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話說,趙雍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前路是漫長曲折的,是一堆人要罵人的,只因暴漲的民族感情·和巨大的成本。先來講民族感情吧。這個感情的落腳點主要是在穿胡服上,這就是最流行的“披髮左衽”?意思就是頭髮散開了,衣襟從左邊開。說白了就是右面壓左面。這是遊牧民族的頭髮和衣服的標誌,我們認為這是粗魯和不雅的,是野蠻和落後的標誌。我們中華民族是束髮右祍,也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徵。因為右手比左手強壯,在古代,右手也被暗示為力量和暴力,所以當你拱手作揖時,你應該用左手包住右手的拳頭後再鞠躬,這象徵著你是一個抑制暴力的人。只有當你報喪時,你才會用右壓左。當你和別人約會時,千萬不要搞錯了,你用右壓左小心被打。在古代,服飾髮型的意義是極其重要的,不可輕易改變。這是一個政權極其重要的象徵。就像清朝入關時著名的“留頭不留腦”一樣,許多大明人的誓死鬥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江蘇和浙江的老百姓都以他們的好脾氣而聞名,但是浙江都這麼不容易通過,可知兩千多年前趙國是多麼容易。

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第一個障礙是人民的障礙。這麼強烈的民族情緒的大石頭,你能打的破嗎?此外,巨大的成本問題。這就是“胡服”後的“騎射”。練習騎馬射擊和步兵轉騎兵的費用是多少?就像訓練卡車司機成為飛行員一樣。騎兵是一支高技能、高成本的部隊,對將領和士兵的選拔和訓練是嚴格的。一般人基本上只要你拿的起刀,你可以去步兵營當個步兵湊活湊活,,戰鬥不行可以當藝術團嘛。但當騎兵,這樣是不行的。那時候的馬鐙尚沒有造出來,雙腿在無法借力的情況下騎馬絕對是一項高技術工種,從小沒騎過馬的人則更別提騎馬打仗了。即使你訓練得足夠努力能熟練騎馬了,你也會發現射擊比騎馬更難。騎射不是當你看到敵人或獵物,你停住了馬,瞄準射擊,而是在移動中射擊,重要的是馬在高速運行。注意,你不僅在移動,你的目標也在移動。類似於吃雞中開車的時候打移動的人,槍,但請注意,沒有馬鐙,馬不是在漫步,目標更不會近。這意味著騎射比站立步兵射擊更困難。沒有天賦、時間和資金訓練,不可能在顛簸的高速馬背上射箭,更不可能精確射擊。騎射訓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金錢的投入。它還只是入門級的成本,培訓是昂貴的,因為這還不包括裝備!

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騎兵的裝備比步兵要複雜得多。當時趙國的騎兵必須有兩匹馬,一支特殊的騎兵弓,多支不同用途的箭,還要有長刀和短刀,一支皮蓬來保護夜間不受寒冷的影響,還有口糧和水。基本上,訓練和裝備一支騎兵至少是訓練十名步兵的費用。這還不包括馬的口糧,,如果沒有草,馬也要吃食物,一匹馬的食量可達十個士兵的口糧。更可恨的是,馬匹在夜晚還要無休止地吃東西,可能因為是直腸,邊吃邊拉,飼養馬比牛羊的成本更高,但是沒有辦法,不可能騎著公牛去戰場,牛大哥脾氣來了一把把你仍在戰場上,那就完蛋了。

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口糧問題已經解決,物流問題又來了。騎兵服務鏈條很長,負責養馬的,看病的,專門為騎兵戰士服務的後勤兵。騎兵的用具需要有大量皮革製品,需要很多的對牛羊,而與其相關的一系列產品肯定必須也得升級然後推廣。你可能會問,這麼貴的騎兵,有必要嗎?一兩個騎兵的意義可能不大,最多作為偵察兵、通訊兵,但如果騎兵的數量變大,就形成了精英騎兵單位。在那個時代,它絕對是生物鏈頂端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一支機動坦克部隊,戰鬥力都極強,可以在對方部署前實現突破,戰略打擊能力大大提高,使千里打敵成為可能。

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騎兵對步兵的打擊是絕對的,一萬騎兵部隊擊敗了十萬步兵方陣在古代歷史是常有的事。可以說,騎兵正在以軍事文明碾壓農耕文明。每一個騎兵從訓練到形成戰鬥力,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所以以當時生產力的條件,騎兵並不普遍,所以強秦都沒有沒有把這作為一個發展方向,即使秦有著更大的自然優勢--強大的國力和西北的戰馬生產。但是趙雍為什麼把建立一支騎兵部隊作為重中之重呢?是他的國家比秦強大嗎?不,因為趙雍沒法子。騎馬代表了遊牧文化,是根,根不能丟啊,樹沒了根,便會枯萎。人要是沒了根,還能成什麼呢。

胡服騎射,不愛紅裝愛武裝,趙雍改革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通過肯定騎兵在趙國的重要地位,變相的肯定遊牧文化,以此為突破口,認可與扶植北方勢力,不用一個國家,兩種體制,兩種處事方法,而是統一思想,實事求是,穩固自己的根啊,全國人民在這個階段走尚武的遊牧路線,壯大了趙國的武裝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