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的拓荒者——記第二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劉紅寧

守望初心的拓荒者——記第二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劉紅寧

每天早晨,我們都能在江西中醫藥大學校園看到一群學生,他們6點半在操場上準時集合,喊著鏗鏘有力的口號,堅持跑步,風雨無阻,沒有假期。這些學生來自“雙惟”實踐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雙惟”學子。而“雙惟”實踐班的籌建、成立、發展,浸透了劉紅寧教授十多年的心血。

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領導及眾多專家學者對“雙惟”實踐班育人模式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這種模式應該向全國推廣,讓更多的高校借鑑。

創辦“雙惟”班的艱難之途

早期下放農村的劉紅寧,過著和當年許多知青一樣的生活。有天晚上,一名孤兒知青問他:“人為什麼活著?”是啊,人這一輩子應該怎樣活才有意義,才能對國家和民族有更大的貢獻?劉紅寧反覆思索。帶著這顆初心,他在中醫藥教學科研道路上一干就是一輩子。1982年從江西中醫學院畢業留校任教,2001年起擔任學院院長,2010年轉任學院黨委書記直至退休。

記者問及他當初創辦 “雙惟”實踐班的情形,他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歷程。

當時的江西中醫藥大學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教育資源稀缺,經費短缺,師資不足。一些高校為創辦精英班,出臺諸多獎勵政策招攬優質生源,如對報考的省高考狀元獎勵20萬元、市狀元獎勵10萬元等等。“我們學校1998年擴招,2004年全校有學生9000多人,可生均經費還不到3000元,並沒有足夠的財力、師資來支撐那一類型的精英班。”劉紅寧說。

一邊是“囊中羞澀”的現實,一邊是“投入產出”的風險,作為一所中部省份的二本院校,如何在不大幅增加辦學經費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因校施策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能?劉紅寧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

雙惟班始辦於2006年9月。“最初我們也是想仿照有的大學,選高考分數高的學生單獨組成一個精英班,開小灶提供特殊的資源,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劉紅寧回顧辦班初衷時說,“醞釀過程中我們也在反思一個問題:學校費了很大勁培養的優秀學生,畢業以後的表現卻不一定優秀。相反,有些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後來很成功。”

劉紅寧和同事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得出一個觀點——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存在“五多五少”:理論多,實踐少;突出精英教育多,面向全體學生少;注重專業素質多,注重基礎素質少;外在激勵多,自我激勵少;注重投入多,注重實效少。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的結論是:在學校裡不應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舍精英班,辦雙惟班。”劉紅寧將辦班理念歸結為“教無類;學為先;重激勵,育特長;促實踐,有思想”,著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學習能力、思維能力。

於是“雙惟”實踐班應運而生,其名稱源自於江西中醫藥大學“惟學、惟人、求強、求精”的校訓。開班至今,一直由劉紅寧親自擔任班主任。歷經11年的長跑,他把自己的知識、精力和愛心,奉獻給了一批又一批的“雙惟”學子,先後有12000餘名學子接受了“雙惟”實踐班的鍛鍊。

2014年,劉紅寧主持的以“雙惟”實踐班為題材申報的《新時期高等中醫藥院校“基礎素質”教育理論創新與“雙惟模式”實踐》問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實現了江西高等教育領域零的突破。2014年9月10日教師節,在人民大會堂,劉紅寧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守望初心的拓荒者——記第二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劉紅寧

大學素質教育的拓荒者

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高校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如何點燃學生內心渴望成才的火種,使學生內在動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讓學生能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呢?

劉紅寧說:“要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關鍵要抓好四方面的培養:專業技能、基礎教育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有太多的困難和理由放棄,但終於挺下來了!”回首雙惟班的磨礪之路,2016級中醫學專業研究生、2011級雙惟班學生劉鋒感慨萬千:寒冬清晨從溫暖被窩起床時的掙扎,酷暑高溫難耐全身溼透的煩躁,因不被理解而遭遇的冷嘲熱諷等等。

劉紅寧發現,培養以意志力為主的心理素質,以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為主的思想素質,以跨學科知識學習應用為主的學習能力,以系統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為主的思維能力等“基礎素質”,對大學生成才成功有重大意義,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基礎作用並決定專業素質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可衍生出學生人生髮展過程中需要的所有素質。

