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王徵兵教授:困境、前景與對策:鄉村振興探論

鄉村振興 王徵兵教授:困境、前景與對策:鄉村振興探論

王徵兵(1964-)男,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鄉學院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但目前鄉村振興面臨人才匱乏、農產品滯銷、村容整潔但不宜居、農民依然收入不高以及鄉風文明不足等障礙因素。但同時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和曙光,即部分工商企業家和大學生進入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形成且活力強大。政府應建立良好的精英迴流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去農村創業,促進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人才;農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英迴流

一、鄉村振興的背景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顯著增強,許多指標都已經是世界第一,如高鐵總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總里程世界第一;地鐵總里程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等等。中國許多城市的豪華程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然而中國農村卻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農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巨大提高,但仍與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筆者一直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發達文明,不是看富人過得多麼奢侈和逍遙,而是看窮人過得是否有保障和有尊嚴。為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發達和文明的國家,就必須振興鄉村,必須讓農民富裕起來。所以,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之所以成為國家戰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潛力在農村。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有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就是靠這三駕馬車。但從投資來看,未來投資的潛力已經不是很大,因為高鐵、公路、地鐵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到位,雖然還會投資,但繼續大規模投資的空間不大。從出口看,我國已經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已經接近天花板,雖然還有可能繼續增加,但增加的空間不大。所以,只有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持續發展。但在消費中,雖然城市人的消費佔主導地位,所佔份額較大,但從潛力看,農民的消費潛力最大:一是農民數量龐大,截至2017年底,農民為5.8億,這還不包括2.8億農民工,加上農民工,農民為8.6億;二是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消費水平還不高,如城市居民每家幾臺空調,而農民家中多數沒有空調,如果農民每家購買2臺空調,那就是幾億臺空調的需求量;筆者曾讓學生對農村婦女和城市婦女每個月在衣服上的花銷做過調查,結果發現城市婦女花銷是農村婦女的7.8倍,如果農村婦女的購買力能提高到城市婦女的水平,服裝的需求量將是多麼巨大。由於農民的消費潛力巨大,所以,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拉動力將是農民消費,但要讓農民有消費力,就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要振興鄉村。

二、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人才

有人說:在中國,目前搞農業的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什麼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跑了?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進城打工掙的錢比留在農村搞農業掙的錢多;二是喜歡城市的生活方式。中老年農民工大部分屬於第一種情況,青年農民工大部分屬於第二種情況。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這些農民工從個人的角度看,付出了三種巨大的代價。

一是付出了耽誤子女成才的代價。我國目前約有農民工2.8億人,留守兒童約5000萬~6000萬人。有人曾做過對比分析,同一個班中,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其他同學;同一個班中,留守兒童考入一本大學的比例也遠遠低於父母都在身邊的孩子。這些農民工多掙了一些錢,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但卻付出了耽誤自己孩子成才的巨大代價!

二是婚變的代價。農民工打工,由於夫妻不在一起,或者雖然在一起,但彼此有了更多接觸異性的機會,導致農民工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婚外同居現象頻繁發生。筆者在農村曾經採訪了一對老人,他們夫妻都六十多歲了,帶了三個孫子。老人感慨地說:三個孫子,三個媽,現在一個媽都沒有。老人說,他們為兒子娶了第一個媳婦後不久,兒媳婦就為他們生了第一個孫子。後來由於兒媳婦打工認識了別的男人,看不上他兒子了,與他兒子離了婚,扔下孫子,和別人結婚了。第二個兒媳婦是他兒子在打工時認識的,兩人沒有領結婚證就同居了,又生了一個孩子。沒想到好景不長,第二個兒媳婦扔下孩子,又跟別的男人跑了。過了兩年,他兒子在打工時,認識了第三個媳婦。但同居後生了一個孩子,又跟別的男人跑了。現在他的兒子一個人還在外地打工,暫時沒有媳婦。他們帶的三個孫子是三個不同的媽生的,但現在這三個孩子一個媽都沒有。他們的媽媽在哪裡,孩子不知道,老人也不知道。老人在談到她那三個沒有媽媽的孫子以及四十多歲還在單身的兒子時,不禁潸然淚下。

三是尊嚴的代價。一個農民進入大都市打工,有時會受到少數城市人的鄙視。這是農民工付出的尊嚴代價。不要說一個農民工,就是我這個大學教授常常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能感到無形的“鄙視”,因為筆者是一個來自西北小鎮的教授,似乎無論我水平高低,在他們看來我的水平都在他們之下。好在本人早已“不惑”,無論你鄙視還是敬仰,我都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地、快樂地做著我認為值得做的工作。

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農民工進城後導致農業和農村人才缺乏。靠留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如何振興鄉村?

