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貝母,是否適宜在漢中各縣進行產業化發展?

浙江貝母,是否適宜在漢中各縣進行產業化發展?

調查與研究

為了深入細緻的瞭解浙貝母的生產、加工與銷售環節,推動洋縣積極穩妥引進浙江貝母及中藥材事業發展,洋縣農業技術人員赴浙江磐安新渥鎮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實地考察,經分析整理,形成初步考察報告,分享如下:

一 考察背景

浙江貝母是傳統重要的中藥品種之一,別稱浙貝母、象貝、象貝母、大貝母,中藥認為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開鬱散結的功效,主產於浙江磐安、鄞州等地,其中磐安新渥鎮既是重要產區,更是浙八味重要的交易市場,新渥鎮的客商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藥市,掌控著浙貝母、元胡、湖北貝母、安徽貝母、川貝母等品種的出口與通道,在新渥鎮具備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浙貝母的種植、加工、儲存、銷售均在國內外聲譽卓著,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

近年來,由於浙江方面人工成本上升,土地租金上漲,浙貝母發展呈現向外省傳播和擴散態勢,其中江蘇尤其是蘇北目前成為浙貝母最大的種源基地,鄞州和磐安則主要傾向於商品貝母生產,新發展產區主要集中在湖北、重慶等地,湖北以恩施州的巴東、利川、建始、來鳳等地為主,重慶則主要以秭歸、奉節、巫溪、城口等地為主,高山種植主要以湖北貝母(也稱板貝母、湖北貝母)為主,中低海拔地區發展浙貝母、皖貝母,太白貝母主要集中在城口、巫溪等海拔2000米左右的谷地。

浙貝母相對於其他貝母種而言具備較好的種植優勢和品質優勢,其穩產和高產性能好於皖貝母、湖北貝母、太白貝母、甘肅貝母等等,早期在江蘇發展過程之中,為蘇北貧困地區帶來巨大的產業增長,逐步呈現出江蘇繁育,浙江出成品的趨勢,浙江磐安、鄞州種植的貝母佔據著國內外商品貝母的最大份額,而磐安新渥鎮更是國內最大的浙八味(包括浙貝母在內)的最大交易市場。

基於早期對貝母持續的關注和研究,筆者認為浙貝母適合在漢中穩定發展,其他貝母品種種植風險較大,宜慎重引進,慎重推廣。

二.浙貝母的生產種植情況

浙貝母野生分佈在浙江丘陵山區,海拔普遍不高,人工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名稱較多,生產上主要有:東陽貝母、窄葉貝母、寬葉貝母、多籽貝母等,當地叫做小貝母的其實在植物學上為獨立物種皖貝母,磐安從安徽引進後切碎進行人工低溫愈傷催芽培育小貝母,在國內市場上以川貝母替代品銷售。

根據實地考察所見,浙貝母種植最為普遍,品種方面東陽貝母面積很少見,大部分感染病害嚴重,其他所謂的窄葉貝母和寬葉貝母、多籽貝母等均有種植,由於生產上沒有嚴格區分品種,故而大田生產上均有,其中以寬葉貝母最為常見,整體長勢茂盛,是當地種植的主要品種類型。

當地所謂的品種劃分,根據實地考察頗為模糊,由於生產中大量種子為江蘇南通、鹽城、餘姚等地繁殖採購,當地留種量較小,所以當地區分種子好壞,適應性強弱多以產地區分貴賤,種子在秋季交易,因產地、土色、大小分級,銷售價格差異很大。

磐安在浙江屬於小縣,土地多以丘陵山地為主,土壤多以風化破碎石為母質,土壤顏色呈灰色,部分地塊顏色較深,周邊自然植被豐茂,可見野生杜鵑、松樹、毛竹、梔子、白花檵木等等為主,根據指示植物推斷土壤應該為酸性或者微酸性土壤。

磐安新渥鎮位於磐安縣城西南方向,地勢開闊,當地多以丘陵緩坡地為主要種植區域,地塊以梯田狀分佈,多數有灌溉條件,據當地人介紹,早先全部為水稻田,現在全部改為旱地種植貝母,除極少數蔬菜用地之外。土地上沒有種植油菜和小麥的,眼見範圍之內全部為浙貝。

浙貝種植以高畦為主,畦面寬度約為1.2米,當地以特有的鐵耙栽植,鐵耙有五齒、六齒為常用,畦溝開挖有專門工具,採挖和切片也要特別工具,所有貝母種植農具有專門的鐵匠鋪子或者小工廠加工生產,工具簡單方便實用,這些農具在漢中都沒有應用和生產。

