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庫存跌回七年前,現在該不該買?

易居研究院發佈8月百城住宅庫存報告。有媒體報道,截至2018年8月底,易居研究院監測的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2259萬平方米,環比減少0.3%,同比減少7.2%。當前全國100城庫存規模相當於2011年11月的水平,即庫存規模回落到了七年前的水平。

首先,我想帶各位看一下,近些年的宅地出讓和成交情況。

為什麼要關心土地市場?道理很簡單,有多少宅地供應,決定未來市場預期;具體成交多少宅地,決定未來真實住宅供應。

而這兩點,對於開發商來說就是房價大概怎麼定,未來怎麼拿地?譬如拿還是不拿,拿更少還是拿更多?

對於購房者、投資者來說就是,房價到底是漲還是跌?

可以發現,全國宅地供應從2011年到2013年一直處於爬坡狀態。供應從2011年的55346.01萬平米,增加到2013年的130772.39萬平米。 

2年時間,增加了一倍多。接著也掉很快。

2014年全國宅地供應一下子滑坡到103554.17萬平米,還不如2012年。然後2015、2016年一直滑坡,到2016年供應已經不到7億平米。

數字太長、單位太小、小數點太多,下文開始,我用億平米做單位。

02

直到2017年,在中央強力調控,要求增加供給壓力之下,才艱難回到8億平米出頭的宅地供應。這比高峰期依舊低了5億平米。

想想這是怎麼概念?供應不代表成交,但已經很說明市場預期。

2011年,我國宅地成交3.4億平米,到了2013年攀升到近10億平米。接著,經歷了2014-2016年,連續3年的下滑。到2016年時,全國宅地成交僅有5.25億平米,別說和2013年沒法比,也遠不如2012年的7.56億平米。

同樣,在中央強力調控,要求增加供給壓力之下,2017年我國宅地才回升到6.55億平米,但依舊不如2012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據是比較靠譜的。出自國信房地產信息網,由智研諮詢整理。國信房地產信息網,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的專業性信息網站,主要面向政府和社會單位提供宏觀經濟和房地產方面的信息和數據服務。

正如易居相關研究員所說的,“2018年8月全國百城庫存水平繼續下跌,充分說明當前庫存市場正步入到‘缺貨’階段。這也說明庫存市場的基本面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土地流拍也好,地價也好,更多是影響未來房價的預期。而去庫存基本結束,卻是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其對房價的影響。

這還得從2014開始去庫存說起。

2014年的樓市有點涼涼,開發商降價,業主不服抗議,甚至出現了斷供棄房的現象,各地的庫存量更是大得驚人,樓市進一步被看空。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2014年,呼和浩特率先“取消限購”。

有媒體統計,半年左右,當時全國47個限購城市,共計42個城市取消限購,只有北上廣深及三亞5個城市堅持限購。

隨後樓市從調控走向放鬆,再走向刺激去庫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