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時代已來,數據化打通底層要素

開放銀行概念的出現與金融科技帶來的變化密切相關。金融科技的變化使得金融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客戶在哪裡、客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2018年以來,“開放銀行”的概念呈現引爆之勢。工行、建行、招行、浦發銀行等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提出“無界銀行”、“身邊銀行”、“開放式平臺”等開放銀行轉型方向,以期通過開放與共享,打造銀行生態圈,實現服務升級與價值再造。

10月27日,一本財經圍繞“金融科技助力銀行、中小銀行困局與突圍、銀行零售業務的創新與發展、區塊鏈及未來銀行”等議題舉辦了“2018金融科技與銀行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會上,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指出,開放式銀行的時代已經到來。


開放銀行時代已來,數據化打通底層要素


他指出,開放銀行概念的出現與金融科技帶來的變化密切相關。金融科技的變化使得金融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客戶在哪裡、客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過去,線下場景是客戶的聚集方式,今天大量客戶存在於線上。這樣的客戶的變化需要金融的改變,當下首先要考慮開放式的銀行與平臺。

對於用戶的需求,他認為長期以來,金融或多或少背離了客戶的需求。金融機構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客戶所需。而現在,當再重新思考“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時,會發現客戶的需求不在金融端,或者說不是大部分的客戶需求都在金融端。客戶的需求應該是生活中,在經營中,所以,金融應該回到本源上,服務生活、生產與經營。

以上這兩重變化表明,開放式銀行、開放式平臺的時代正在來臨。“在這個時期,新網銀行可能是一個數字銀行的範本。”趙衛星表示。

在早期,新網銀行就打造了一個非常“瘦”的體系,只管客戶和賬戶,平臺基礎化的設施和平臺的要素,全部架構在開放式平臺上,用戶只需要進入到開放式平臺,調用想要的元素,就可以任意組合成他想要的產品。他認為,這是開放銀行的優勢,也是未來一家數字化銀行該走的路徑。 在這其中基礎層的風險管理能力,基層開放能力以及基礎層的任意搭建能力至關重要。

在基礎層的風險管理能力方面,新網銀行搭建了三個風險體系:1)反欺詐系統, 2)自主開發的大數據模型, 3)實時決策引擎。

目前,新網銀行通過設備指紋、生物探針、星網關聯、模擬器識別等識別欺詐風險,已可完成當前業務量下,數百條規則的並行執行,並可以做到毫秒級輸出結果。該反欺詐體系,對用戶進行時間、空間、行為的多維度判斷,以識別“三個真實”理論的用戶信息:是真實的設備發出網絡請求、是真實存在的人進行操作、是真實的意願表達借貸訴求。


開放銀行時代已來,數據化打通底層要素


為降低客戶對信息的不對稱,新網銀行利用全網大數據構建客戶的全維度畫像數體系,目前已接入包含信貸歷史、電訊、社保公積金、資產狀況、航旅、教育、網絡行為、收支等級在內的上百個信息維度,共計上千個常用數據字段,並構建了包括信用評分模型、惡意透支指數模型、消費傾向模型、社交活躍度模型、遊戲沉迷指數模型等九大模型在內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對用戶進行風險畫像。

在實時決策系統裡,通過機器學習模型、梯度提升決策樹(GBDT)模型,提供精準和高效的信貸風險分析和決策。這個系統不僅用於貸前的在線信貸決策,貸後潛在高風險客戶挖掘管理,催收管理,都使用該決策系統。

截至8月22日,新網銀行已累計放款已經1000億元,最快7秒完成一筆信貸審批,日批核貸款峰值33萬筆,阻斷欺詐攻擊次數160萬次,自動化審批率達到99.6%,反欺詐的規則將近5000多條,實現了風險策略級11000多條,客戶畫像維度3000以上。

“眼下金融業正在逐步進入開放銀行、開放平臺的建設過程,這才是真正意義通過數據化打通底層要素的過程。”趙衛星總結到。



開放銀行時代已來,數據化打通底層要素


在產業不斷創新發展、智能融合、技術推動的新形勢下,數據、場景、流量是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的基石,在這一基礎上延伸出的智能解決方案、智能風控、反欺詐、智能營銷、智能催收、智能投顧等業務百花齊放。雖然過程坎坷起伏,但終點明確又清晰。未來,金融科技將成為金融產業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