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中國製裁美國的大部分是農產品,美國製裁中國的大部分是工業品。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我們過去從美國進口了大量農產品;二是美國農產品與中國農產品比,有競爭優勢。為什麼我們的農產品競爭不過美國?從表面看,是質量和產量的差距,而背後是人才與科技的差距。

鄉村振興最急需的首先是人才,無論是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還是鄉風文明,都需要人才支撐,沒有人才,就無法振興鄉村。

(二)產業興旺之困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談到生活富裕以及農村其他條件的改善。目前農業產業從數量看已經非常豐富、非常充足,甚至充足到滯銷和連續數年價格下降,當前產業興旺的最大困局是農業效益低下,利潤太低,甚至虧損,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導致更多的農民對農業悲觀,不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為什麼農業產業效益低下、難以興旺呢?

一是普通農產品太多,優質農產品太少。比如我國的蘋果和梨價格連續三年(2015-2017年)下降,而且滯銷,但與此同時,我國每年卻要進口大量的蘋果和梨,僅2017年就進口90萬噸。另外還進口了新西蘭的獼猴桃、車釐子;進口美國的大豆數量高達每年4000萬噸左右,等等。為什麼我國的農產品滯銷了還要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原因是我國的農產品雖然數量很多,但優質的太少。為了滿足國內高端消費者需求,就必須進口國外的優質農產品。所以,從2016年開始,國家就提出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壓縮普通農產品生產,增加優質農產品以及特色農產品的供應量。

二是農民缺乏農產品營銷技巧和方法,導致農產品滯銷。農產品滯銷和價格下降,除了部分農產品質量不高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不會賣。本人有一個觀點:中國農業以2015年作為一個分界線,2015年以前,比誰會種,只要你有技術能夠種出來,基本上不愁賣,一般都能掙錢。2015年以後,比誰會賣,誰會賣誰就能掙錢。營銷,有成千上萬種方法,大學裡有一個專業就叫市場營銷,但農民對這些方法知之甚少。有的時候,農民還有一些不錯的農產品,但就是賣不出,賣不上好價錢,主要是不懂得農產品營銷的方法與技巧。而與此同時,消費者有時想買一些好的農產品,卻找不到。比如:我想吃好黃瓜,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黃瓜叫什麼品牌?在哪兒買?我想吃好香蕉,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香蕉是什麼品牌?在哪兒可以買到?農民想賣,賣不出去;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

三是規模太小,農民沒有經營積極性。我國農村大部分還是小農戶經營的模式,由於規模小,賺錢少,自然就沒有經營的積極性,對農業科技也沒有興趣。政府花錢組織農業專家到農村進行科技培訓時,農民經常不願意來,常常是給每個學員要發兩袋洗衣粉甚至50元錢,他們才願意參加培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其根源在於農業經營規模太小。例如給一個養了3只雞的農民講“雞的科學飼養”,他咋會有興趣聽呢?只能靠兩袋洗衣粉來吸引他聽課了。如果一個農民養了10萬隻雞,那麼他對科技的需求是發自內心的,而且需求是很強烈的,因為是否採用科學技術對他的收入有巨大影響,他甚至願意花錢尋求和購買科學技術。

