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中国居民集体接收“大礼包”——6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志着中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新个税法,纳税人将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并不能直接减免个人所得税,而是要带入公式计算,最后的得数才是个人需要缴纳的税额。
也就是说,个人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收入”—“三险一金”—“5000元个税免征额”—“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需要缴纳的税额。
中国国税总局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
汪蔚青
【按照目前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税幅度因人而异,要看个人的工资收入和能够享受多少附加扣除。家庭支出负担较重,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的人群最获益,大概率享受子女教育、首套房贷、赡养老人等多项专项附加扣除。尤其是扣除各项社会保险费后,月收入在5000-30000元间的中产阶层可以实现较大的减税幅度。】
财税专家建议,在新个税法下,个人应该主动收集扣除信息、及时告知代扣代缴单位;如果涉及有几种扣除方案的扣除项,也要算清哪种扣除最划算。简单而言,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等夫妻双方都有权享受抵扣的项目,看夫妻双方谁适用的税率较高,高的一方扣除比较合算。
随着个税抵扣新政明年正式施行,市场普遍预期,个税改革将提振社会消费。根据机构测算,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实施后,中国每年总计减税额大约为1965亿人民币。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5,那么1965亿元税额将带来大约9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按照中国2017年36万亿的社消品零售总额看,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将给社消品零售总额带来0.2%-0.3%的影响幅度。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
甘犁
【今年的个税改革是一个“大礼包”,个税改革中减免的个人所得税成为居民最为直接的收入,将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刺激消费市场。】
但也有分析认为,个税对于消费市场的提振作用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财经评论员 叶檀
【个税改革影响的是收入。但是影响消费的除了收入还有预期,主要是对工作机会与收入增加的预期和财富收入的预期。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大部分人在这两方面的预期并不太乐观,因此,消费行为可能就比较保守。】
世界银行最新的预测报告指,消费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为了刺激经济,财政政策的重点可以放在提振家庭消费,而非提高公共支出。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如何才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分析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可以通过改革找到消费的潜在增长点。比如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完善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等来实现需求侧改革。同时,消费政策和市场是能做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将更可能把所有的潜力都会挖掘出来。其中,以农民工为核心的城镇化值得重点发力,一旦通过制度安排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极大地激发其消费需求。也有调研显示,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比高收入群体强烈,低收入人群增收对消费的刺激更大。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蔡昉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在减少,同时,因为户籍制度没有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充分覆盖,因此这些人的后顾之忧更多,他们的消费模式不是城里人的。我们也做了一个推算,假如1.7亿进城的农民工,假如说其他的人口特征、收入都没有变,仅仅因为把他变成市民,得到城市的户口,就可以提高消费27%。】
个税“大礼包”让中国人欢欣鼓舞,然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2019年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也加重了各界忧虑。因应2019年的经济走势与发展任务,各界解读普遍聚焦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除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还要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另外,此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在本次会议上删除了“中性”。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盛松成
【货币政策宽松是各界的共识,但不会大放水,否则资金可能又流到房地产等领域......目前中国利率已经比较低,如果再下调,会打击银行积极性,并可能对汇率形成压力。但中国在降准上存在较大空间,因为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在国际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有合理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通过政策组合来实现预期经济发展目标,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房地产政策。对于中国民众关注的房地产问题,此次会议着墨不多,强调了长效机制,以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意味着未来不会有大规模的调控松动或者刺激楼市的政策。住建部针对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明确表示:“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为今后的调控政策定下基调。
经济学家 吴晓求
【中国的房地产是全球两大资产泡沫之一,让它平稳着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一个期限内是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现在就要通过市场化给他找到一个正确定位,市场化是很重要的。】
閱讀更多 鳳凰衛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