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圈”入人工智能時代


學校教育“圈”入人工智能時代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礎教育各個主體所面臨的挑戰並不輕鬆。課程改革的壓力下,學校如何為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優質課程?學生面臨選擇與應試的雙重焦慮,如何科學進行學科和生涯規劃,又如何合理安排考試?老師面臨多重職業壓力,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更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

這些問題,都成為當前校長、老師以及學生、家長關注的問題。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教育領域湧現出越來越多互聯網及人工智能公司,用技術為學校、老師及學生賦能,幫助他們解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新挑戰。

正如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牛振東在剛剛結束的2018第二屆中國信息化創新發展大會上所提及的: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IT技術快速發展,為教育技術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教育技術進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賦能學校:解決優質教育不足問題

家長們都渴望學校能夠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然而受到師資等各種因素制約,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相比,存在顯著差距,已成為令很多校長頭疼的難題。

同樣苦惱於此事的廣東順德第一中學校長謝大海將目光投向了互聯網,“學校從2017年開始‘智慧課堂’的試點教育工作,引入升學e網通平臺,借用學校機房、學生日常使用的平板電腦,讓學生們隨時隨地進行網絡學習”。謝大海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孩子們的課餘學習時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自今年9月開始,全校三個年級已經全面開展“智慧課堂”應用。除了機房、平板電腦的全面應用之外,高一新生在報到註冊時,便加入了互聯網學習的安排,讓高一學生通過線上暑期專題學習更好地完成初升高的過渡。

與順德一中不同的是廣東珠海第一中學平沙校區,2014年,校長王明軍在學校成立之初就注重教育信息化的應用。“2018年,學校高考本科入學率,從最初珠海市幾近墊底逐步變成了中等偏上。”王明軍介紹道,這一切是因為珠海一中平沙校區引入了優質的互聯網綜合平臺,學校借鑑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蕭山中學網校優質資源,結合本校實際打造珠海一中平沙校區網校,實現網絡班級管理、一鍵課程佈置、作業自動批改、教師學習監督、大數據學情反饋等多種功能。

王明軍由衷地感嘆道:“每個學生基礎不一樣,學情教情也就不一樣,學習路徑和方式都不一樣,人工智能能夠匹配給學生最適合的學習資源,教育智能化賦能學校,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賦能學生:為每個孩子提供不一樣的選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認為,人工智能加速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培養創新思維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可根據學生特定的學習需求生成個性化、定製化學習方案,並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和高度智能化的學習過程跟蹤服務。

對此,目前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電子信息科技與技術專業的大一學生張政就非常感慨。他原本是重慶一所普通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本科院校。

因為不甘心一輩子就在家鄉隨便過日子,雖為職高學生,張政卻奮起直追。“互聯網學習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使自學不再盲目,有反饋、有分析、有解決,真正能夠針對性查漏補缺。”

張政通過互聯網課堂E講堂回顧不懂的知識點,預習新內容,慢慢地跟上老師的節奏,學習的心態和狀態隨之改善。剛入學時,張政英語中考只有28分,但在互聯網平臺有針對性的幫助下,高考時打了個翻身仗。

互聯網技術的智能、資源的海量,使得處於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得幫助。

南京理工大學新生郭幸超,畢業於河南省新密第二高級中學,高三時他是全班唯一一個火箭學習班的學生,一直以來的優異讓他開始驕傲自滿起來,覺得自己一定能考好。於是他開始輕視學業,並沉迷遊戲。幸虧後來遇到了心晴FM,一個針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互聯網音頻節目,目前在互聯網上累計收聽次數已經達到1億次以上。那期《你伴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深深刺激了郭同學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節目讓我想起了日益年邁的父母,他們的後半生可能都指望著我,而我在幹什麼?”從那一天起,郭幸超將所有的努力花在了學習上,心晴FM也成為他的壓力釋放點和加油站,讓他一步步踏實走上了正軌。

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好幫手幫助提升育人效果

人工智能來襲,教師這個職業會不會消失?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鍾柏昌認為,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不會取代教師職業,相反還會為教師所用,幫助教師、家長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人生指導、情緒管理以及職業生涯規劃。

楊鳳是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學普通班的班主任,負責教物理。她一直不滿足固步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果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就不大能適應智能時代教育教學的需要。”楊老師認為,構建全新的課堂生態,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是時候通過互聯網的學習工具,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家長們的協同性了。

除了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給孩子們佈置線上學習內容,楊老師還會佈置一些心靈成長欄目的內容,藉此幫助解決部分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不願意與老師溝通的問題。結果發現,通過互聯網心理工具的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得到疏導,更懂得感恩,同時學習成績也有了令人驚喜的提升。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基於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各種網絡升學平臺能給學校提供互聯網課後學習、互聯網生涯規劃、互聯網心理等一系列解決方案。例如高一剛入學就可以藉助升學e網通等升學平臺進行“高中生入學狀態綜合評測”,報告由心理健康與風險、高中學習準備度、學生個性特徵、學生家庭環境分析、教育建議等部分組成,通過這幾個維度的評估和分析,老師可以得到一份學生整體的心理分析報告,藉此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報告給出的心理預警名單,讓老師有針對性地關注這部分學生;報告給出的相應心理解決方案讓老師做出具體的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這些大數據生成的工具,不僅大大減輕了教師育人的負擔,還切實提高了育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