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皇上”又為什麼稱呼“陛下”?這裡面的緣由你知道嗎?

眾所周知,古人說話都文縐縐的,各種內涵詞甩到飛起,如果平時不攢點古文知識,怕是穿越回去都未必能聽明白對方說的啥。

所以今天,

就讓我們來聊一個經常聽到卻很少注意到的詞一一“陛下”

我們知道,古代尊卑明確等級森嚴,行止坐臥都

有清晰的規定。從秦始皇創建“皇帝’制度開始,各種尊稱持續使用,少說,也有千年以上的傳統了。

而且我們知道,

古代用空間來標註等級尊卑,凡是在上者為“尊”,在下者為“卑”。《易:繫辭》載:天尊地卑,所以“皇上”“尊上”都是很高級的敬稱但是為什麼明明是“皇上”對他的稱呼卻叫做“陛下”呢?說起來,答案也非常簡單。

首先,“陛下”的“陛”是有實際指代的。《說文》裡解釋,陛,升高階也。換成人“陛”就是皇帝宮殿前的臺階。

再具體一些,就是參觀故宮時候,位於正中心位置雕龍的那片石頭。

因此“陛下”合起來,就是

既然是“皇上”又為什麼稱呼“陛下”?這裡面的緣由你知道嗎?

指代的這片頭下面的位置。《戰國策:荊軻刺秦王》中就記載說:“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這裡的“陛下”就仍舊是字面原意。至於後來慢慢演變成對皇帝的敬稱,主要還是因為古人的禮儀等級森嚴。臣子與帝王溝通,必須要經過旁人轉達。而這個“旁人”就是站在“陛下”的侍衛/侍從。所以時間長了,凡與皇帝溝通,開口必先叫“陛下”慢慢的,後人就習慣於將“陛下”當作了對皇帝的敬稱。

《東周列國志》中就有記載“天子自稱日‘朕’;臣下奏事稱‘陛下’那麼同理可證,“殿下”是對非皇帝但地位又比較高的人物的稱呼。比如太子、王公、皇太后太后等,因為在他們住的房子門口雖然有臺階,卻不允許有“丹陛”石(故宮有丹陛的後宮是因為皇帝要來坐坐)。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反證“陛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尊稱。另外,我們在日常還聽到過“閣下”的稱呼,雖然也是一種尊稱,但是用起來也能感覺到級別略

低了一些。

追溯起來也是因為在秦以前的時代,天子之下三公職位最高,而三公確立之後,是要“開閣”辦公的,所以稱呼他們也遵循了“代稱”原則。

唐趙鏻《因話錄》卷五:

“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日閣下。”那麼舉一反三,“膝下”自然是指代的子女。畢竟牽過小孩的都知道,寶寶的高度,差不多就是在膝蓋左右。而“麾下”指代的則是將帥或者部隊,因為“麾”是古代打仗時候用的旌旗。軍隊都聚集在旌旗左右,

所以根據上下文,可以解釋為將軍本人,也可以解釋為將軍統領的部隊。

怎麼樣,不分析不知道,是不是- -分析才發現,

老祖宗們說話真的好隱晦啊~

老祖宗還有哪些有趣的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