(三)村容整潔但不宜居

客觀地說,改革開放40年來,農民的住房條件有了巨大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住房發生了四次變革。第一次,土木結構變為磚瓦結構,變革時間大約為1978-1990年;第二次,由磚瓦架構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俗稱的樓房,變革時間大約為1990-2000年;第三次,由簡單的樓房變成精緻的樓房,外面有瓷磚;室內地面由水泥變為瓷磚;窗戶由木質變為塑鋼,變革時間大約為2000-2015年;第四次,住房結構城鎮化,房間功能設置接近城市,房內有臥室、客廳、餐廳等。不僅農民的房子越來越漂亮,而且農村的街道也乾淨、整潔了,甚至有了垃圾桶和保潔員,街道兩邊也有花,有樹,但還不能稱為宜居,距離宜居還有一定距離。一是絕大部分農村還是旱廁。旱廁的弊端顯而易見,夏天滋生蚊蟲,臭氣熏天。晚上去廁所極為不便,尤其是在冬天。二是冬天洗澡不便。由於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農民夏天洗澡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冬天在家洗澡依然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三是沒有暖氣。由於農村沒有暖氣設施,農民取暖主要靠燒煤爐。由於煤爐的汙染問題,目前許多村正在改裝天然氣取暖設施,但依然難以達到理想的取暖效果。

由於以上諸多原因,農村還不能稱得上正真的宜居。由於不宜居,就很難吸引城市優秀的人才來農村,沒有人才,鄉村振興就很困難。

(四)農民生活寬裕但不富裕

雖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與城市居民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農民收入只有城市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農民的豐衣足食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生活的品位、檔次還有待提高。比如城市人旅遊的人數和開支額度遠遠高於農民;城市人戶均汽車的擁有量遠遠高於農民;城市人在飯館就餐的頻率和花費遠遠高於農民等等,這些都說明農民還不是很富裕[2]。正因為如此,鄉村振興戰略裡專門提出了“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比原來新農村建設中提到的“生活寬裕”的目標顯然高了一個層次。

由於農民生活不富裕,農村就顯得比較凋敝。所以,有人說:“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五)鄉風文明不足

不容置疑,農村文明有了長足進展,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巨大進步。比如40年前,農村街道到處是糞堆、草堆,現在幾乎沒有了,變得乾淨整潔;40年前,很多農村人吃黃瓜是不洗的,而現在幾乎沒有了,衛生文明有了很大進步;40年前,一個農村姑娘與一個城市姑娘站在一起,僅從衣著就能看出誰是農村姑娘,現在幾乎很難從衣著上分辨了,衣著文明進步了,等等。儘管農村文明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有諸多不足。

1.農民精神文化活動貧乏

對於絕大部分農民來說,除了看電視和打麻將,幾乎沒有別的文化娛樂活動。而文化活動的缺乏將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精神空虛寂寞;二是可能導致年輕人犯罪,因為人的能量不在正常渠道耗散,就有可能在非正常渠道耗散。其實,文化活動是一種正常的耗散能量的途徑和方法。筆者在農村調查時發現:在婆媳都沒有業餘愛好家庭中,婆媳發生矛盾的次數是婆媳一方有業餘愛好家庭的2.5倍,是婆媳都有業餘愛好家庭的4.6倍。

2.人文關係惡化

(1)鄰里關係惡化。導致鄰里關係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由於鄰居之間宅基地的界線有爭議,而且惡化的時間點一般是其中有一家要蓋房或翻新房屋時,兩家發生爭執、甚至打架;二是鄰居之間由於房屋高度差異或者宅基地水平高度差異而發生爭執;三是由於農村貧富差距日益拉大而導致的嫉妒。

(2)村民關係淡化。過去,村民之間相互幫助的熱情和頻次較高,尤其是在蓋房以及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村民之間無償幫助,而且積極性很高。現在已經將過去的無償互幫變成了有償服務,當然,這也許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讓人感到人情的寡淡。

(3)家庭關係惡化。一是農村的離婚率和婚外情的頻率持續上升,其原因主要是許多年輕人打工認識了更多的異性,使其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誘惑。二是對老人的關心和尊重程度下降,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孝敬老人的機會減少;二是農村家庭的重心轉移:由以老人為中心轉變為以年輕人為中心。當然,這是整個社會變革的結果,年輕人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農村家庭最為積極的變化是對女性的尊重程度極大提高。夫妻之間,女性不僅受尊重的程度大大提高,甚至大部分家庭已經由丈夫做主變為妻子做主,妻子的家庭的地位和決策權顯著提高。另外,對子女的重男輕女思想也有了很大改變,女童的受重視程度極大改善。

