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华人寿,还有哪些公司上过银保监会黑榜?

监管合并半年后,昨天银保监会公布了合并后对险企开具的首张罚单。

一直坚定走在转型路上的新华人寿领到这张“保罚1号”罚单——银保监保罚决字〔2018〕1号。

原因在于欺骗投保人、编制提供虚假资料、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费率三大问题,处罚金额达227万。

同时,银保监会官网还公布了6张监管函,分别指向了安心财险、众诚汽车保险、中邮人寿、安诚财险、泰康在线、百年人寿

具体问题如下:

除了新华人寿,还有哪些公司上过银保监会黑榜?

(6张监管涵具体细节)

一、都有哪些保险公司上榜过“黑名单”?

对于18年的第一张罚单,多少让人有些瞠目结舌,堂堂老牌保险公司之一的新华人寿呢,竟然上了黑榜。

其实每年保监会都会对保险市场各个机构,各项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无论公司规模大小,一视同仁,而且自从银监会与其合并后,监管方面更称得上严上加严。

不然你以为银保监会爸爸是吃素的吗~

下面,小叮当本着八卦作死的精神,给大家扒一扒除了新华保险公司,还有哪些公司也被处罚过。

远的不说,主要说一说今年上半年的情况:

除了新华人寿,还有哪些公司上过银保监会黑榜?

全国保险监管系统累计在官网公布了638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原中国保监会公布了24张,各地保监局公布了614张。

其中,受处罚金额最高的是人保财险,为1291万元;平安产险位列第二,为618.5万元;太保产险位列第三,为473万元。而这些公司有不少我们眼熟的大公司。

二、针对消费者,主要问题有哪些?

其实,我们总结下来发现,以影响消费者直接利益为前提,这些被罚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通病,比如说:

1、条款不实描述,避重就轻

销售人员和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故意夸大保险责任,描述上其实与保单的条款规定并不一致,而且但凡涉及到理赔这些关键性问题,更是直接忽略,一切以产品卖出去为大,并没考虑客户的利益。

2、未被要求进行如实健康告知

还有一些销售人员,一方面为了成单,一方面或许自己本身都没有正确了解如实告知的意义,会误导客户进行健康告知。

比如投保前有关身体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反而会回答“没什么影响、问题不大、不用告知……”,导致最终不仅出险后无法顺利得到理赔,还让客户自己背了刻意隐瞒的锅。

三、消费者能从自身做些什么?

在这里,小叮当想对大家苦口婆心的再多说几句,买保险这件事真的别犯懒,虽然很多小伙伴觉得保险可能不好理解,但毕竟也是一份花钱买回来以防后患的保障,一缴纳就是几十年,一定要用过心之后再做决定。

以下几点就要特别留意:

1、大小公司都一样

很多人会盲目信任大公司,像新华、平安、太平这些很多消费者比较认可的老牌保险公司,都出现过问题,看起来似乎有些打脸。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虚假宣传,大小公司都有。主要原因不关乎产品条款,而关乎公司宣传和卖你保险的人。这样的宣传方式都存在,这样的人各个保险公司也都存在,避免不掉。

如果你面对大公司就盲目的信任,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极有可能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保障。

2、保险代理人vs保险经纪人,选哪个?

不能盲从信任保险代理人。

记得福禄康瑞炒3天停售的时候,被保险代理人一度刷屏,吹嘘自家的产品有多好,甚至虚假宣传要限时抢购。其实真相是产品无功无过,没有吹嘘的那么好,也没有被diss的那么糟。

只不过一些吹嘘产品的代理人觉得这个产品好,是因为公司告诉他这个产品好。他并没有自己的认知,不管产品实际什么样,他都会说好。

对于很多只接触过自家产品的代理人来说,大多数人都困于自己的认知局限当中。那对于我们很多不够了解保险的朋友,能做的就是不要孤注一掷,可以选择保险规划师了解不同的产品,比如来找小叮当啊~

3、亲自研读条款

还有很多情况是这样,消费者经销售人员的讲解后,对条款的大方向理解是对的,但对于细枝末节,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自己却没有再负责的过一遍。

拿百万医疗为例,一般会有1万的免赔额,且适用的医院必须是二级及以上的公立医院,而且并非所有的住院费用都能报,比如中医治疗方式就不能。

如果亲自过一遍,至少会加深印象;如果没仔细看,想当然,影响理赔的几率就会变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