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第三方支付TOP50


2018年度第三方支付TOP50



11月27日,騰訊宣佈與日本聊天運營商LINE達成合作,雙方將致力於為日本小型零售商提供移動支付服務,以抓住中國遊客湧入的商機。接下來,LINE會著手租借與微信支付兼容的終端設備,為明年正式啟動的合作鋪設道路。

這則消息蘊含著支付服務、小型零售支付場景、硬件、出海和合作等關鍵詞,看似簡單的握手背後,反映的卻是支付機構開發和拓展市場的內在邏輯。

線下支付方式的演變邏輯

線下支付的初衷一直是寄希望朝著更快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演變。從傳統的現金支付到銀行卡支付,再升級到街邊小攤販都普遍使用的掃碼支付,支付方式確實愈加便捷了,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安全、套現支付和單邊賬等風險。

為了更好地應對支付風險問題,已在國內有近10年商用歷史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成為了目前近場支付的技術主流。

相對於掃碼支付,NFC支付操作簡單安全,是千禧年的技術派代表,然而普及度卻遠不及前者。究其原因,掃碼支付符合當前手機硬件設備發展的一般潮流,而NFC支付卻涉及產業鏈上各方的利益爭鬥和硬件成本問題。

不過,隨著支付硬件設備(包括用戶端與商家端)的逐漸成熟,加上2016年蘋果有意握手銀聯在國內推廣Apple Pay,NFC支付終於有了翻身的機會。目前,部分手機廠商已開始從性價比轉戰NFC支付功能的添加和跟進,未來NFC支付市場佔比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以上支付方式都是基於手機等外在支付載體,未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最終的支付方式將脫離載體,轉向用戶自身的生物特點。

作為運用最廣泛、最成熟的一種技術,指紋識別是生物識別應用的起點。而隨著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此後基於臉、掌紋、虹膜等獨一無二的生物器官的支付方式,將進一步豐富生物識別技術在支付領域的運用。

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物特徵來完成個人身份的鑑定,理論上具有唯一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的特點。但從理論、實驗到場景應用的落地,還有漫長的技術難關要克服。

即便是進展最快的刷臉付,其背後的算法也是非常複雜的。單人臉庫的建立,技術團隊就需要採集大量數據才能實現更精確的對比算法。此外,生物識別技術依賴硬件終端的革新,即使是現在,線下刷臉付終端對攝像頭的要求依然比較高。

但不管怎樣,生物識別技術革新了人對媒介的依賴,實現了無感支付的理想狀態,這是支付領域的巨大進步。

在今年雙11購物節上,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指紋支付和刷臉支付因具備高安全性、短耗時和高成功率等優勢,成為了許多剁手黨的首選,滿意度超過密碼支付。

生物識別技術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也存在跨行業的壁壘。由於用戶主體偏老幼和基於PC端的技術系統,醫院對基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移動支付的接受力並不強。

今年10月,支付寶開始與杭州某三甲醫院達成共識,醫院正式引進刷臉看病系統。隨著對醫療領域支付場景的挖掘,生物識別技術將更快地滲透到這個行業。

不過,在商業應用中,技術的運用終究是錦上添花,反觀支付場景的挖掘和圈地才是兵家必爭、重中之重的戰略選擇。

2018年度第三方支付TOP50


支付場景是行業的戰略基礎

擾亂共享單車市場的龍捲風已經遠去,只剩下滿目的黃沙和蕭條,然而回顧ofo和摩拜兩大單車巨頭搶佔市場的瘋狂盛況,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

在共享單車領域,騰訊投資了摩拜,阿里選擇站隊ofo和哈囉單車。如果說過去的融資是在自行車上砸錢,那麼現在各位大佬在投資共享單車這件事上的目的並不單純。

共享單車作為更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它開創了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新支付場景。

對共享單車市場份額的爭奪,再加上積極佈局電單車、汽車、新能源和無人駕駛等多領域的行為,兩大巨頭的目標終於明朗起來,就是對整個出行領域的支付場景壟斷。

當然,整個出行領域不單隻涉及私有企業,公共交通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目前,已有50多個城市的地鐵、公交系統支持移動支付,涉及銀聯NFC、支付寶和微信等多個支付渠道。面對公共交通領域的行業壁壘——地鐵閘機鉅額改造、公交終端投放和小額支付場景等,為什麼會引起巨頭們不遺餘力的佈局呢?

