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更比一任贪?

还记得电影《天狗》吗?

伤残退役的李天狗,

被安排到偏远的国有林场当护林员,

一进村就受到了村民异常热烈的欢迎,

家家户户送钱送东西,

让他非常感动。

当他明白了,

村民们靠山吃山,

送他东西也是一种行贿后,

耿直而又倔强的狗子

将东西都退了回去,

并劝说大家以后别再靠砍树发财了。

换来的却是村民很鄙夷的一句话:

一任更比一任贪。

当 “贪”成为一种常态,

成为一种几乎印在内心深处的

价值观的时候,

不贪反而是一种另类了。

正如,

当说谎被看成一种能力,

或者美德的时候,

诚实反而如同犯罪的囚犯一样,

见不得阳光。

一任更比一任贪?

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宇文泰,

是曹操的粉丝,

作北魏的丞相

模仿“挟天子令诸侯”,

遇到苏绰学士,

向他讨教治国之道。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苏绰曰:具官。

问:何为具官?

曰:用贪官,反贪官。

既然是贪官,

为何又要用呢?

苏绰回答说:

想让别人为你卖命,

就得给人家好处。

他得了好处忠于你,

你皇位才坐得稳。

但是官又多钱又少,怎么办?

给他们权,

叫他们用手中的权去搜刮钱财。

他们要保护自己的财产,

所以希望稳定,

也就会维护你了。

宇文泰又问:

既然用,为什么又要反?

苏绰说:

官不怕贪,就怕不听话。

以反贪官为名,

消除不听话的,

既巩固权力,

又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

即使用贪官招致民怨,

还可以祭起反贪大旗,

把责任都推到这些贪官身上。

总之,

用贪官以结其忠,

弃贪官以肃异己,

杀大贪以平民愤,

没其财以充宫用

的确,

如果人人都是清官,可了不得,

清官因为性格耿直,犯言直谏,

不仅给当权者很多尴尬,

更可气的是,

不能随随便便把他下放或者罢弃,

否则人民不答应。

反之,

倒是善用贪官对于统治者最有益。

一旦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不是政策不好,

不是初衷不好,

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政策,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一任更比一任贪?

拜祖先们所赐,

加上大部分人贫穷的认知,

“贪”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一种哲学。

大概中国社会的习气,

数千年以来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

反腐常提,而腐败也常在。

这不仅是因为制度土壤,

环境养分,

更重要的是根植于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里,

遇事首先想到的

不是法律,不是制度,

而是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

俨然这已成为公序良俗。

在行贿受贿或者贪污腐败上,

几乎处处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

正如有人说中国的腐败是全民腐败,

没关系的埋怨有关系的,

受贿少的埋怨受贿多的。

也许人心本就有很自私的一面,

所以贪一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至于那些所谓的“老虎”“苍蝇”,

大概一是败坏了群体的名声或者影响了群体的利益,

二是不忠于统治者而成为异己,

因而才获得“以肃贪之名弃之,

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的下场,

算是咎由自取吧。

一任更比一任贪?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有几段台词:

“不任人唯亲,

还要让我任人唯疏不成!

非要让我的部下不听话,

处处和我作对,

就不叫培植私人势力了!”

“倘若有了生杀之权,

就嗜杀无忌,

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

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

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

比如说县衙的差役,

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

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

那真的是国将不国!”

“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

第一要紧的什么?

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

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呀!”

盛宣怀认为,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

一种根植于文化,

锈蚀到骨子里的贪腐文化,

不是三两句诛心之论能轻易改变的。

正是应了剧中阎敬铭的一句台词:

话好说,事不好做。

就此而言,我更喜欢前期的康有为……


人生如戏,真诚才是最高级别的情商

做人最不可缺的是良知和气节

坚持原则的代价,有时候是付出献血甚至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