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短短20字,流传1000多年,像一篇悬疑小说,怎么做到的?

这首古诗短短20字,流传1000多年,像一篇悬疑小说,怎么做到的?

图片选自《给孩子的古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的这首《杂诗》,短短20字,有情节有故事,有对话有悬疑,还描绘出了作者的心情和深情,可以说信息含量相当大了。

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大约是这样:在某个冬日,作者碰到了一个从故乡来的人,他觉得他一定知道故乡所发生的事情,因此马上就拉着他,问起了故乡的事情。然而,与他的急切的心情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问的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是问故人,在他启程来的时候,他家里的雕画了花纹的窗户前,寒梅有没有开花。

这首古诗短短20字,流传1000多年,像一篇悬疑小说,怎么做到的?

在这种对比之下,让人不禁想问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迫切地想了解这么一件细小的事情,为什么想知道遥远的故乡的梅花有没有开花这么一件小事情。是因为在这颗梅树下发生过什么故事吗?是因为这颗梅花树对作者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这个问题的背后要表现的仅仅是作者极度的风雅吗?这些问题在诗中都没有得到解答,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诗中也省略了故人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故乡的寒梅开花了,还是没开花了呢?这些,在诗中都没有给出描写。不过,在《给孩子的古诗》中,国画家却用图画将之表现了出来:

不过,在这首诗在短短意思字所体现出的故事和情境中,我们似乎又好像能捕捉到一点什么,简而言之,体现出的可能是一种唐朝人的风雅吧。在唐朝那么信息闭塞的情况中,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从故乡来的人,我们会问的应该是一些重大的问题,譬如家里人的情况好不好等等,而作者问的却是花开没开,这体现了唐朝人极致的风雅。

另一种猜想是,也许是作者要问的事太多,作者不知从何问起所以就选了一个最细节的问题,这样可以见微知著,如果连最微小的花都开得很好,那说明既然连花朵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那么家里的其他情况应该也很好。

这首古诗短短20字,流传1000多年,像一篇悬疑小说,怎么做到的?

清朝的黄叔灿在他的《唐诗笺评》中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这似乎解开了作者问花开这么一件小事的谜底。在古代,常坐在雕花的窗子前的,往往都是女子。而在作者王维的故乡,天天坐在绮窗前看着窗外寒梅的,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寒梅花开,也许他妻子的心情就会好一些。因为古代文化的习俗,王维不便在他人面前直接流露对妻子的关切,转而以问寒梅开花没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妻子的深情和关切,这也跟这首诗一二句作者急切的心情相互呼应。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右上方关注,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apricotop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