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抗日戰爭時期,有兩支步槍成為中國軍隊的標準配置,它們都擁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這兩支同樣“山寨”於德國的步槍,伴隨著中國士兵們熬過了堅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成為那一代老兵們的共同記憶。

中華第一槍,槍比人老的漢陽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老槍漢陽造在中國已度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崢嶸歲月。漢陽造的原型為被德國稱為“快槍”的“M1888式”步槍。與單發步槍相比,“M1888式”可以一次性將5發子彈連同漏夾一起壓進彈倉,只需拉動槍栓便可往槍膛裡裝一發子彈,射速要快得多。這支在世界算得上先進武器的步槍很快被洋務派大臣張之洞看中,並迅速引進。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又稱漢式八八或八八式步槍,不過它更廣為人知的名稱還是“漢陽造”。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漢陽造”出廠後不久就成為清末新軍的標準配備。1911年10月10日,以新軍為主力發動的武昌起義就是一場漢陽造對漢陽造的戰鬥。

此時在歐洲M1888步槍已經被新問世的毛瑟98步槍取代,但它的“山寨兄弟”漢陽造在中國卻備受歡迎。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的陸軍依然是以漢陽造步兵標配。在接下來數十年曆史中先後爆發的直皖戰爭、直奉大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戰爭的戰場上,漢陽造都是出場最頻繁的主角。

抗戰爆發之時,雖然少數的嫡系中央軍已裝備上了新仿製成功的中正式步槍,但更多中國軍隊使用的標準武器依舊是漢陽造。例如川軍就是大量使用“漢陽造”的部隊之一。早在出川抗日之前,川軍中流傳著“三個人一個鑌鐵水壺,五個人一隻步槍”,“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槍桿多!”等段子,當時的川軍雖然打多年內戰,掌權者也換了好幾輪,但裝備落後,人比槍多的情況一直沒有改變,不僅“人比槍多”,而且“槍比人老”,因為他們使用的四川地方修械所土造的老式步槍,人們通常稱為“老套筒”。出川之前,為了補充武器,一些川軍旅長、團長們還要自籌資金或自掏腰包去湖北兵工廠等地補充武器,購來的步槍也以漢陽造為主。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血肉騰飛的抗日戰場上,面對日軍的飛機、裝甲、大炮以及步兵手中的三八式步槍,漢陽造毫無優勢可言,但中國軍隊依舊持著這一“性能過時、狀態老舊”的步槍與日軍血戰,尤其是巷戰中,“中國士兵將漢陽造步槍裝上半米長的刺刀,與日軍的三八式進行白刃戰,直到刺刀捅彎”,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中共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也是一支擁有大量漢陽造的部隊,抗戰初期,八路軍開赴第二戰區作戰時,第二戰區司令部為其補的彈藥就是以漢陽造的子彈為主,此後,漢陽造在平型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黃土嶺之戰、百團大戰等諸多戰鬥中屢立戰功。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儘管將士們作戰英勇,但老槍畢竟不敵飛機大炮,為部隊更換更好的武器也是國民政府的當務之急。

1943年10月,最後一批漢陽造從重慶郊外的兵工署第21廠出廠,此後,漢陽造逐漸被另一支性能更先進,操作性更優良的抗戰名槍——中正式步騎槍所取代。

抗戰符號,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是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也是中國第一把制式步槍。自德國1924式毛瑟步槍引進中國後,國民政府即將仿製工作提上議程。在仿研過程中,蔣介石曾親赴兵工廠視察,並根據中國人的特點對槍支設計作出指示,所以中正式雖是仿自1924年式毛瑟步槍,但其長度要比原型短,與中國人的身高更匹配,因此當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出第一批仿製成功的步槍時,便取蔣介石之名,將其正式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國民政府研發這款步槍的目的是準備取代當時國民革命軍中普遍裝備的老槍漢陽造,到抗戰爆發前夕,兵工署參照了德國槍廠的標準化工作,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之規範》,並統一規定了該款步槍的零件、材料、各組件的化學成份及機械性能,並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與日軍的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相比,中正式步槍無論從連續裝填、發射速度、槍彈初速、射程、殺傷力多個方面都更具優勢。

在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中最為精銳的第87師、第88師、第36師、中央教導總隊、稅警總團等調整師和特殊部隊的步兵都已裝備上中正式,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從十里洋場到江漢重鎮,在抗戰最為慘烈的頭一年裡,幾乎處處都能看見頭戴德式鋼盔,手持中正式步槍,腰纏布制子彈袋的將士前線衝鋒肉搏。

經過了一年的搏殺,最為精銳的“德械部隊”幾乎傷亡殆盡,但中正式步槍的產量卻越來越多,隨著第41兵工廠、第1兵工廠、第21兵工廠相繼投入生產,“三個主要生產中正步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生產同樣的步槍,採用同樣的品管準則。其後又建立了《中正式步槍核驗暫行規格》,提高槍支零件的互換性,通過驗收試驗進行安全性和精度的驗收,並由兵工署派駐檢驗人員,類似今日的軍代表制度”。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1943年10月,在日軍的空襲聲中,漢式八八步槍走完了它最後的征程,此後重慶第21兵工廠開始利用原有設備全力生產中正式步槍,該廠也成為生產中正式步槍的三大兵工廠中產量最大的一個。中正式在抗日戰場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國外也為其取了個很有意思的名字——中國毛瑟。

整個抗戰期間,內遷的中國兵工廠一共生產了約40萬支中正式步槍,可武裝近100個步兵師。抗戰軍史研究者王曉雲先生曾在其著作中這樣評價中正式步槍:“單從數字上看,老式漢陽造步槍的新老累計存量近100萬支,使得它在抗戰中的使用情況較中正式步槍更多。但從生產情況來考察,中正式步槍的定型、生產恰好與抗戰同步,克服了內遷、戰火、產能不足的重重困難,在十年跨度內有力地裝備了抗日軍隊,實際上完成了中國軍隊的步槍標準化。八年征戰後,中正步槍、德式鋼盔和盒子炮已經成為中國軍隊在反法西斯陣營中重要的標誌。”

傳奇: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兩支老槍的抗戰史

從七七抗戰到日本投降,漢陽造與中正式步槍這一舊一新兩款步槍始終伴隨中國軍人們浴血前線,征戰沙場。同時,這兩支步槍又都是在最艱難的戰火歲月裡,大後方的人民節衣縮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才使得它們能一批批從中國人自己的兵工廠裡被製造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