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學派為何滅絕

墨家學派為何滅絕

在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和法家一直傳承至今。而墨家的傳承斷絕。墨家在戰國時期,與儒家、楊家並稱為三大顯學。正如孟子所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顯赫一時的墨家學派為何會滅絕?

一、外因

1、焚書坑儒

墨家鉅子孟勝帥180名弟子自裁後,墨家分裂為秦墨、楚墨、齊墨。由於墨家道德境界過高,不洞察人性,不被世人接受。此時,墨家已不再是一個學派,僅僅是一個軍事組織和兵器製造機構。淪為統治者的走狗。

秦國藉助秦墨的力量,滅掉東方六國。同時,秦墨藉助秦國的力量,消滅了楚墨和齊墨。秦國統一天下後,卸墨殺驢。禁燬詩書及百家言。

確切的說,墨家學派滅於戰國中後期;墨家則斷於秦朝。徹底滅絕於漢武帝時。

2、黃老獨尊

以法家治國的秦朝,禁燬詩書及百家之言。假如秦朝是以黃老學派思想治國,也必有動作。其所禁燬的是楊墨二家。

漢文帝時,積極搶救被焚燬的文化典籍。儒家大師張蒼重新修訂毀於秦火的《九章算術》;秦朝博士伏生,背誦出《尚書》二十八篇;重新修訂整理《禮記》、《戰國策》、《楚辭》等著作。挽救了少量文化典籍。但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不在搶救之列。楊、墨在秦朝遭遇的浩劫,正合黃老學派之意:

“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

“行闢而奸,言詭而辯,術非而博,順惡而澤者,聖王之禁也。”

黃老學派認為儒、道、法皆為正道。但對楊墨毫不手軟。

漢文帝時,舉起了黃老學派的大旗。但文景二帝只施行了80%的黃老思想。直至漢武帝時,黃老思想才被100%徹底的貫徹施行。漢武帝與法家酷吏聯手處死最後一個墨者郭解。名存實亡的墨家徹底滅絕。

在秦朝和法家的禁燬之下,在漢朝和黃老的“成全”之下。墨家僅剩下了一本《墨子》,學派的傳承徹底斷絕。楊家不但學派的傳承斷絕,連一部著作也沒有留下。(這也有其必然性,因為楊學提倡不以外物傷其身,若冒著生命危險收藏本學派著作,就可能丟掉性命。傷生之事,楊家弟子絕不為之。)

對楊墨傳承的斷絕,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法家和秦朝毀滅了楊墨。漢朝和黃老並未滅楊墨,僅僅是見死不救。雖然無德,但也無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漢朝從高祖起,至文帝、景帝、武帝,都在剿滅墨家殘餘勢力。後一種說法需要更有力的依據。

黃老學派一言蔽之——“民予則喜,奪則怒。先王知其然,見予之情,不見奪之理,故民愛上。”即造福於民時,讓世人皆知;作惡害人時,必須披上偽裝,則使人不得見。

黃老學派思想,見本人文章,《管子》札記——黃法之分。

二、內因

墨家學派的滅絕,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因:

1、墨家人才凋零

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視教育。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不少弟子效法孔子,開私塾講學。為儒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儒家的思想人文大師層出不窮,先後湧現出幾十位大方之家。而墨家的大思想家只有墨子一人。其弟子和再傳弟子,只會擅長製造兵器和守城。墨家甚至無法與道家相比:老子、老萊子、列子、莊子……

2、墨家道德境界太高

儒家提倡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以血親為核心: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此外還有知錯能改,見利思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

而墨家的道德境界太高:據財必以分人,殺己以存天下,斷指以存腕。毫不利己,無私奉獻的墨家精神99.999999%的人都做不到,也不願意去做。

故儒家的道德規範被世人普遍接受,因為她根植與廣博的神州大地。而墨家的道德規範則被世人拋棄。

3、墨家不洞察人性

墨家思想,一言蔽之——存天志,滅七情,絕六慾。

儒家的仁愛符合人性。而墨家的兼愛則是對自己父母與他人父母之愛相同,對自己兒女之愛與他人兒女相同。此之謂滅七情。

儒家提倡節用,僅僅是適度節用。目的是安平、豐收之年節用,有餘糧,在饑荒、戰亂之時,使民不至凍餓至死。儒家在節用的同時,亦享受生活。而墨家則是極度借用:

