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地球曾出現五次生物滅絕,第六次早晚會出現,或包括人類

曾聽過一句西方諺語“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情,除了死亡和稅金以外。”但稅金能夠利用漏洞逃脫,而再多的計謀也逃避不了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終結點,對任何事物都一視同仁,物種和個體都是如此。根據不完全估計,曾經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有99.99%到如今都已滅絕,而所有現存物種,也註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滅絕,當然這其中或許包括人類。

科學家:地球曾出現五次生物滅絕,第六次早晚會出現,或包括人類

科學家曾通過研究表明,在過去五億年間,至少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在短時間之內完全滅絕。 但什麼因素讓一個物種會迅速或者更容易滅絕呢?科學家在記錄物種滅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而要確定導致物種滅絕的過程卻難得多。

藉由近代的生物滅絕案例,科學家以及生物學家觀察到一些顯而易見的關鍵。例如種群數量減少就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某個物種的個體數量減少會導致基因多樣性減少,對於隨機的災難性事件也就更不具備抵抗力。當一個物種的剩餘種群太少太弱時,哪怕是一場自然災害,例如森林大火或山洪暴發等,對動物來說都會是滅頂之災。古生物學家發現,地球上幾乎每次全球氣溫大幅上升或下降,就會導致大量的生物滅絕。另外性別比例失衡都是其造成徹底滅絕的原因。近代發生的物種滅絕事件受到人類的關注,類如渡渡鳥、袋狼等生物,都是於近代出現滅絕。

科學家:地球曾出現五次生物滅絕,第六次早晚會出現,或包括人類

很顯然,無法預測的災難事件是導致生物大滅絕主要原因之一,最好的例子就是白堊紀晚期的天外隕石撞擊,這次大撞擊,不但改變了地球大陸板塊,也造成包括恐龍在內的約75%的生物滅絕。因此,“適者生存”這句話恐怕不完全正確,更精確的說法或許是“幸運者生存”。

除了自然災害因素外,還有另一個造成物種滅絕的因素。科學人員發現化石和活軟件動物的代謝率與滅絕機率有關。代謝率意為個體吸收和分配能量的平均速率,代謝率高的軟件動物比代謝率低的軟件動物更容易滅絕。也就是說,除了“幸運者生存”之外,“懶惰者生存”似乎也說得通。在哺乳動物和果蠅中,較高的代謝率也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代謝率與許多生物特質連結,包括生長率、成長週期、最大壽命和種群數量大小,這些特質也是抵抗滅絕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地球曾出現五次生物滅絕,第六次早晚會出現,或包括人類

除此之外,當掠食者或競爭者的數量增加或主要獵物滅絕時,很可能間接導致另一個物種群體的滅絕。

令科學家擔憂的是,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遠遠稱不上是背景滅絕,而是朝向第六次大規模滅絕的方向發展。如果人類想保存未來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就必須迅速找出每個物種有多容易滅絕的答案。當然,這其中依舊包括人類!

科學家:地球曾出現五次生物滅絕,第六次早晚會出現,或包括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