三、鄉村振興的人才來源

鄉村振興必須有人才,沒有人才,鄉村就無法振興。從人才的角度看,農村已經觸底反彈了。過去,只有從農村逃離的人,很少看到從外面返回的,尤其是優秀人才更是如此。但最近幾年,情況已經悄然發生變化。雖然農村的大部分青年人依然在逃離農村進城打工,但是城市的優秀人才卻來到農村,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的希望和曙光。

(一)工商企業家

最近幾年,許多工商企業家紛紛來到農村,從事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他們投資農業的主要原因是認為農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越來越多的富裕人群需要優質高端農產品,而目前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雖然數量豐富,但質量不高,缺乏優質農產品,不能滿足高端消費者需要。許多工商企業家正是看到了這一發展機會,所以投資農業。還有一部分工商企業家投資農業出於對農業的情懷:有的是喜歡田園生活;有的是過去從農村出去的,現在想落葉歸根;有的是懷有“衣錦還鄉”的情懷,等等。

無論什麼理由,他們來到農村,加入到農業這個行業,就會加速農業發展的進程,就會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他們與傳統的農民比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具有雄厚的資本,有能力採購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和使用農業先進技術;二是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三是能夠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至少在他經營的範圍內可以做到;四是具有較強的市場拓展能力。從目前的現實來看,工商企業家所經營的農場其現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明顯高於普通小農戶,正是他們引領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提高了當地農業發展的水平。

(二)大學畢業生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選擇到農村去創業,選擇農業或者與農業相關的行業去創業。而這一現象也常令許多農民百思不得其解:連我們村的農民尤其是青年人都不願意搞農業,紛紛進城打工,為什麼這些高學歷的大學生卻要來搞農業呢?

一是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許多大學生在城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想去農村創業,希望能開闢一塊事業的新天地;二是一些大學生不喜歡常規單位的約束以及領導的批評,選擇自主創業,工作自由,沒有紀律約束;三是大學生村幹部。大學生村幹部,是指應屆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職務。1995年,為解決“三農”問題,江蘇省率先開始招聘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幹部。2005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2006年2月,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發通知,聯合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此後,大學生“幹部”工作進入大範圍試驗階段。2013年,全國報名當村幹部的大學畢業生累計達到近300萬名,共選聘41萬名大學生幹部。根據《2016-2017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在崗大學生村幹部為102563人。

(三)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是指從各級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後備幹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和以往因年齡原因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尚未退休的幹部中選派到村(一般為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的黨員。據2017年06月27日 《 人民日報 》報道,目前全國共有19.5萬名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農村第一書記,視野開闊,理念先進,經驗豐富,他們來到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和生機。

(四)種田能手

在農村還有一部分堅持搞農業並執著追求的農民,他們就是農村的種田能手。由於他們掌握較好的農業技術,在過去他們常常在村民的稱讚中獲得滿足。改革開放後,許多人都進城打工或做生意去了,而他們扔不下曾經給他帶來“榮耀”的土地,他們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情懷。為了能夠收入高一些,他們一般都從別的村民那裡租來一些地,規模比較大,但不會太大,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資金,不像工商企業家擁有雄厚的資本。他們的優勢在於非常懂農業,也特別能吃苦,他們往往親自勞動,可能會有少量僱工。他們的缺點是不太懂市場,營銷能力比較弱。這些人多數已經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他們勤勞耕作,不斷學習和鑽研農業技術,成為鄉村振興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四、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在農村最具活力和能動性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專業大戶。他們竭盡全力、千方百計想把農業做好,他們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所以,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家庭農場

要培育家庭農場,必須要明確家庭農場設立的條件,這樣農民才有為之努力的方向。我們認為,家庭農場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1.適度規模

規模過小,就依然屬於舊的經營主體;規模過大,家庭勞動力就不夠用,因為家庭農場必須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另外,規模過大,管理難度也增加了,多數農民不具備這樣的管理能力[3]。那麼,適度規模應該是多大呢?本人認為適度規模應該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家庭農場中的主要勞動力的純收入等於或大於城鎮職工的平均收入;二是依靠家庭主要勞動力能夠讓農場正常運行。這兩個條件是確定家庭農場規模的依據。陝西省家庭農場規模的條件:種植糧食,關中和陝南100畝以上,陝北200畝以上;種植果樹30畝以上;種植蔬菜20畝以上;養豬300頭以上;養羊200只以上;養牛100只以上。以每個家庭農場夫妻兩個勞動力計算,按以上產業五年的平均利潤核算,這樣的規模能夠使家庭農場中夫妻的純收入等於或大於城鎮職工夫妻的收入,而且這樣的規模,夫妻兩個勞動力基本可以使其正常運行。

