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看不见的手》:谋划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力作

我国早已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但具体的改革难题解决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面对高度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改革方案已经成为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策研究者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跨专业研究的能力。

《解放看不见的手》:谋划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力作


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范必同志的新书《解放看不见的手》。由书名便知,这是一部关于市场化改革的专著。有幸在该书付梓之前先睹为快,最直观的印象,这是一部有棱角、富有建设性的作品。

这本书以《解放看不见的手》为名,耐人寻味。“看不见的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概念。200多年来,已经成为市场机制作用的代名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都明确,“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认为,就是要让看不见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

全书共分11编,加上自序和结语,内容涵盖了供给侧改革、发展规划、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国企改革、能源革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经济合作等广泛的领域。每篇文章几乎都是从问题切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无论多么尖锐的矛盾,都能秉持独立精神进行专业分析,不回避不同意见,不迁就流行观念,观点之鲜明、文字之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里不妨择要与读者分享。

解开“两个绑定”

4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作出了很多重大决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哪些是最关键的、最具根本性的呢?作者认为,当属解开“两个绑定”。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我国在改革顶层设计上取得了两个重大突破。一是解开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绑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我国改革的方向不是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更不是计划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解开公有制与社会制度的绑定,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解开“两个绑定”是对我国改革成就的一个新概括。如果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那么,随着解开“两个绑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明朗。近年来,当一些部门、地方出台逆市场化、所有制歧视的政策时,很快就会遭到各方面的批评。这说明解开“两个绑定”在经济领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改革的广泛共识。

坚守市场化方向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经改革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作者在自序开篇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计划配置资源到市场配置资源,谁来解放看不见的手?”在其后的分析中指出,各种抑制市场主体活力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其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换句话说,由政府造成的问题,还应由政府自己解决。

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很多部门都以下指标作为工作“抓手”。书中指出,随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指令性计划大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有些部门仍热衷于分解下达计划指标,内容涉及土地供给、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银行贷款规模等广泛的领域,人为加重了生产要素的供给短缺。

除计划指标外,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抓手”还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政府定价、产品认证,等等。比如:在产品生产许可、行业市场准入方面,保留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对市场主体设置了数量庞大的行政处罚事项,很多处罚设置依据不足、条款更新滞后、内容相互冲突、自由裁量权过大。本书梳理分析了政府有形之手使用最频繁的领域,肯定了合理部分,对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大胆质疑。

对改革的理论思考

本书系统反映了范必在供给侧改革上的研究成果。虽然全书涉及的改革领域众多,但由于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读来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绝无内容庞杂和就事论事之感。

本书认为,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新常态的最新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供求关系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五”计划至1998年为供给约束阶段;1998年至2014年前后为需求约束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并存的阶段。书中构建了两个维度的供给侧分析框架,选择资本、土地、能源、药品分析了供给约束产生的机理,为其后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打下了基础。

在体制研究上,范必的一个贡献是,建立了“体制亚型”的分析方法。中外学者将经济体制一般分为计划体制、市场体制、双重体三种体制类型。范必认为,这种体制分类方法比较粗泛,无法解释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大量非典型行为。如,很多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体现了政府意志,从这一点上看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政府没有向它们下达指令性计划。它们在投资和经营上要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招投标等活动,看上去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主体。然而,它们又往往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类似这样的行为,既不能用计划经济理论,也不能用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对双重体制,理论界则缺少足够的认识。在研究体制改革时,目前我国究竟是何种经济体制类型,竟然成了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受医学研究的启发,范必提出在三种体制类型之中存在多种“体制亚型”。计划体制包括直接计划、间接计划等亚型;市场体制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垄断竞争等亚型。范必重点对双重体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其亚型包括影子计划、垄断计划、分散计划、外生计划、差别管理等。

