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本土文化|侗家人的吊腳樓

侗家人的吊腳樓

銅仁的侗家人一般是不會把房屋建在平坦的地方上的,因為平坦的地方可開發為良田。為了"省得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侗家人決不會為了建房而去佔用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平地。但是,在山坡建房,如果要想整理出一塊平地,則需要挖掘大量的土石方。俗話說“寸土難移”,於是,侗家人便只在山坡邊開墾出僅夠建成正房的平地,而廂房,則一邊架在正房前的平地上,一邊則懸空,用幾根柱子支撐著。懸空的一方建有走廊,圍有欄干,走廊上的木板鋪在挑出去的穿枋上,穿枋上最外邊穿上柱子,因其不落地,侗家人稱它為“瓜子”。這種瓜子,在侗家的建築傳統上是在走廊的樓板下再垂下去二三十公分,並雕有金瓜之類的圖案,於是便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侗家吊腳樓。

銅仁本土文化|侗家人的吊腳樓

侗家的能工巧匠很多,光木匠,按專業就可分為若干種。 做圓桶、扁桶、水桶、甑子的,稱“圓桶木匠”;做床櫃桌椅的,稱“車工木匠”;專門用樅樹“油”椅子的,叫“椅子木匠”,而負責建房的,則稱“高架木匠”。

銅仁本土文化|侗家人的吊腳樓

高架木匠建房時從不畫圖紙,而是砍一根高大的楠竹,剖成幾塊竹片後,然後在竹片上畫上很多不同的符號,縱的表示不同高度的柱子和瓜子應在什麼地方挖出供穿枋穿過的孔,橫的則表示在各個柱子、瓜子在不同穿枋之間的距離。 當把所有的柱、枋、梁、檁、樓枕等都做好後,便選擇一個吉祥的日子,在半夜將所有的柱子瓜子,用穿枋穿好,便成了四扇屋架,侗家人稱其為“排扇”。排好扇後,木匠便等到黎明前事先選好的時辰,組織大量的人力,用頂部扎有圓圈的竹杆拉、用梯子頂,在一陣陣勞動的號子聲中把房子“立”了起來(因此侗家人稱建房為“立屋”)。屋架立好後,人們便爬上屋架,用樓枕、檁子把各扇屋架連接起來,最後,在大堂上安上正樑,一幢房子的框架就基本完成了。

銅仁本土文化|侗家人的吊腳樓

侗家安放堂屋的大梁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得用四個銅錢,一般是用清順治、乾隆年號的,解放後基本上改用硬分幣,將一塊紅布的四角釘在大梁上,然後等時辰一到,木匠師傅喊一聲“上樑”,大梁的架設便在一陣振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完成。 架好梁後,木匠師傅便用圍腰包上一大包紅粑粑,在屋樑上走上幾個來回,一面在口中念著些吉祥的歌訣,一面不斷地把紅粑粑拋向人群,稱為“拋梁粑”。此項程序完成後,便可釘椽角、蓋瓦。

銅仁本土文化|侗家人的吊腳樓

吊腳樓一般是侗家姑娘的臨時住所。 之所以說是臨時住所,是因為姑娘日後終究是要出嫁的。 這就有點像漢族姑娘的閨房繡樓。吊腳樓的通風透光條件都非常好,加上侗家姑娘又好整潔,居住其中是很舒適的。 如果去侗家人做客並留宿,好客的侗家人通常是把這種閨房讓出來給客人住。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