“凡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涼者,其餘皆去之;其為宮室,冬以御風寒,夏以御暑雨,其餘者去之;舟車之道,以車行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之利。其餘者去之。凡其為此物也,無用者不加,是故財用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墨家還反對一切音樂、藝術,無視人類的審美需求。墨子謂之:其樂逾煩,其治逾亂。此之謂滅六慾。

墨子的初衷雖好,但完全忽視人的七情六慾。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堂》中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楊白勞家裡極端貧困,但楊白勞還是給喜兒買了個紅頭繩。

楊白勞不給別人女兒買,只給自己女兒買,因為他愛自己的骨肉。在爹爹給喜兒系紅頭繩時,喜兒真心幸福快樂。即便是最貧困之人,都追求美,有審美需求。。

4、不知辯證法

墨子除了不洞察人性外,還不知辯證法。還以節用為例:

諸子百家各個學派,普遍提倡節用。但略有不同。

儒家提倡節用。孔子謂之:“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荀子謂之:“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又享受生活:“食不厭細,膾不厭細。 ”以及適度飲酒、舞樂等等。

黃老學派繼承了儒家的思想。明確的提倡節用,愛惜民力,不誤農時。

“地闢而國貧者,舟輿飾,廣臺榭也。”又曰:“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裡有倦,而人君之慾無窮。故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國侈而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邪生。”

在提倡節用的同時,還提出適度奢侈的主張。認為不同職務,不同階層。在衣食住行以及喪葬祭祀等各個方面,進行不同的奢侈消費。以滿足人類的慾望,並以此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黃老學派既提出“珠玉,末用也。”又提出“不侈,本事不得立”,“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蓄狗馬,百姓藏布帛。”

黃老學派最大的辯證法,既節用,亦奢靡——侈則傷貨,儉則傷事。

墨家則提出了極度節用的主張。忽視人類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行文至此,無意間總結出一條規律。但凡務實的學派,皆洞察人性,又領悟了辯證法的真諦。儒家、法家、黃老是也;但凡最不務實的學派,即不洞察人性,又不知辯證法。墨家是也。

綜上所述,墨家不洞察人性,道德境界太高。世人無法接受。這才是墨家消亡的內在原因。更是墨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墨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墨家學派雖然斷絕,但墨家思想並未徹底滅絕。

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就取自墨家的“天志”思想。天志思想是把雙刃劍,墨子和董子希望以天志限制君權,但統治者卻以天志思想愚弄人民。

程朱理學吸取了墨家存天志,絕七情,滅六慾的思想。理學在明清時期,佔統治地位。這致使明清時期道德境界過高,除了海瑞(海瑞殺女)之外,無人能夠作到。

但程朱理學與墨家一樣,滅人慾雖然扼殺人性,但卻是為限制貴族的特權。但程朱理學與墨家不同。墨家思想是從天子、卿大夫,到庶人都要遵守。但程朱理學的滅人慾,不要求平民遵守,此之謂“禮不下庶人。”在這一點上,程朱理學比墨家思想要先進一些。

明清時期,在道德規範上,以90%的儒家思想+10%的墨家思想哄天下;在政治思想上,以99%的法家思想+1%的儒家思想治天下。這僅僅10%的墨家思想,就扼殺人性、自由和愛情。後世謂之封建禮教。謬矣!當為墨家禮教。

新中國成立後,更是以100%的墨家思想哄天下,以100%的法家思想治天下。墨家的道德規範備受尊崇,甚至被寫入教科書——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計個人利益,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並美其名曰雷鋒精神。其危害有二:

一是由於道德境界過高,99.999999%的人都做不到。致使國人出現了道德信仰真空。於是,道德淪喪。甭提毫不利己,無私奉獻了。甚至失去了最低最低的道德底限——誠信。

二是犧牲一個人的利益,就可以犧牲兩個人的利益;犧牲兩個人的利益,就可以犧牲三個人的利益。最終犧牲的是千千萬萬人的利益。此之謂“去日無歲。”墨家思想和雷鋒精神最終成為統治者愚弄、奴役人民的工具。

墨家學派滅絕,中華之幸。墨家雖滅,但其殘存的思想延續至今,華夏之殃。

附錄:對諸子百家各個學派,鄙人的個人心得體會——道家和儒家只教人為善,反對作惡害人;法家只教君主作惡害人,反對為善;黃老學派教人既作惡,又為善——作惡害人時,要偽裝起來,不讓人知道。為善時,要大力宣傳,讓地球人都知道;而墨家的祖師爺墨子,只教人為善,反對作惡。但由於墨子不洞察人性,又未領悟辯證法的真諦。在墨家思想的具體實踐中,往往是殺人不見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