貝母在當地種植密度較大,田間無任何間隙,畦面看不到一點裸露土壤,貝母植株完全覆蓋地面。在種植貝母的畦面上當地農民覆蓋有稻草、茅草、蕨類殘體、養雞場墊料、黃豆秧、紅薯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多見黃豆秧、茅草和雞場墊料。

當地貝母除極少數地塊人工摘除花蕾之外,絕大多數地塊植株採用當地的打稍機器一次性打頂,貝母花未見綜合利用。

據多方走訪調查,當地貝母用種每畝大約在500—1000斤,實際收穫約是2—3倍亦即1000到3000斤鮮貝母,種子田塊一般肥料施用較少,多以有機肥為主,種子田產量也不如商品田,據當地介紹,如果種子田施用化肥過多會導致種子容易腐爛或者貝母生活力下降,這種說法和湖北恩施種植的湖北貝母類似,根據筆者多年試驗也大概如此。

據當地走訪所知,貝母種植時期聘請臨時勞工管生活大概150元一天,採挖貝母也是這樣,貝母加工、清洗、切片、烘乾等人工費用視勞動強度差別略有變化,但是普遍勞力費用高於漢中水平。

當地種植貝母的群體多為農村留守人員,年輕人很多外出經銷貝母或者從事其他產業,種植主體仍以當地相對老齡人群為主,當地土地緊張,未見大規模流轉種植的公司或機構。

三.浙貝母加工倉儲與市場交易

浙貝歷史上加工以灰貝為主,原料有石灰粉、貝殼粉等,隨著中藥質量要求的提升,傳統加工遭受淘汰,當地主流加工方法為低溫烘乾貝母片為主,加工的貝母片或者貝母個體顏色黃白色,表面略微粗糙,顏色不是粉白。

傳統習慣上很多中藥材為了提高折幹率和改善外觀,多使用硫磺燻蒸以達到漂白美化的目的,近年國家醫藥管理局禁止貝母採取硫磺燻蒸處理,磐安當地也是嚴格檢查,通過政府補貼烘乾機的方法大力倡導浙貝母人工烘乾工藝。為了保持無硫貝母黴變與生蟲,貝母儲存都是在低溫庫保藏,低溫庫多設計在地下室或者樓房的一層,低溫情況下貝母的品質可以得到長期的保持,這是我們漢中藥材儲存所不容易達到的。

據當地走訪多家加工和倉儲公司,大型烘乾設備和冷藏庫建設均有政府支持與補貼。

磐安新渥市場除了日常自然交易之外,當地仍舊延續集市交易傳統,逢集為每月農曆二五八,市場交易品種繁多,除了傳統的浙八味外,前胡、鐵皮石斛、靈芝等均有規模加工和貿易,貝母交易則是大宗交易為多,有九州通、中藥材天地網、康美醫藥等知名中藥材企業入駐並參與交易。

當地店鋪林立,當街以參茸製品、靈芝、三七、太子參等為多,大棚區內有玄參、前胡、白朮等大宗加工與包裝品參與交易。

考察時間正值清明前後,很多浙商省親回鄉,其中磐安新渥鎮很多貝母經銷商返回磐安,有陳姓商人、曹姓商人在成都荷花池市場發展迅猛,家資均在幾千萬以上,在國內貝母行業可算大名鼎鼎。在家和外出的磐安人的相互協作,使其在國內貝母收購和銷售方面佔據著絕對地位。

在與當地加工倉儲企業座談期間,有外地廠商電話訂貨,訂單均以噸計,無硫浙貝片行情大約70元左右,走貨順暢。

四.浙貝母的技術與服務

浙貝母在磐安和鄞州得以長期持續發展,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農村實際生產,技術與服務幾乎貫徹始終。

我們抽空專門拜訪磐安縣農業局,看其機構設置找到了磐安中藥材指導站,在站內和工作人員短暫交流得知,去年漢中農科所魏玲同志也曾前往瞭解元胡生產,浙貝方面我們是漢中第一家實地考察的團隊,站上送一本浙貝標準化栽培技術要點小冊子,冊子基本較為詳盡介紹了浙貝的生產流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浙貝母的種源地和商品生產地相對分離,當地的貝母種子留存量較少,大部分依靠市場從江蘇等地進口,故而貝母育種和品種培育方面未見明顯成果。

據互聯網搜索得知,浙大農學院有做浙貝品種方面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鄞州一帶,磐安當地未見群眾強調品種差異,當地也沒有開展浙貝母有性繁殖和組織培養方面的研究與推廣,浙貝母技術研發仍有一定的空間可為。

