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年輕人,每天懷著跨省旅遊的心態去上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並不是你在一線城市上班,而我在二線城市生活,而是我們同在一座一線城市工作,去上班的時間和回到家的時間,都存在著時差。

廣州到北京直線距離約2000公里,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坐飛機的話,4小時內就能到達北京

而在廣州,有另外一種城市奇觀,不少年輕人在上下班往返的路途中,花費的時間可能比出一趟省還要長。有的人的通勤時間為4小時,這段時間基本上可以坐飛機去一趟北京,找一家餐館吃一頓北京烤鴨。茶餘飯飽後,可能時間還綽綽有餘.

極光大數據發佈了一篇《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北京的平均通勤路程為13.2km,位列第一,而廣州的平均通勤路程為8.8km,排名位於中等偏下。

而新華社的一篇文章《研究表明:通勤時間多20分鐘猶如降薪兩成》中提到,“英國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通勤時間增加20分鐘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如同降薪19%”。

有多少年輕人,每天懷著跨省旅遊的心態去上班?

廣州地鐵:被擠成三文治的“地獄西”

在廣州,人們聽到“嘉禾望崗地鐵站”就會聞詞色變,另外一個就是害怕有著“地獄西”之稱的“體育西”。

我曾經先坐公交到人和地鐵站,再到嘉禾望崗地鐵站中轉,隨後再換乘兩次地鐵,接著轉乘公交,最後走五分鐘的路程,才到達公司。按照常規時間計算,上下班往返的路程一共要花4個小時,有時分秒不差,有時甚至更多。

廣州3號線地鐵就像一艘裝滿魚蝦肉蟹的船,車廂內的“魚蝦”密密麻麻塞滿了縫隙。當我準備要在下一個站出站時,都會提前擠到地鐵門前,然後緊緊抓住座椅上的扶杆,天真以為這樣能避免被人潮沖走。

而在下一站,人潮封閉了地鐵車廂的出口,任憑地鐵車廂內的人如何吶喊,也不肯後退半步,生怕又要錯過這班地鐵。有時也會有漏網之魚遊了進來,就這樣,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好比錢鍾書的圍城故事被搬到現實生活中上演。

在摩肩擦踵之中,人們還不忘看看手錶,然後默數著距離上班打卡還有多少時間。

有多少年輕人,每天懷著跨省旅遊的心態去上班?

通勤高峰:看書簡直成了一種奢望

我覺得每天這樣上下班很是煎熬,朋友也建議我,“你可以利用坐地鐵的時間看看書,這樣時間就不會被浪費。”

她不知道的是,在地鐵上,很多時候我的臉直接貼著別人的後背,而被我貼著的人也似乎進退兩難,我猜測他緊緊抓著吊杆,一定想做引體向上,好把自己懸在半空中。

所以,在上下班高峰的地鐵上,看書簡直是一種奢望。

而去到公司,新來的同事一聽說我是從某個地方坐兩個小時公交和地鐵趕過來上班的,都給我豎起大拇指,他們紛紛對我稱奇,佩服我的勇氣。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特別羨慕他們能夠睡到早上八點自然醒,優哉遊哉地吃個早餐,踩著早上的陽光去上班。

漸漸地,我發現無論是通勤路上,還是在工作上,一種壓力漸漸吞噬了我。再好的心情,也會在面對黑壓壓的人潮中,長出陰影來。

有多少年輕人,每天懷著跨省旅遊的心態去上班?

城市景觀:我們以霓虹燈為伴

我總是想不明白,是什麼力量讓人們可以跨過重重難關,一如既往地堅持在通勤線上。有可能是房價的持續高漲,有可能是為了喜歡的工作,也有可能是為夢想再加一把力。

但是在如此煎熬的前行路上,再多的熱情也遲早會澆滅。畢竟時間成本太高了。

在廣州繁華地帶工作,很多年輕人基本上很少能見到早上的太陽,因為要早早地趕車,路途的奔波,也讓人無心看風景。除了出地鐵站能看到短暫的剎那陽光,職場人基本上就躲在陰冷潮溼的辦公室裡度日,再從辦公室出來,迎接TA的就是城市的霓虹燈和閃著橙色燈光的下班車流。

當自己在地鐵上佔到了一個好位置,爭分奪秒閉上眼補補眠,能夠比別人早睡一兩個小時,也就唯有這一點比較讓人寬慰吧。

有多少年輕人,每天懷著跨省旅遊的心態去上班?

面對效率,我們如何提升

在求職路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面試官跟我提到了時間觀念的問題。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珍惜時間,那麼他多半人生只會碌碌無為。

我們習慣了在心裡打如意算盤,盤算著如何讓自己的錢包不至於癟得太讓人難堪,只好能省則省,但我們花在路上的時間成本的賬,又該如何算呢?

當時,面試官給我提了兩點建議:

第一,在公司附近找一個較為便宜的房子租住,降低通勤時間成本,用省下的時間讀書。

第二,把錢花在刀刃上,用最少的時間,辦最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如果你並不擅長製作海報,而你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相關乾貨和攻略,最後製作出來的海報也並不能讓上司滿意,又要返工重做,耗費精力的同時也浪費時間,最後得不償失。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開通某個製圖軟件的會員,花錢買別人的資源,實現事半功倍。

最後

當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不懂得如何高效利用時間,與其一個人摸著石頭過河,還不如來學習一些有用靠譜的課程。


職場人如何迅速找準自己的目標定位,實現時間和精力雙贏,當中都有一些訣竅。而在創騏雲課堂上,有來自300多名老師的精品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