那麼為什麼家庭農場中的主要勞動力的純收入要等於或大於城鎮職工的平均收入呢?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願意留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如果他們的收入長期低於城市職工,他們也會逃離農村進城打工或做生意。但沒有人種地是不行的,因為13億人要吃飯,所以必須穩定這支農民隊伍,而且農村環境艱苦,應該讓他們的收入略高於城鎮職工,算作對他們的補償。

2.家庭勞動力為主

家庭農場,顧名思義,應以家庭勞動力為主。根據農業部對家庭農場的解釋,家庭農場不允許有長期的僱工,但可以有短期僱工。陝西省規定:家庭農場可以有短期僱工,也可以有長期僱工,但長期僱工的數量不能超過家庭主要勞動力的數量,比如,家庭農場自己有兩個勞動力,那麼僱傭長工的數量最多為兩個,不能超過兩個。限制家庭農場僱工數量的主要目的,一是鼓勵農民通過自己的勞動勤勞致富;二是僱工過多,管理難度較大,多數農民缺乏管理能力。

家庭農場是否僱工、僱工多少,誰來監督呢?家庭農場在什麼部門註冊,就由什麼部門監管。有的省份,家庭農場在工商局註冊;有的省份家庭農場在農業局註冊。但實際上,要監管每個農場到底僱傭多少人,是有難度的。最切實際的辦法是控制經營規模。如種植糧食,只要不超過200畝,就不可能有太多僱工;如果養豬不超過500頭,一般夫妻兩個勞動力就夠了,不需要僱工。所以,家庭農場的規模不僅要有下限,還要有上限。

3.一業為主

根據農業部的要求,一業為主指1~2個產業,一般不超過3個產業。因為產業過多,勢必無法精通,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保證,必然造成農業資源的浪費,這將與設立家庭農場的初衷相違背。如果只經營一個產業,必然精通這個產業,就能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使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業部對家庭農場有指導性的意見,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所以,允許各地制定本地區的家庭農場標準。當地農民只要符合本地區家庭農場標準,就可在當地有關部門註冊家庭農場。

如何培育家庭農場呢?一是及時公佈當地家庭農場標準,讓農民有據可依,並有努力的目標;二是基層政府應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協調和幫助,促進有建立家庭農場意願的農民能夠獲得足夠的土地;三是為家庭農場提供公共服務,如道路的鋪設、水電的配套、農業科技的指導等;四是資金扶持,對於發展好的家庭農場應給予項目資金支持,並鼓勵銀行在貸款方面給予家庭農場一些優惠政策。

(二)專業大戶

專業大戶是指從事某一農業產業、且規模較大的農戶,而且所從事的農業範疇一般在種植業和養殖業。如何培育專業大戶呢?

1.科學選擇農業項目

相對於小農戶,專業大戶在選擇項目方面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1)人無我有,如五彩土豆、微型黃瓜、雙矮蘋果等,因為這些農產品市場上沒有或者很少,上市後往往能獲得較好的收益。(2)人有我優,比如有機大米、紅心獼猴桃、薄皮核桃等,因為只有你的產品比普通農戶優質,價格才能高於普通農戶。如果專業大戶的農產品價格與普通農戶一樣,往往難以逃脫虧損的命運,因為普通農戶土地沒有租金,自己的勞動力不計算報酬,而專業大戶土地是租來的,還要僱傭許多勞動力,其成本比普通農戶高得多,如果在農產品價格方面不能高於普通農戶就有可能虧損。政府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在農業項目選擇方面給予專業大戶指導和幫助。

2.科學營銷農產品

目前,農民所採用的農產品營銷方法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守株待兔”,就是農民將農產品收穫以後放在家裡,等著客商上門收購;另一種是“提籃小賣”,就是農民走街串巷地銷售農產品。據我們所知,目前農產品營銷的方法至少有一千多種。很多大學都專門設有市營銷專業。市場營銷已成為一門體系化的科學。而農民對諸多的科學方法基本上都不瞭解,更談不上掌握和運用。落後的營銷方法嚴重製約了農產品的銷售和農民增收。

