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温州”与“南吴川”的今昔

改革之初,“北有温州,南有吴川”成为当时民营企业界的口号之一。如今,这两座城市, 一个成为“中国鞋都”,一个被封“中国塑料鞋之乡”。

自从30年前因那个口号两地“擦肩而过”之后,温州鞋企走在全国自创品牌的前沿,而吴川还在经营着低档次的塑料鞋贴牌生产,两地的发展,经历的轨迹已是绝对的不同。

从改革发展之初起,有两个地方分别引领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与吴川。一个长期领跑中国民营经济,一个曾经诞生广东省第一个以纺织为主的民营企业。在那个时候,“北有温州,南有吴川”,成为民营企业界的口号之一。如今,这两座城市,一个成为“中国鞋都”,一个被封“中国塑料鞋之乡”,然而自从30年前因那个口号两地“擦肩而过”之后,两地的发展,经历的轨迹已是绝对的不同。

温州制鞋业早起南宋,历经九百余年,风雨传承,发展至今。这个传统行业沉淀着厚重历史的漫长洗礼,也烙印着改革开放的刻苦磨练,有领跑中国鞋业的辉煌,亦有兵败滑铁卢的惊梦。

“温州模式”的核心是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具有机制灵活、产权明晰、风险自担等特点,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改革发展到今天,“温州模式”终于从“异端”变为人们争相推崇的“圭臬”,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北温州”与“南吴川”的今昔

吴川呢?

对於大多数人来说,广东吴川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但以下的系列数字,也许会让人对吴川有另一番认识:

一百个深圳人或珠海人当中,至少五个人的房子或者办公楼是吴川人建造、装修或开发的。十个开车的广州人中,有五个人的轮胎是从吴川人手上买来的。十件珠三角的可回收垃圾,有三件是经过吴川老板而重新利用的。如果让时间倒流十年,十个中国人当中,有九个人脚下的拖鞋产自吴川。

偏安粤西的吴川交通却并不闭塞。面临南海的吴川因粤西第一大河鉴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地带,而形成了发达的水上交通网。由於有便利的交通网,吴川数百年前就以商贸繁盛、手工业发达和物产丰富名冠粤西。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吴川的民营经济力量也从没被打压下去。计划经济的集体化政策,始终没有在吴川完全落实过,农民一直有自留地和自养牲畜、家禽,而农贸市场的交易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北温州”与“南吴川”的今昔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改革开放之后,吴川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吴川就诞生了第一个以纺织为主的民营企业,实行“以劳代股”的新体制。80年代中期,吴川形成了“镇办、村办、个体办、联户办”的发展局面,争当老板的心态在吴川人当中盛行,并开创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就是当时与家庭为基础发展私营经济的“温州模式”齐名的“吴川模式”,并就此形成国内皆知的“北有温州,南有吴川”。据老人告诉记者,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全国除了西藏,都穿吴川鞋。此话不免夸大,但吴川鞋业的产量之大可见一斑。据了解,80年代到90年代初,吴川的拖鞋制造业确实盛极一时,大大小小的制鞋厂有上万家,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到吴川来拿货。

1978年,吴川和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到1986年,吴川人均GDP为491元;温州人均GDP为406元,吴川尚有一定领先优势。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珠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城市群的资源聚集效应不断增强,整个粤西地区的人才、资源和资金大量流向珠三角地区。这其中便包括了无数的吴川企业家,他们在珠三角四处闯荡,形成今天吴川民营企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但吴川经济因此放缓。而此时,温州的企业正处于四面开花的扩张时期,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当时,吴川年均G D P增速仅在6%-7%之间,温州却以飞快的速度绝尘而去。

“北温州”与“南吴川”的今昔

如今,温州与吴川,这两座城市在鞋业界的地位已经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温州鞋企已经走在全国自创品牌的前沿,而吴川还在经营着低档次的塑料鞋贴牌生产,双方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轨迹的路;但尽管如此,在影响整个鞋业界的某些因素下,两地又都在经历着这个阶段必须经历的发展“阵痛”。哪怕轨迹再如何没有交点,鞋业界仍然同处一片天空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