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校友面試官口述:中國學生缺的不是攻略,而是······

斯坦福校友面試官口述:中國學生缺的不是攻略,而是······

很多人關心一個問題:外國學校有什麼申請攻略。他們眼中的申請攻略包括面試技巧、材料撰寫、自選材料的選擇等。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關心孩子的教育,這些年擔任校友面試官的經歷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中國家庭少的不是攻略與技巧,而是一些有關心態的東西,而這正是校友面試官在尋找的東西。

證書是可以買的,我想看點別的

校友面試官,是美國許多高校招生錄取中普遍採取的一個環節,由分佈在與學生同一地區的校友擔任面試官。學生在遞交給斯坦福大學的申請表中,都會有一欄:是否願意接受校友面試。

到底是接受面試還是不接受面試好?這是許多人問我的問題。學生要知道,不接受面試不會減分;接受面試了,也不一定會加分,只是選擇面試的同學可能多一些機會讓學校看到自己在“申請紙”上無法體現的東西。

當然,招生是個系統工程,並非校友面試官一錘定音,校友面試官只是會把一些信息反饋給學校供參考。

緊接著,許多人又會問我,校友面試官到底看什麼?說得簡單些,就是看你是否適合這個學校——在美國,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尤其在常春藤盟校,以及排名前50的學校。所以大學希望找與自己文化契合的人,事實上,如果不契合,學生自己也會過得很痛苦。

2005年,在上海的我開始擔任校友面試官,很多年的招生經歷讓我有個強烈的感覺,那時的申請材料少有“包裝”,學生和申請材料很清楚是“同一個人”。現在“包裝”多了,我們需要在面試中找到孩子的本來樣子。

參加過面試的人會好奇,校友面試官會問很多奇怪的問題,比如你暑假做什麼?你參加哪些戶外運動?課餘時間做些什麼?花多少時間幫媽媽打理家務?

為什麼問這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有家長會跟我說,我孩子課外參加了很多活動,不過都沒有證書……其實不需要證書,證書是可以買的。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很會讀書的人(再次強調,美國每個大學的錄取價值觀是有差異的),而需要能夠看到一些其他東西的學生。比如,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做可能沒有收穫的事情,或者說不會有立即收穫的事情?

說得簡單些,不會有立即收穫的事情,比如運動。在美國,高校其實是很殘酷的,學生們壓力很大,有人會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在課堂上尖叫,慢慢地不去上課,還有人甚至選擇跳樓。基於這些因素,校友在面試時首先會考察,這個學生是否能在斯坦福生存下來。顯然,運動有釋放壓力的功能,我們傾向於認為愛運動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強些。

此外,願意花時間投入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也是考察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應變能力。

我在面試時曾遇到一個男孩,他帶來了厚厚幾本教科書,不是要告訴我他在學校裡上什麼課,而是給我看他在教科書上畫的漫畫,在上課時畫的。他想告訴我,他很會畫畫。

許多人批評這個孩子不認真上課聽講,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孩子有“一腦多用”的潛質。

進入美國大學後,你會發現,學業很繁重,一門科目一週的閱讀量往往是400、500頁,如果有三科,那就是接近2000頁,這時候你就要學會時間管理,學會根據重要級、緊要級,安排完成事情的先後順序等。

我一直認為,當孩子們願意花時間做些學習之外的事情,涉獵面廣泛,看到許多別的事情,那麼孩子們就不容易鑽牛角尖,不會為小事而煩惱,當遇到困難時,你會告訴自己,“It's no big deal.”(這不是什麼大事)。你會學著去應變,而創意往往來自於應變。

孩子們,請給我一個答案

這麼多年擔任校友招生官,有人被錄取,也有人被拒,有人跑來問我:張,你覺得中國學生還欠缺些什麼,你有什麼建議給孩子們?我就來說說我面試時的一些感受。

通常我在面試時,會問一些模式化的問題,比如:你有什麼心儀的專業?你將來想幹什麼?天哪,如果碰到這些問題,很多同學會不知所措,他們會說我現在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將來的問題現在沒法說,太複雜……完全糾結在思路中,而我只想問此時此刻你的感受,你想幹什麼,我也知道將來是未知的,有許多變數。但,要從孩子們嘴裡得到一個實質性的答案很難。

這在我此後的面試中感受愈來愈強烈,我覺得孩子們似乎很怕“得罪人”,因而害怕有自己的立場。

一些孩子說話總有很長的鋪墊,我卻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立場。

有些孩子我聽出了他們的一些觀點,但是說到最後他們會發現一個“大流的觀點”,於是就隨大流站在了與其他大多數人相同的立場上。

我自己猜測這種心理或許是害怕犯錯,但殊不知,這樣你會失去許多機會。很可惜,有些孩子很聰明,卻不曉得自己支持什麼,選擇大家都支持的東西,你跟大家都一樣,那我為什麼要選你?