於是,劉紅寧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基礎素質”教育的全新理論和觀點。 “雙惟”實踐班面向全體學生,不設門檻,打破專業、班級的限制,吸引全體學生參加,不因學生起點差異而區別對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活動由學生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日常管理由班委、隊委負責,而班委和隊委實行輪值制,使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鍊,高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學生,增強奉獻意識和管理能力;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養成良好習慣的“四自一養”培養路徑,將良好習慣內化為素質,使學生終身受益;倡導贏在終點的價值取向,追求人生的不斷完善與自我超越。

他率先垂範,知行合一,十年如一日踐行,給學生帶來鳳凰涅槃般的蛻變。

2006級中醫學專業的丁兆輝便是堅持下來的36名本科生之一,他現在是江西省中醫院肺病科室最年輕的醫師。

來自農村的丁兆輝從小性格內向,也無特長,一上講臺更是緊張得說不出話來。“當初,只有雙惟班這個不設門檻的組織願意接納我。在這裡,我收穫了人生最奇妙的蛻變歷程。”如今的丁兆輝,面對記者侃侃而談,“每天的早起、晨練、晨讀,看似千篇一律,卻磨鍊了我的意志,增強了自信,也讓我發現,不努力逼自己一把,就不會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優秀。”

守望初心的拓荒者——記第二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劉紅寧

守望初心的教育情懷

記者問劉紅寧,這麼多事是不是要他親自去做?劉紅寧說:“我覺得首先應該自己帶個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其實奉獻精神的培養,首先是老師自己要奉獻,學生才會從老師身上學到什麼是奉獻。而‘雙惟’班所有的指導老師都是有自己本職工作的,都是利用業餘時間指導學生,沒有多拿任何報酬,學生們心裡非常清楚這一點。也正因為這樣,學生學習了這種精神,所以在奉獻的時候,他們才無怨無悔。”

2018年6月,中國教育電視臺《師說》欄目播出了專題片《劉紅寧:這輩子只做一件事》,兩週時間視頻點擊播放量突破8萬餘次。其中有一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當劉紅寧談及學生肖勇的情況時幾度哽咽。當記者再問及此學生的近況,他停頓了一下,緩緩說道:“肖勇的工作生活情況正在一步步好轉。”

劉紅寧的思緒回到了多年前。雙惟班的學生肖勇出生時難產,曾命懸一線。醫院的產科醫生束手無策,是一位老中醫用銀針扎活了他,但肖勇從此落下了殘疾。他一邊抱著藥罐,一邊艱難求學,終於跌跌撞撞考入了江西中醫藥大學。然而,同齡人的誤解、陌生人的嘲笑,使肖勇內心深處的無助與自卑感如影隨形。

2016年5月29日,肖勇一瘸一拐走向講壇,痙攣的雙手抱緊了話筒。雖然口齒不很清晰,但他一開口,臺下立即響起了會意的掌聲。

這是他第二次登上“雙惟”青年論壇。上一次是在2012年5月的“雙惟”學子證書授予儀式上,當時他以“蛻變”為題,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成長之路,立誓要跨專業考取中醫學研究生。而這一次,他是作為畢業的“雙惟”學子代表返校參加雙惟班創立10週年交流會。

“這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隊友們自信的笑容、熱情的呼喚,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重新有激情燃燒的感覺……”肖勇回顧往事時說。

目前,肖勇在江西于都老家開了一家診所,默默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劉紅寧說,哪天方便的時候會去看看肖勇。

“除了意志力和學習能力,雙惟班還特別注重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劉紅寧說。

劉紅寧的辦公室,珍藏著一件特殊的禮物——一隻放有36根火柴的火柴盒,這是第一屆雙惟班本科生畢業時送給他的。36根火柴,代表著36名雙惟班的學生,寓意雙惟班的老師點燃了他們內心的火種,激發了他們成才的動力。

守望初心的拓荒者——記第二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劉紅寧

記者問劉紅寧,接下來有什麼新的計劃,他說除了科研,正在做的一項課題研究是“精神午餐”:他每週二、週四和學生一起共進午餐,提出一個探討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他對學生的觀點不作評論,主要在於啟迪學生的思維素質和思路邏輯。

36年如一日,在多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劉紅寧傾心付出,收穫亦豐。名和利對於他來說,已經形成不了誘惑。他多次拒絕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些單位的高薪聘請,至今住在老校區的老房子裡,留在江西這塊紅色的土地上。

最令他驕傲與自豪的,是那1萬餘名的“雙惟”學子。在醫藥科研上,劉紅寧是一個拓荒者;在桃李春風裡,他是一個守望者。漫漫歲月,仁心如故。劉紅寧的大愛,猶如春風化雨,沒有止境,更沒有邊涯。◆

文章來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8年11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