皇帝殺一個人、草菅一條人命那是連眼都不眨一下的小事,但這一次卻是例外,他殺死的是一個儒生。漢武帝重用的主父偃、公孫弘等人都是儒生出生,所以說此時的儒生都是漢武帝身邊最親近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自己人”。都說打狗得看主人,郭解這一次無疑只是看到了“狗”,卻沒看清狗背後的“主人”。這個儒生只不過是說了郭解幾句壞話就遭到“割舌之刑”。
太歲爺頭上動了土,漢武帝不能再袖手旁觀了,再次下令有關部門對這件事進行“嚴加調查、嚴肅處理”。漢武帝滿以為這次縣官一定會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然而,縣官的回覆還是那四個字“郭解無罪”。這不是明擺著“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縣官忽悠了漢武帝一次就夠了,這第二次忽悠終於引火燒身了。
正在這時,一朝丞相公孫弘站出來了,他已對漢武帝的心裡想法“洞若觀火”,於是他主動請纓去軹縣調查這件事。
丞相願意親自出馬,漢武帝當然願意了。不久,公孫弘回來了,把一大堆收集而來的郭解的罪狀交給了漢武帝。隨後的事就沒什麼懸念可言了,郭解不但死有餘辜,還株連九族。
閱讀更多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