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人的悲剧,他把自己给作死了!

全文2030个字,阅读完需要三分钟。

文人,总是有那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有自己的风骨,并总是带着一种迷一样的风流穿梭在现实和理想之中,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魏晋时期是一个门阀精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人骚客的时代。像汉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他们有的虽然依附于政治,但大体上也都保持住了一个文人的体面,而到了晋末的“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文人基本上都远离了政治,他们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纵情于山水间,游戏于山野外,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清流,史称“魏晋风流”。

魏晋时期的文化名士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外,还有像王导、王羲之、谢安以及世人所熟知的陶渊明这样的大家。另外,提到“王谢世家”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谢灵运。

一个文人的悲剧,他把自己给作死了!

谢灵运这个人虽然没有一个很牛逼得爹,但却有一个很牛逼得爷爷和外公---在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的谢玄和以《兰亭集序》而名动天下的王羲之!尽管到了谢灵运这一代天下已经易主,已经是刘宋的江山,谢氏门族也已经开始没落,但他靠着祖上的荫德和他谢氏遗传的文人基因,在当时的朝野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作为文人的谢灵运是出彩的,他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兼通史学,擅书法。相传,他每有诗作出来就会被朝堂的人争相竞抄,宋文帝更是将他的诗和字称之为二宝,谢灵运也因此非常的自负,他时常对人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其自负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谢灵运除了文才出众以外,做官却很失败,他有当大官的野心却没有当大官的才能。

谢灵运喜欢奢侈豪华,他的车马服饰都十分的新美华丽,他还发明了专门用于登山的“谢公屐”,他的衣服为当时的人们所争相模仿,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谢康乐。

谢灵运还在晋朝为官时做到了黄门侍郎的高官,却因为随意杀死门生而被丢了官,刘宋废晋以后,他的爵位由公降成了侯。因为他的人性妄为,行为狂悖,所以在宋武帝只是给了他一个没有实权的文职。

这让谢灵运很不满,他认为以自己的才能最起码是个执掌枢要的大臣,既然得不到重视,于是他就发起了狠来,到处散布谣言,诽谤重臣,结果被调出了京外做了永嘉的太守。

在永嘉郡待了一年后,谢灵运不想干就辞职了。辞职理由是身体不好,有病,但是根据谢晦等人专门写信劝他不要作死来看,这次辞职只是谢灵运的意气用事,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对朝廷有怨气而已。

宋文帝即位后打算重新起用谢灵运,但是聘用了他两次他都不去,直到光禄大夫范泰带着皇帝的表扬信去请他,谢灵运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好在宋文帝大度,如果换作是旁人,谢灵运这种对皇帝都傲慢无礼的行为恐怕早就被打入天牢了。

宋文帝很欣赏谢灵运的文才,于是便安排了一个跟他专业对口的差事来做。但这让谢灵运更加的不满了,因为像王华、殷景这样名望、地位不如他的人都受到了重用,而他却只是个闲职,于是他便干脆选择消极怠工来表达他的不满。他经常不请假就和一帮朋友游山玩水去了,甚至“经旬不归”,面对谢灵运这种目无王法的行为,宋文帝只好让人传话叫谢灵运自己辞职,既然无心,那就别干了吧!

一个文人的悲剧,他把自己给作死了!

这是谢灵运第二次辞职。

赋闲在家的谢灵运也并不闲着,他整日和一帮朋友到处游山玩水。会稽的太守孟顗很信佛教,经常礼佛,但谢灵运却嘲笑他说:”得道是需要有慧根的,你升天会在我之前,但成佛却在我之后“,孟顗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们两个人的梁子就结上了。

后来,谢灵运和孟顗再次因为改湖造田的事再次发生矛盾,二人相互龃龉,事情越闹越大,直到后来孟顗干脆就向朝廷报告说谢灵运要造反。

谢灵运听说孟顗举报自己造反,于是就赶紧亲自到京城向宋文帝自辩,宋文帝也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谢灵运只是个文人,没有造反的能力,于是就相信了他。而且为了避免谢灵运再因赋闲而惹事生非,宋文帝又给了他一个临川内史的官来做。

谢灵运到任以后又跟再永嘉做太守时一样,不务正业,到处游玩,但他却没有在永嘉时那样好运,他的放荡行为遭到了弹劾。朝廷下令要逮捕他。

这让谢灵运很时恼火,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句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谢灵运把自己比作张良、鲁仲连,把刘宋比作暴秦,结果,谢灵运被捕后,廷尉判他斩首,彭城王刘义康也上述要求杀了谢灵运。

但是,也许是看在谢氏家族的面子上又或者是爱惜谢灵运的文才,宋文帝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充军到了广州。

一个文人的悲剧,他把自己给作死了!

按道理说,刚历劫难不死,更应安分守己,小心谨慎才是,但谢灵运却不知为何竟然鬼迷心窍!在被押送广州的途中,谢灵运暗中指使狐朋狗友劫囚车,把自己救出来,结果劫囚车的人被抓,事情败露了!

结果可想而知,宋文帝大怒,下诏将谢灵运斩于广州,谢灵运也最终把自己给作死了。。。。。。

谢灵运作为一个文人,他是成功的,他的诗词对后世的”李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作为政治人物他是失败的,用文人的风骚去行官场之事,志大才疏又心有不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正如毛主席评价这般: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