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误解,还有两种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大龄青年男女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很多家庭也正是因为没有孩子而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的本意并非如此,只是我们多年来的一种误解而已。

人人都知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误解,还有两种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孟子原文里能够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由此可见,孟子的原话里,并没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虽然孟子的话被曲解了这么多年,但这也体现出了古代文化上的必然性。在古代文化中社会秩序是由氏族家长制所维系,因此家族血脉的延续关系到了财产的继承以及家族关系的稳定。如果无后,这一系列的家族秩序就会被打乱。因此在“忠孝”为标准的封建时代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也就有了无上的魔力。无论是世家还是平民,都以“无后”为耻,从而也造成了很多家庭与女子的不幸。

人人都知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误解,还有两种不孝是什么?

那么“不孝有三”的另外两个含义是什么呢?汉代人赵歧所著的《十三经注》中说道:“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意思是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而正是在赵歧所著的《十三经注》中,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其实这只不过是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已。

人人都知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误解,还有两种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念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所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现代社会中,年青人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如今的年轻人,想生孩子就可以生,丁克家庭也会得到很多的理解和祝福。其实生不生孩子与孝不孝顺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有些老人接受不了年轻人不生孩子的观念罢了。对于这个问题,您会有什么更好的见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