公共交通屬於小額但高頻、剛需的支付場景,其背後的數據才是移動支付巨頭爭搶的目標。互聯網公司在獲得數據後,可以更精準地描繪用戶畫像,未來這在跨界消費金融和電子商務等領域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消費金融和電子商務是離錢最近的也是各大巨頭重點佈局的領域,在對它們進行反覆細分和重組後,還會出現新的支付場景來打破現有格局嗎?

今年雙十一期間,全民購物導致全國快遞量達到18.82億件,同比增長了25.8%,雙十一的火爆帶動了物流業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至此,一些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物流零售行業老大發現了新的商機。

從快遞發貨到買家簽收,這個過程無疑形成了一條金融服務閉環,它涉及到中小型物流公司、無車承運平臺、貨運司機和快遞員等角色在支付、理財、消費金融和信貸等各方面的需求。

一旦金融服務能貫通交易閉環的全流程,這既能加強對物流業存在的無證經營支付業務的整治,也意味著萬億級市場空間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所以,不管在出行、電商還是金融行業,第三方支付未來還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地便利。

不過,即使在這種積極的發展態勢下,國內企業還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在一二線城市已經相對飽和,企業亟需開拓新市場。

這時,有人把目光投到了海外,海外市場擁有更高的費率,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然而,分析國外行情發現,世界上有很多金融體系更發達的國家,它們對移動支付這種新事物持保守態度,情況並不樂觀。

面對這種利益與危機並存的國際行業局勢,出海會是支付機構的明智之舉嗎?

走出去,是死?是生?

作為商業閉環和消費金融行業的第一入口,支付工具在積累用戶的同時,也為其在未來的全方位增值奠定了基礎。

這些增值服務經過多年的優化和完善,使得目前我國的第三方支付業務不管從技術層面還是模式層面都領先世界。

不過,像歐美等國家,它們成熟的金融市場已經培育出了高粘性用戶,出海企業能搶到人嗎?

同時,拋開競爭層面,第三方支付機構走向國際還將面臨監管、基礎設施不完善、如何滲透到當地用戶和場景等挑戰,不能簡單將國內經驗複製到海外市場。

目前,面對複雜的國際監管環境,支付機構已經探索出通過收購或自營來解決合規性運營的問題。

數據顯示,如今,印度支付寶Paytm的用戶量已從3年前的3000萬提升到3億,躋身全球第四大電子錢包。

支寶付跨境總經理林勇表示,積極佈局海外業務、迅速提升在細分行業中的覆蓋率、拓展解決方案的適用性範圍,是目前各大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制勝的關鍵。

海外行業市場佈局的方向開始逐漸明朗,那麼接下來,在促進打通跨境支付和解決跨境支付環節的風險問題上,支付企業也能大有作為嗎?

區塊鏈在跨境支付上的應用

2017年上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國內33家跨境支付機構以及相關結算業務進行了突擊專項檢查,結果發現跨境支付存在交易真實性審核、超範圍經營、本外幣監管套利這三大風險。

大體量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額對我國基礎設施與現有監管體系提出了挑戰。

近來,隨著泡沫逐漸散去,“區塊鏈”這個堪稱過去一年互聯網行業中最火的技術,在創造多方信任機制,促進跨機構、跨個體的高效協作方面的真實價值陸續顯現出來。

終於,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開始備受關注。

據設想,這種技術將主要運用於兩方面:充當貨幣兌換的交易媒介,做到任意兩種貨幣間的無縫、快速兌換;充當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間的接口技術,優化跨境匯款業務,提高信息傳遞和處理效率。

今年6月,由港版支付寶AlipayHK發佈的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在香港上線,用戶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Gcash匯款。當時,第一筆匯款由在港工作的菲律賓人完成,耗時3秒,而之前則需要10分鐘到幾天不等。

實際上,由於時差和監管系統的開放窗口限制等原因,跨境支付並沒有想象中完美,還不能做到秒級響應。但是,螞蟻金服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的嘗試,依然是行業發展的一大步。

最後

12月1日,在北京發佈的《金融科技藍皮書: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報告(2018)》指出,藉助技術手段提升用戶體驗與保障支付安全是支付行業的必然出路,而隨著監管持續加強,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將進一步整合規範。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第三方支付野蠻掘金的時代要落幕了。

不過,支付作為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未來會在技術的作用下變得更加簡單、安全、可信。以至在可預見的明天,這種便利將惠及整個金融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