作為小農戶,是否科學營銷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他們的農產品數量較少,但專業大戶就不同了,農產品數量多,且成本高,如果不科學營銷,收入就比較少,甚至虧損。那麼如何幫助專業大戶科學營銷農產品呢?一是對專業大戶進行農產品營銷技能的培訓,政府聘請市場營銷專家或市場營銷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為專業大戶進行營銷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科學營銷的能力。二是政府邀請營銷專家幫助專業大戶進行農產品營銷策劃,或者由專業大戶聘請專家策劃,政府給予一定資金補助。三是學習典型案例,由政府組織或專業大戶自己到農產品營銷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或地方學習,如陝西省武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做得很好,就可以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提高自己的農產品營銷水平。

3.科學管理

專業大戶由於有一定量的僱工,所以如何管理僱工就顯得比較重要,但大部分專業大戶缺乏科學管理的能力,所以,政府或合作社就應該在科學管理方面對專業大戶進行培訓,或者組織他們到管理較好的企業、農場去參觀、學習,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

(三)農業企業

農業企業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企業;二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三是將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在一起的企業。

對於第一類農業企業,政府應該採取“不支持、不反對”的政策。不反對的理由是:企業按照市場法則從農民手裡流轉到土地,並按市場法則經營和獲取利潤,我們沒有反對和限制的政策依據,每個個人和企業都有經營農業的權利和自由。不支持的原因是:一是企業的大規模經營,剝奪了更多農民經營農業的可能性,比如筆者曾調查了一家種植玉米和土豆的農業企業,其種植規模達22000畝地,佔到了一個鄉鎮50%以上的土地。如果按照一個家庭農場100畝計算,22000畝地可以培育220個家庭農場,一家企業剝奪了220戶農民成為家庭農場的可能性,所以,不應該鼓勵這樣的農業企業。二是農業企業規模過大,就為勞動力轉移帶來巨大壓力。如果一個鄉鎮4萬畝地,由兩個企業全部耕種了,那就意味著該鎮數萬農民必須轉移出去,這顯然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三是能夠有資金經營幾千畝地、甚至幾萬地的人,已經是社會上的富裕階層了,政府不應該再以項目資金的形式幾百萬、幾千萬支持他們了,政府有限的資金應該支持目前還不富裕、而且勤勉勞動的農民,這部分農民主要是家庭農場主。

對於第二類和第三類農業企業,政府應該給予支持。一是這兩類企業所做的事情,一般農民是做不了的,因為投資很大,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只能由他們去做;二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利於農民所生產農產品的銷售以及農民增收,所以應給予他們支持。

五、農業產業興旺的突破口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興旺。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民有錢了,生活自然就富裕了,鄉風文明也就指日可待,因為古人已經說過了“倉廩實而知禮節”。那麼農業產業如何才能興旺呢?在目前農產品普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很多人感到困惑,找不到產業興旺的出路。筆者認為農業產業興旺有三個突破口。

(一)農產品優質化

雖然現在大部分農產品滯銷,價格低迷,但優質農產品卻很少。為了解決國內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蘋果、梨、獼猴桃、車釐子等。所以,農業經營者應該減少普通農產品的生產,通過使用科學技術,生產優質農產品,依靠優質優價,提高收入[5]。只有農業收入提高了,才會有優秀人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才能興旺。

(二)農產品品牌化

由於農產品沒有品牌,準確說是沒有知名品牌,導致消費者買不到自己喜歡的農產品,而生產者又賣不出去。比如,我想吃好櫻桃,我不知道中國最好的櫻桃叫什麼品牌。因為消費者找不到自己特別喜歡吃的農產品,導致農產品需求下跌,農產品滯銷。我們現在比較多的是區域品牌,比如洛川蘋果,周至獼猴桃等,但僅有區域品牌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品牌(或個人品牌),因為一個區域內有許多農業經營者,他們的品種、栽培技術都不盡相同,導致農產品質量也不同。作為一個品牌,其質量應該是大體一致,質量基本穩定[6]。如果農產品品牌化了,消費者能夠買到自己喜歡的品牌,需求就增加了,農業收入就提高了,農業產業就可以興旺。

