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夫人看了落泪好几次

刘庆邦:夫人看了落泪好几次

继去年的长篇小说《黄泥地》之后,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本月又推出了酝酿10年的力作《黑白男女》。当过农民、矿工、记者的刘庆邦,一直专注于现实主义写作,乡土和矿区两大题材是他的最爱,此番新作聚焦矿难后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重建,刘庆邦坦言:“我一直强调要超越行业写人的情感,讲普通人在灾难面前互相温暖、自尊自强自立的故事。”

电影《盲井》改编自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项大奖的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写一部煤矿矿工家属的长篇,这个长篇酝酿10年终于实现了。”1996年,还是《中国煤炭报》记者的刘庆邦去发生瓦斯爆炸的平顶山采访,“那几天我的情感一直受到很大的冲击,一再对自己说不要哭、不要哭,但是当面对遇难矿工家属的时候,看他们悲痛欲绝的样子,眼泪还是止不住一次又一次流出来,那时候就想写点东西。”于是他写了报告文学《生命悲悯》。

这篇纪实作品发表在《中国煤矿文艺》后引起了煤炭部领导的注意,“当时煤炭部副部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里说我怀着对矿工的深情,从生命价值的角度用丰富的、感人的细节写了这个事故,希望全国煤矿的管理干部都要读一读这篇文章,对这些矿工的生命安全真正负起责任来。”《生命悲悯》在煤炭行业产业的影响是他所没想到的,“后来我去煤矿采访,吃饭的时候,餐厅外面站了很多人,他们说要见见我,想给我敬一杯酒。动了心写的东西才会触动读者,引起共鸣。文艺作品为人民服务,这绝对不是一句虚妄的话。”

因此他有了一个更大的心愿:“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复杂的故事、丰沛的细节、饱满的情感、众多的人物,让更多读者读到。”这个心愿也成为他搜集更多素材以便创作的持久动力。在《黑白男女》之前,应《人民日报》的约稿,他写了短篇小说《清汤面》,通过矿工家属开的小面馆体现矿工和家属的人性温暖,“可以说《清汤面》是《黑白男女》小试牛刀的前奏,也可以说《黑白男女》是纪实文学《生命悲悯》的虚构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刘庆邦并不讳言生死,甚至提到了自己失去亲人的经历:“我9岁失去父亲,我是长子,给父亲送葬、摔盆,心灵上受到很大的刺激。父亲去世两年后祖父逝去,紧接着是一个弟弟,他生在困难时期,严重营养不良,得了佝偻病,长到七八岁还是没了。父亲和祖父去世,我也难受,但哭得不是很厉害,到弟弟死的时候,我哭得非常厉害,哭到手脚冰凉,浑身抽搐,一下子昏过去。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生死,文学作品也不可回避这个问题。”

虽然直面生离死别,但是新作中刘庆邦没有正面写血淋淋的矿难,而是聚焦矿工家属的情感和生活,“我没有直接写矿难和矿工,而是写矿工的家人,我想要超越煤矿写人的情感、写人性。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审美核心的,情感是任何艺术的支撑点,衡量艺术作品好不好,就看情感饱满不饱满。”这部被誉为“心灵画卷、人生壮歌、生命礼赞”的温暖新作,感动的第一位读者是刘庆邦的夫人,“我的第一位读者是我夫人,因为我写小说还是手写,我一边写,我夫人一边给我敲到电脑里。夫人感动落泪好几次,我说太好了,可以把我的第一位读者感动,希望别的读者读了不仅能得到心灵的慰藉,还能从中汲取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那么我的愿望就算是实现了。” 新报记者 仇宇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