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欢?为你解读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吓人的恐怖惊悚电影,人气始终居高不下,这产生了一个心理上的矛盾:

为什么电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欢?

其他受欢迎的恐怖娱乐还包括鬼屋秀、恐怖故事(影集)、惊险刺激的云霄飞车,这些娱乐提供了多元的体验,有的是一步步累积的阴森恐惧;有的则热爱突如其来、冷不防的惊吓。这些惊险、刺激、甚至令人作呕的感受不一而足,所以或许无法用单一简单的答案,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喜欢恐怖电影。例如,研究恐怖电影若只锁定砍砍杀杀的血腥片,并排除那些以营造心理惊悚取胜的作品,就会陷入困境。不过,里头显然有些共通的现象与作用,心理学有办法解释吗?

为什么电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欢?为你解读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2017 年引起话题的恐怖电影《牠》。尽管大家都被吓个半死,讨论热度仍然不减。 图/IMDb

恐惧是演化而来的避险机制

说到恐怖电影及其激起的情绪,首先一定要提到「恐惧」,这是恐怖片予人最普遍的情绪之一,在跨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一位西方电影观众可能看不懂韩国的喜剧片,因为里头有大量异国的社会文化比喻,但他几乎毫不费力就能看懂、响应韩国的恐怖电影。从这种共通的恐惧文化,大概可看出天生情绪反应的演化起源。

2010 年京都大学的心理学家正高信男(Nobuo Masataka)等人进行了一份研究,证实了所谓「先备学习」效应 。研究显示,城市出身、年仅三岁的孩童一眼就能看出屏幕上的蛇,其速度远比从屏幕中看出花朵要快上很多;如果那条蛇作势要攻击的话,孩童的反应还会更快。

这种源自演化的避险反应浅显易懂,此为一种对「掠夺」的原始恐惧。其他常见的恐惧反应──例如恐惧传染病、害怕个人受到侵犯──大概也有同样浅显易懂的演化起源。2004 年,加拿大贵尔辅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戴维斯(Hank Davis)和贾佛(Andrea Javor)请参与研究者根据三种恐惧(掠夺、传染病、个人受到侵犯)来给四十部恐怖电影打分数,结果发现,票房成绩与分数有强烈的正相关。换句话说,票房成绩最亮眼的电影,确实最诉诸人们最原始的恐惧,也就是戴维斯所说的:「(这些恐惧来自于)

人们演化过的认知机制。」

二手的恐惧体验,满足了本我的诱惑

上述论述或许可以解释恐怖电影为什么这么吓人,但无法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这种不舒服的体验。这时就要请现代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出场了。他曾发表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论诡异〉(The Uncanny, 1919),自此掀起了心理学界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解释各种现象的深厚传统──也就是采用心理学的精神动力理论。这个精神分析法从佛洛伊德的传统学说来看,恐怖电影可提供一种二手(但安全)体验的惊悚来探究本我,并唤起深埋已久的情绪,以及被长期禁止的欲望。而从荣格的学说来看,恐怖故事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和原型接触交流──所谓原型,指的是最原始的「文化模板(cultural template)」,深深烙印在众人的集体潜意识里,可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然而,心理学界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视为哲学,而不是可验证的科学假设。近代对恐怖电影吸引力的解释还包括齐尔曼(Dolf Zillmann)在 1970 年代提出的兴奋转移理论。他指出,恐怖电影结束时,当紧绷的张力平息下来、好人获胜,这时观众会感觉良好,这是古希腊「宣泄」(catharsis)概念的现代版。然而这套理论最明显的瑕疵是:很多恐怖电影并没有快乐结局。

另有一套理论认为,恐怖电影有一种类似于做梦的功能,是一种虚拟现实演练,以利于应付真实人生的危急情况。在虚构的世界里预先体验恐惧,可让我们先做好准备,以因应真实世界里的危机。

约会不看恐怖电影,真的不酷

为什么电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欢?为你解读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约会必看恐怖电影,是有心理学根据的! 图/rolandoemail @Pixabay

1986 年,齐尔曼、门道夫(Norbert Mundorf)等人发表了一篇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看恐怖电影时,如果女伴表现出忧虑、受苦,男大生会看得更过瘾;而女大学生的男伴如果保持冷静镇定、坚忍,女大生会看得更高兴。1960 年代一项经典研究也证明,男性如果在不稳的吊桥,或其他容易引起恐惧的情况下遇到年轻女子,这时男性所散发出的吸引力,会胜过在平稳的地面上与女子相遇时的状况。这意味着,一旦高涨的情绪被激起(意即肾上腺激增的生理情况)并转移到其他感受或性吸引力上时,就会出现这种「错误归因效应」。

此外,夫妻或情侣档去看恐怖电影,或许也会有类似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依偎效应」。甚至,若在一个安全、可掌控的环境里观看虚构电影,当恐怖片激起了高张反应,就可能会让人产生「后设情绪」,意即观众能够清楚察觉到自己的害怕及恐惧,并以此为乐(因为不会真的有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