(三)休閒農業

現在,每到放假,城市人就紛紛往城外衝,毫無疑問,城市人具有強烈的旅遊和休閒的願望。既然城市人有這個需求,作為農業經營者就應該滿足城市人的需求,同時,也能獲得豐厚的收入,從而達到產業興旺的目的。然而,目前做休閒農業經營者絕大部分是虧損的,甚至看不到賺錢的希望。為什麼需求強烈,卻又賺不到錢呢?其根源在於經營理念的偏差:幾乎所有的休閒農業經營者都認為最能吸引人的是美景和美食,所以他們把鉅額資金投在美景和美食的打造上,結果發現美景和美食打造成功了,要麼沒人來,要麼雖然來的人很多,但亦然收入不高。因為真正能吸引人的或者能長久吸引人的根本不是美景和美食,而是精神和文化。而我們所有的休閒農莊基本都沒有精神和文化,所以不能長久吸引人。筆者在農村調研時,曾訪問過一個老太太,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她告訴我一個信息:她2017年一年中去廟裡燒香拜佛21次。2006—2007年,筆者在新西蘭做訪問學者時,曾遇到幾個基督徒,他們告訴我:他們每週都要去教堂一次,一年52周,一年去52次。大家可以想一個問題:廟裡和教堂既沒有美景,也沒有美食,為什麼一個老太太一年能去21次?!一個基督徒一年能去52次?!九寨溝、黃山、長白山……那麼美,誰一輩子去過52次或者21次?更不要說一年了。廟宇和教堂能多次吸引人去的原因在於那裡有精神和文化。國外很多休閒農莊就是因為有文化、有精神內涵,不僅能吸引人多次去,而且每次去了能待較長的時間,這樣休閒農莊的老闆就能賺錢了。休閒農業,是目前最有可能迅速讓農業產業興旺的引爆點和突破口。

六、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有效的鄉村人才激勵機制

鄉村振興必須有人才,而鄉村人才的來源又是多種途徑。有的是一直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大戶;有的是返鄉迴流的精英;有的是大學畢業生;有的是上級委派的第一書記等等。必須認真研究他們的需求以及遇到的困難,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激勵他們創業和工作,及時解決他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大學生村幹部就應該給予豐厚的工資待遇;農業企業家就應該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幫助。

(二)積極改進村民住宿設施

農村的房子雖然很漂亮了,但由於廁所還是旱廁,冬天沒有暖氣等原因,很難稱得上宜居。應該積極探索這些設施改進的方法,將農村打造成生態宜居的新農村。只有農村宜居了,更多的優秀人才才願意長期居住和生活在農村。這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的成功經驗。

(三)努力提高村幹部管理水平

鄉村振興中提出要讓農村“治理有效”。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村幹部管理水平。一是應加強對村幹部的培訓,尤其是脫產培訓,提高村幹部的認識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組織村幹部學習在管理方面成功的村,讓村幹部有學習的榜樣;三是嘗試村幹部職業化制度,讓村幹部就像其他政府職業一樣,成為專職人員,一心一意為村民工作;四是完善第一書記制度,讓第一書記確實能帶動和提高村幹部領導班子的管理水平。

(四)營造全社會支持鄉村發展的良好氛圍

鄉村振興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不能只靠政府和農民,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農業、幫助農民的良好氛圍。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宣佈從2018年起把每年的農曆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讓全社會關注農民、支持農民、尊重農民,形成全社會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氛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筆者從2010年起,就呼籲設立“農民節”,不僅在網上呼籲,並多次給國家領導人寫信闡述此觀點。八年的呼籲終於實現,深感欣慰。另外,筆者近三年來無償接待農戶、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諮詢達200多人次。這也是筆者對鄉村振興的一點貢獻。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加速鄉村振興的步伐,鄉村振興才能早日實現。

(五)通過多種途徑建設鄉風文明的新農村

鄉村振興不僅要物質文明,還需要精神文明。一是政府要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跳廣場舞、耍社虎、自樂班等;二是設立專項經費建設各種文化活動設施;三是表揚尊老愛幼的先進人物和事蹟,建立鄉風文明的機制;四是探索傳播文明的新載體和新途徑,如寧夏固原市科學技術協會通過手機為農民傳播鄉風文明的典型事例和致富故事,取得了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