磐安近些年在貝母加工和儲存方面為中藥材加工帶了一個好頭,低溫烘乾和低溫儲存,這對於中藥材品質保證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禁止硫磺漂白烘乾浙貝,另外一方面低溫烘乾確保了貝母有效成分不遭受破壞,藥材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當地烘乾設備較多,大型的有熱風機烘乾房和熱泵烘乾房,其中熱風機烘乾房脫水較為迅速且成本較低,熱風產生原料有生物顆粒,也有無煙煤和柴火的,熱泵烘乾則採用壓縮機制熱配備大風量風機實現脫水的目的。

農村大多數種植加工戶則採用簡易烘乾機自行烘乾,大約一個機子可以裝1000斤左右新鮮貝母,烘乾時間大約10小時左右,燃料主要採用當地木材,燃煤烘乾較少採用。

五.漢中發展浙貝母的可行性分析

漢中氣溫和浙江磐安,鄞州非常接近,據與李世全老師在世時交流得知,漢中的元胡即是來自浙江,其前身為李老師1971年從浙江鄞州、磐安引進,後逐步在城固、洋縣試驗並不斷推廣。

浙江山區的氣候和漢中非常接近,物候方面也幾乎完全一致,唯年降水量略有差異,浙江磐安常年平均降水在1500mm左右,高於漢中水平,6月份最為集中大約在200—250mm左右,而漢中降水相對較為均勻,減除梅雨季節降水,總體降水和漢中丘陵山區相當,漢中巴山山區和秦嶺山地降水約在1200mm左右,有明顯的伏旱發生,其餘月份和浙江山區降水差距不是很大。

浙貝母屬於一種相對特殊的百合科植物,耐低溫能力較強,不耐低溼田塊,對於土壤要求也不是很高,就自然環境而言,漢中大部分丘陵山區均能找到適合浙貝母生長髮育的地方,尤其是漢中海拔落差較大,氣候垂直分佈明顯,故而漢中不但可以成為優質的浙貝母商品生產地,也有可能成為優質浙貝母的種源地。

在秦嶺高山區有自然分佈的太白貝母和秦貝母生長,在安康嵐皋的南宮山上有人發現湖北貝母的自然生長,這些情況表明秦嶺巴山區是部分貝母屬植物的起源地,這類高山和亞高山貝母也可以在漢中高寒山區適當試驗和發展,而浙貝母作為低山貝母,集合了高產和優質的雙重特質,適合在漢中山區河谷地帶或者溪流邊坡的旱地適度規模發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漢中當地的自然資源,另外還可以覆蓋消化掉一部分農作物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增產增收。

筆者近十年起,先後做過一些中藥材的調研與試驗,浙江貝母就是其中之一。根據多年多點試驗,在華陽海拔1100米的瓦子溝、黃家營海拔650米的華溝村、海拔500米左右的二龍村、海拔920米的桑溪燒弓嶺組試驗種植均取得良好收成,由於沒有秸稈覆蓋和早春受春旱影響,生長勢不如浙江那樣旺盛,但是幾乎沒有觀察到明顯病害發生,地下鱗莖顏色白而飽滿,個頭大小與浙江所見也無差異,個人認為無任何種植風險。

漢中無論土壤條件還是種植土地資源均優於磐安、鄞州,勞動力價值也較浙江低廉,浙貝母的種植技術也相對簡單,不需要人工除草,在秋季種植不和漢中夏季作物爭土地且效益遠遠好於油菜和小麥,對於漢中丘陵山地的耕作制度改變,農民增產增收好於漢中現在發展的川烏、元胡。浙貝母莖稈纖維含量不高,易於腐解,後茬土地疏鬆平整,適合玉米、豆類、紅薯、花生、蔬菜等生產,將為漢中農業產業升級增效,提高漢中農業長遠競爭力提供新的動能。

六.漢中發展浙貝母的前景與展望

漢中是浙江貝母的適生地之一,土地面積寬廣,如果在漢中實現規模化發展,浙貝母將成為漢中元胡之後的有一大名牌中藥材,進而推動安康、廣元、隴南、寶雞等地的貝母產業發展,還可以利用漢中的區位優勢成立漢中藥材交易市場,為漢中元胡、貝母、枳殼、川烏、山茱萸等地道藥材提供加工、倉儲和銷售平臺,造福漢中人民、造福人類社會。

漢中具有豐富的藥用植物和動物資源,漢中也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條件,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不但是政府部門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更是我們各類技術人員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浙貝的成功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必將為漢中經濟發展貢獻最大效益,為漢中適宜生態區帶來新的產業機會,也可以為周邊生態類似區域帶來新的增長,這將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