說這些,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美國高校的文化,我想對你們應對生活的變故或許也有用。如果說你們從小的教育都有標準答案,不允許你們犯錯,但生活與學校是不同的,犯錯是難免的。要相信,在犯錯中能學習成功,創新有時候甚至來自於犯錯——如果一直循序亙古不變的“標準答案”,或許我們會錯過許多美好。

別怕我,請帶著問題來

說到這裡,也有一些令我欣喜的東西。

我遇到過不少孩子在面試時會問我,聽說斯坦福大學自行車很多,早上上學的時候排山倒海,怎麼應對呀?還有個孩子說,斯坦福的校園裡有教堂,那麼校友可以在裡面結婚麼?聽說有許多羅丹的真品雕塑在校園裡,會有人搞破壞麼?

我很高興學生們會花心思蒐集關於學校的內容,這代表他們已經開始思考在學校生存的問題了。

通常這種談話是比較愉快的。當校友面試官自己掏錢,請孩子們去星級酒店用餐,除了觀察孩子們的禮儀,更重要的就是這種雙向交流——不只是我們在提問,孩子們也可以問我們問題。我們甚至更看重後者,這說明這個孩子瞭解我們學校,希望認識學校。

有時候當我說,“你有什麼問題問我麼?”孩子一言不發,說實話我挺洩氣,我會懷疑,你是不是投了30多所學校,申請斯坦福,只是因為別人說它是“名校”,而你也只在乎這點,你甚至不願意多花一點點時間去了解它。

其實瞭解學校不需要為此寫出一篇比較論文,你甚至只需要在面試前一兩週花些時間做些網上檢索。

切忌一味追求“名校”,其實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風格,學校間的文化差異是很大的。

我以我的個人經歷來給大家一些表面上的感受。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度過了四年本科,然後去了隔壁的斯坦福讀研究生,我的大學時光都在加州陽光下度過,西海岸的氣候特點某種程度也造就了高校與東部“名校”間文化上的迥異差別。

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和加州陽光一樣,這裡的校園氛圍比較sunny(陽光)。它地處硅谷,校園裡很多學生畢業了就進入那裡工作,也難免有一群“怪”學生遊走在校園裡。

與東部波士頓、紐約的常春藤盟校不同,斯坦福其實校園不算大,專業也不是很多,給學生髮放獎學金名額也不算特別多,要拿到全額獎學金很難。

當時,我和一群拿到全額獎學金的學生住在一起,學校有個特殊政策,拿到全獎的人被安排住在一棟或相近的宿舍樓。這種宿舍樓相對簡陋,我們認為是學校要節約開支。當然也有人說,學校這種安排是為了讓異類學生碰撞出新的創新火花。

我們這群人的確被人視為異類,有的人宿舍貼滿了火星的圖片,美國航空航天署(NASA)有個基地離我們學校很近,很多學生畢業後是要去那裡工作的,因此這些人被認為“將來是要登上火星的”。

宿舍裡時常有小爆炸聲,不用去管它,那是學生在做實驗,因為拿著獎學金,所以學生需要給教授完成許多工作,有些實驗室做不完的事情就要拿回宿舍來琢磨。

平時大家都各忙個的,但每到週日晚上8點,大家會準時集合在宿舍一樓的放映室,那是《X檔案》的播出時間,各專業的學生們開始推理結局。

斯坦福大學相對單純,政治家少,也沒有很多“oldmoney”(老權貴),因為學校相對年輕,所以不存在“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讀的也是這所學校”的事情。

說這些是想讓大家更多地去了解一個學校的文化,學校沒有好壞,關鍵還是要適合你。

最後送給大家一條校園箴言:不要等著這件事被解決。

許多人說美國學校強調領導力,到底怎麼解釋?藉助這句話你或許會有所領域:遇到麻煩或困難時,強調學生自我發起一個東西,體現領導力、行動力、創新力,不要等著這件事被解決。

口述:張瑜芳(曾任斯坦福大學校友面試官) ,文章出處:文匯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