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课改:让“00后”上早操的难与不难

(本文原载于《三秦都市报》)

秋天的太阳总是升的很晚,清晨六点的天空还是灰蒙蒙的,校园里沉寂一片。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闹铃声,被窝里的繆子辉同学睁开了眼,按住了闹铃,舍友还在熟睡,他洗漱完毕后,轻轻地掩上门,向操场走去。作为西安外事学院体育俱乐部的会员,他必须在每天6:30-7:00之间出早操。

体育俱乐部?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一定会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名字。随着西安外事学院环境设计1801班繆子辉的步伐,我们一起起了个大早,一探究竟。

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课改:让“00后”上早操的难与不难

外事体育课改究竟怎么做?

原来,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号召,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大学生的身体潜能,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实施“教、练、赛”的体育教育活动全过程,从今年9月开始,西安外事学院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学校董事长、校长黄藤教授超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建了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实验性改革,而部分报选定向运动、乒乓球、跆拳道科目的同学就成为了俱乐部的首批成员。

这个已经创建运行一段时间的体育俱乐部,非常有特色。它由普通会员和荣誉会员组成,各项目选修班的学生即为一星级普通会员,项目选拔的校队队员则为荣誉会员。在俱乐部内,实行的是一种“135”的教学模式。所谓的“135”模式,即每位成员每周需要进行1次体育课、3次课外活动和5次早操,荣誉会员每周参加3次校运动队的训练。

这种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每周5次早操成了课改难点。

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方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会员并不容易。会员必须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以及课外活动,顺利通过考核,掌握相关项目基本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取得课程的相应学分,这其中当然包括了上早操。

体育俱乐部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共2学年4个学期,每个学期为1学分,共4学分。通过体育理论课和专项技能的学习,达到要求后方可合格,并颁发俱乐部学习结业等级证书。

颇具吸引的奖励在于,如果普通会员加入校队,成为一名荣誉会员,就可以无偿在体育馆室内场地进行每周三次的训练,并且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相关体育赛事,为学校及个人争取荣誉。当然,学校也会给所有星级会员相应的技术辅导,且参与俱乐部的相关重要决策,根据荣誉会员参赛次数和指导星级会员的次数,可获得相应社会实践学分奖励,最高奖励2个社会实践学分。

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课改:让“00后”上早操的难与不难

为什么到了必须体育课改的时刻?

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肥胖率却在持续上升。教育部早年发布的相关数据也表明,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等项目的表现甚至不如中学生。如今的校园,“低头族”并不少见,吃饭、睡觉、打游戏几乎成了大学生的日常,一个800米就难倒了一大堆学生,可见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严峻形式。为此,教育部频繁发声,呼吁大学体育教育改革。

“就如同背单词一样,体育技能的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动作,从而形成肌肉记忆。”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运动中心主任李养丽教授这样比喻。

在以往“一周1次体育课,一次体育90分钟”的课堂模式下,供同学们学习锻炼的时间不仅严重不足,还存在两次体育运动时间间隔过长的问题。“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结果到头来同学们既没有学会体育技能,也无法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在专业比赛中的技战术应用更是无从谈起。

而现在,西安外事学院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方式把传统模式下45分钟的课程延伸至一整天的学习和锻炼,充足的时间能使同学们切实的领悟运动技能,自觉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体育的育人功能比任何学科都要来的实际,它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既是西安外事学院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安外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好体现。”李养丽说。

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课改:让“00后”上早操的难与不难


“00后”不买账,曾经的反对声由何而起?

为了完成此次教学改革,西安外事学院从今年暑期就开始做筹备工作,派出专职老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还专门引进了三位专业技能超群的老师负责课改“试水”。然而,这项改革并不顺利。

“每天的早操时间在6:30-7:00之间,这意味着前一天晚上必须很早就要上床睡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睡觉的时候,舍友还没睡,会影响自己的睡眠。第二天起床洗漱时,又难免吵醒舍友,一来二去的,双方都很尴尬。”

2018年被称为“00后”上大学的“元年”,对于“挑剔”的“00后”来说,他们很平等的派出了学生代表向老师说出了苦恼。

这其中,还有学生直接抱怨:“同样是选的体育课,为什么其他课程的同学舒舒服服的睡在床上时,我们就得到外面出早操?”

像这样的负面情绪在大二学生中更为普遍,在上一学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很难适应这种新模式。

同学们的抱怨声不少,老师面临的困难也比预期的要多。一方面,老师们和学生一样,从未经历过这种新型模式,每天6:30的早操,老师要起的比学生更早。

“刚开始那几天,总是怕耽搁了第二天的早操,精神高度紧张,生物钟紊乱,每天晚上睡着后总是在凌晨一两点醒来,看了看时间又躺了下去,结果没睡多久又醒来了,白天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体育俱乐部一位老师回忆起刚开始的模样,记忆犹新。

在另一方面,由于俱乐部学员们每周3次的课外锻炼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而各个小组的训练时间又不统一,这就导致老师在操场和办公室之间疲于奔命,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

面对学生和老师的疑惑,外事学院并没有选择放弃,对于学生的问题,学校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在精神上给予鼓舞;对于老师,则优化课外锻炼的时间分配,采取学生视频签到等一系列新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成效显著。

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课改:让“00后”上早操的难与不难


实践出真知,深度体验让师生产生共同健康认知

“一开始同学们确实挺不情愿的,可是自从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大家开始发现自己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时,抱怨的声音便越来越少,有的同学甚至主动邀请其他同学来参加早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802班的蔡锦军同学这样说。

作为一名体育委员,蔡锦军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达操场,主动帮助老师点名。而在平时,他也总是在班级群里发送早操的好处,积极为同学们做思想工作。到了每天晚上,他又会提醒宿舍管理老师第二天早点开门,以免耽误了早操事项。

同学们现在能积极主动参加早操,这令他的带课老师非常高兴。其实,像他这样积极参加体育俱乐部工作的同学,如今已经是越来越多。

现在回看这趟课改之路,虽然曲折,但其前途却是无限光明。截止到今年11月份,西安外事学院体育俱乐部已经发展到近500人的规模,还建立了定向运动、乒乓球、跆拳道等三项运动科目的校队,训练工作也全部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如此短的时间,做出了这样的规模化成果,效果不言而喻。

“希望到了2019年9月份,体育俱乐部制度能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到那时,学校会建成一个‘智慧体育平台’应用于智能化管理,师生将体验更加便捷、高效的体育课堂,同学们可以选择出早操或者晚上等其他时间出操,总体来说很期待操场上变得‘人山人海’……”望着学校标准化运动场的方向,李养丽向我们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已经体验了这项体育课改益处的师生们也很有信心。(文/李浩 周万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