范必在体制研究上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约束蔓延”规律。产业链依其市场化程度,可以分为市场化产业链和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所谓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是指其产业链中有一个或多个环节是计划体制或双重体制。当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中某个交易环节出现供求矛盾时,如煤电矛盾、“气荒”、产能过剩,政府往往会采取直接干预的措施。供不应求时,鼓励增加供给、限制需求;供大于求时,限制供给、鼓励需求。这种干预看上去很有必要,但干预政策出台的节奏大都会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供需矛盾会向产业上游或下游环节蔓延,政府又不得不出手对上游或下游的供需环节进行同样的干预。干预的范围就这样从一个环节,扩展到更多的环节。比如,煤电矛盾尖锐时,采取过煤电联动、控制煤价、控制煤矿开采时间等措施。控制的环节越多,就会遇到更多的供需矛盾。最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只有把整个产业链都纳入计划,或者把上下游的企业合并到一个企业中,才会稳定供求关系。比如,为解决煤电矛盾鼓励煤电联营,甚至推崇神华的“煤电路港一体化”模式。

“约束蔓延”规律中的“约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对微观市场主体的行政约束(干预),二是产品的供给约束。当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上存在计划体制或双重体制的环节时,如果不对这些环节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对这个产业链的影响会从“点约束”(点干预)走向“链约束”(全产业链干预),导致“全产业链逆市场化”。也就是,全产业链存在回到计划经济上的倾向。从产品层面看,又因“计划导致短缺”的原理,政府的直接计划管理最终导致“全产业链退化”,形成产品的供给约束。煤电矛盾、“气荒”等,都是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约束蔓延”的结果。

解决“约束蔓延”问题,范必提出的思路是,进行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即“链式改革”,将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改造为市场化产业链。有了体制亚型这个分析工具,改革的目标可以细化为,将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上的计划体制亚型、双重体制亚型,改造为市场体制亚型。将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可以完成体制转轨的大部分任务。

改革理念再审视

初读本书给人一种尺度很大的感觉,细一品味,所述观点都是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下进行的探索。

拿规划来说,很多企业在上项目时,经常被主管部门一句“规划里没有”挡在了门外。近年来,很多地方和政府部门将规划作为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依据或手段。上了规划的内容便不可突破,经常把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分解下达,甚至在执行中层层加码。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就已明确,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党的十九大将规划的任务定位于战略导向。目前,各地制定的土地规划的规划期为15 年,城市和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20 年。这些规划是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试问,十几年前的规划如何预见到现在的土地需求和城市变化呢?全国有106 个大中城市的“土规”、108 个城市的“城规”要逐级报到北京审批。规划调整的程序也是如此。这种漫长的审批程序约束了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本书在肯定规划作用的同时,也坦诚地提示,勿使 “土规”“城规”变陈规。

在国企改革方面,本书提出重新认识国有资本回报、国有企业自主权、国有经济布局;在能源体制改革中,提出重塑能源安全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重新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等等。这些改革观念的探讨,对于很多领域准确把握改革方向不无裨益。

 谋划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

我国早已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但具体的改革难题解决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面对高度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改革方案已经成为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策研究者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跨专业研究的能力。

本书汇集了范必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大量建议,在多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案,如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针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煤电矛盾、“气荒”、雾霾、用电成本过高等,作者认为靠人为干预只是权宜之计,只有从制度安排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细读之下,本书还有诸多看点。如:在宏观调控方面,建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勿“混搭”,滚动编制资本预算和中长期投资规划,松绑抑制投资增长的多重约束;在国企改革方面,提出向国有企业要更多股东回报,衔接国企改革和能源改革;在亚洲金融合作研究中,提出增进亚洲货币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研究中,提出构建全球能源集体安全体系、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等观点。

本书专设一编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党的十六大(2002 年)宣布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迄今为止才十几年时间。也就是说,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职的时间还不长。在公共政策领域,尚未实现思想观念、政策工具、执行方式的现代化。书中呼吁,制定政策要靠“强证据”而不是“弱证据”,主张采用尽职调查方法。作者因工作关系,与各类智库常有交往、感触颇多,在书中对我国智库如何成为有决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有心的读者在《解放看不见的手》一书中,还能得到更多关于改革方略的启示。读完此书,我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赞美固然是肯定历史成就的很好方式,但在历史经验的启示下解决好现实问题,或许是对历史成就更好的纪念。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